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基礎保障工程;思政教育的革新與發展,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經之路。因此,“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實踐,對于推進新時代思政育人工作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在江蘇省淮安市,這里不僅承載著周恩來總理故鄉的深厚紅色基因,更流淌著不息的革命熱血與崇高的奮斗精神。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充分發揮淮安市紅色文化底蘊優勢,生動展現、詮釋周恩來總理的成長經歷,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育人實效。本刊記者對話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周恩來紀念館館長祁素娟,了解“紅色資源+思政教育”融合之路,探尋“紀念館里的思政課”實踐效果。
記者:新時代下,思政課建設涌現出新要求,紅色紀念館成為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資源。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周恩來紀念地作為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如何利用好自身資源,將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
祁素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紅色紀念館在思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運用好紀念館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培育時代新人筑牢思想之基。

周恩來紀念地作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充分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以“紅色基因代代傳”為主題,以“講好紀念館里的思政課”為動力,引導青少年通過“走”“讀”“講”“演”等鮮活生動的體驗,自覺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將紅色紀念館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內化于心、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追求外化于行,在紅色基因賡續傳承中砥礪朝氣、志氣、骨氣、底氣。
記者:周恩來紀念地將資源優勢落實在教育形式中,講好“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如何能讓紅色紀念館的故事傳播得更好、更能被學子接受?周恩來紀念地有哪些具體做法?
祁素娟:周恩來紀念地講好有溫度、有特色的故事,讓思政課更有參與感、體驗感。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敝芏鱽淼墓适拢褪浅錆M情感溫度的故事?!爸堋薄皩W周”“行周”就是我們的特色,帶有偉人故里的溫度。近年來,周恩來紀念地聯合多部門組織開展“知周”“學周”“行周”系列主題活動、志愿服務和實習實踐;聯合大中小學排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的精神家園》等校園話??;開展“沿著周爺爺足跡前進”“周恩來班精英學子修學團”“周恩來崇高品質小小傳承人”等研學活動,在增強青少年參與感和體驗感的同時,深刻體悟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深入理解黨的優良傳統和偉人的精神風范。
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思政課生動感人。紀念館里的故事是感動人的。挖掘文物背后鮮活的歷史故事,更是感人的教材。革命文物是寶貴的紅色資源,是講好思政課的生動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深入挖掘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蘊藏的深刻內涵,體現文物的精神價值,創新革命文物的傳播方式,紀念地拍攝了《唯公永恒——周恩來文物背后的故事》,先后推出“百件館藏 百年芳華”“館藏經典”等文物藏品專欄,圍繞相關實物、史料研究開展沉浸式、互動式的思政教育,力求見物、見人、見精神,充分發揮館藏革命文物的紅色資源作用,讓館藏文物成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從而使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更有意義。
講好新時代的故事,讓思政課更有時代感。紀念館里的故事是與時代同行的。新時代以來,周恩來紀念地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方式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每一個活動中。我們把周恩來自建黨以來維護黨內團結、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導建設現代化國家等的故事,融入紀念地新時代教學內容中,培養青少年從小知黨愛黨、懂得堅持“兩個確立”和做到“兩個維護”的極端重要性,自覺融入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中。
記者:周恩來紀念地在上好“紀念館里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等方面深化了思政教育的內涵,也拓展了其外延。您認為,這些實踐具有哪些效果?對于其他紅色紀念館開展思政教育可以帶來哪些啟發?
祁素娟:2023年,紀念地共開展青少年讀書、巡展、宣講、情景劇表演等活動萬余場次,吸引全國30多萬名大中小學生來紀念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讓思政課更加可感、可知、生動、鮮活,為使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發揮了重要的教育、引導、激勵、鼓舞作用。
近年來,周恩來紀念地聯合人民網、地方政府、全國相關研究機構及全國紅色場館,組建全國周恩來紀念地聯盟,舉辦紅色故事宣講大賽及全國性、區域性研學活動;持續推進“周恩來班”創建工作,開展“紅領巾”小講解員活動,讓青少年學生為同伴們講述紅色故事、周恩來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通過了解革命先輩的偉大付出,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使紀念館里的思政課更有意蘊。
周恩來紀念地通過“紅色基因代代傳——紀念館里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沉浸式專題思政課等創新形式,打造“研學、閱讀、文藝、宣講”四大課堂,舉行江蘇省高校紅色文化協同育人暨愛國主義“行走的大思政課”、周恩來崇高品質涵育時代新人習養行動——“行走的思政課堂”等活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紀念地講解員創新宣講形式,走進校園開展“百課進百?!被顒?;與人民日報出版社、淮安市教育局、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共建新時代“大思政課”戰略合作協議》,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建成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不斷探索新時代思政課的豐富內涵和實踐價值。這些實踐活動能夠增強青少年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深化學生們的理解和認同,促進紅色基因的傳承,實現了思政教育的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協調融合,提升了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根據周恩來紀念地的實踐,紅色紀念館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結合時代特點和青少年需求,創新思政教育形式,使思政課更加生動、有趣。通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革命歷史,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使青少年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革命先輩的偉大付出和崇高精神。
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周恩來紀念地與其他紅色紀念館一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每一個活動中,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時代要求、更加貼近青少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