一般而言,各經濟體會根據不同行業分類,按照企業營業收入或凈利潤、雇員數、總資產等指標對企業進行劃型。各經濟體會基于經濟體系變動、通貨膨脹等因素定期調整劃型標準,從而更為準確地界定中小企業。
從境外實踐來看,為了避免中小企業在劃型變化后遭遇支持政策“斷崖”,監管部門還會引入劃型穩定機制。
2003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兩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并就最新版修訂開展了征求意見,目前最新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擬將所有企業分為16類,按照營收、雇員數、總資產等指標對企業進行劃型分類。
“隱形冠軍”概念由德國管理學者赫爾曼·西蒙首先提出,根據其研究,“隱形冠軍”企業具有聚焦主業、保持較高研發投入、在細分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保持與客戶緊密聯系、融入全球化等特征。
而根據我國工信部的定義,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不難發現,“隱形冠軍”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特征類似。
從境內外經驗來看,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原因在于三點:
一是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相對有限;
二是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
三是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代理人問題可能更為嚴重。
從實踐看,各國監管機構主要通過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推動金融機構運用中小企業大數據更準確評價中小企業信用資質、創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創新金融產品的方式,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隱形冠軍”長成之路》(魯政委、陳昊、張文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