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孫女問羅惠英,要是當初在上海不去陜西省寶雞市,到了寶雞市也不去青海省的話,那她現在怎么著也得是個資深醫生了吧?羅惠英回答說,“沒什么遺憾的,我現在也挺光榮”。
61年前,羅惠英和另外3個女大學生一起輾轉來到這個曾經從地圖上消失30多年的地方,為了那一聲“巨響”,無怨無悔地“潛伏”在海拔3200米的軍事禁區。
那張被雪藏的照片就是見證,4個20歲出頭的上海姑娘側身挽著胳膊,在帳篷前站成一排。
照片里模糊的背景是1963年7月青海湖東岸的金銀灘——一個曾經諱莫如深的國家禁區。
1958年10月2日,王蘭娣坐上了上海開往寶雞的火車。那年王蘭娣18歲,是上海第十女中的高三學生,幾天前她剛拿到新課本。
車廂里都是20歲不到的年輕人,上海第九女中的俞錫君、羅惠英和范德娟也上了這趟車。
把她們聚在一起的原因是幾天前收到的一個通知。
一個星期前,正在上海一家傘廠勤工儉學的王蘭娣和幾個同學一起被叫到學校教導處。老師告訴她們:“你們提前畢業了。國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你們因為成績好,被選派到陜西寶雞的國防學校學習?!?/p>
王蘭娣和同學們當場表示:“國家需要我們上哪就上哪去。”
王蘭娣回家把消息告訴了母親。母親當場就哭了,后來找了班主任兩次,想阻止王蘭娣去寶雞。但王蘭娣鐵了心要去,偷偷拿了家里的戶口本去派出所把戶口遷了。
前后相差沒幾天,羅惠英、俞錫君和范德娟也接到同樣的通知。當時在班上成績優秀的羅惠英原本想當醫生。為了給家里省錢,她也答應去寶雞。
回到家里,羅惠英的母親對她說,“可千萬別當逃兵。國家需要你,你就去吧!”
兩天的行程,她們進了寶雞國營782廠。782廠主要生產雷達,是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原來所謂的“國防學?!本褪窃?82廠半工半讀。她們上的是大學的課程,王蘭娣、俞錫君和范德娟被分到雷達結構班,羅惠英被分到無線電班。
1963年7月初,同樣的命令又一次讓她們一起登上了從甘肅省蘭州市到青海省西寧市的火車。
“你們一個肩膀挑的是中國7億人的擔子,另一個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億人的擔子?!眹鵂I782廠里開了一場動員會,喇叭里傳出的這句話。
俞錫君覺得自己是單身,愿意去闖一闖,“反正已zDyAHoi32pZjgh+BYCNeLQ==經離上海很遠了”。
王蘭娣當時想的是,“人家叫你去就去”。這件事她沒和家里說,也沒告訴男朋友。
那時單身的羅惠英還記得,下決心之后她就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內容是“調到了新的工作崗位,暫時不能通信。”
在西寧,她們領了防寒“四大件”:狗皮帽子、藍色棉大衣、大頭鞋和牛毛氈。之后改乘小火車,王蘭娣記得那趟火車是不允許拉開車窗簾子往外看的。最后坐敞篷大卡車,穿過一條揚灰的砂石路,抵達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
這里是建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青海221廠。4人被分配到221廠機關器材處,任務是根據需求列計劃,到全國各地訂購并管理器材。當時俞錫君分在基建材料管理處,羅惠英分在科研器材供應處,王蘭娣管化學試劑,范德娟管生產器材。
在這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水燒到80℃就開了。面發不起來,青稞饅頭就是黏糊糊的一坨面,吃起來半生不熟的,而且沒幾分鐘就凍上了,硬邦邦的。當時廠里還流行著一句玩笑話,“這個饅頭掉在地上,汽車壓過去,地上也得一個坑”。
這里除了夏天,其它季節不是大雪紛飛就是飛沙走石。一旦刮起風沙來,帳篷也擋不住。盡管帳篷里有火墻,仍然寒冷刺骨。
“煤如果不混著土是燒不起來的。可土都是凍著的,硬得很,拿鐵鎬都刨不出半點土末子出來?!?/p>
她們還是照舊裹著棉襖棉褲,裹著被子在帳篷里睡,火墻基本成了擺設。
慢慢地,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了。食堂里逐漸能見到肉類、蔬菜等。1963年底,廠房和職工宿舍也相繼建好。
“當時年輕不覺得有多苦?!庇徨a君說,“主要是忙?!?/p>
她們趕上了“草原大會戰”。大會戰的一項內容就是搞生產突擊,設備、材料清單都匯總到了器材處。
“一本比字典還厚的設備、材料清單本,要求一式五份?!庇徨a君墊著復寫紙登記,可那時的紙厚,握著圓珠筆尖使勁戳,一支筆要么沒兩天就用完了,要么被戳壞了。有時候要求一式六七份,再怎么使勁也寫不出來,只能刻鋼板印。沒多久,俞錫君的指間就全是厚厚的老繭。
俞錫君總是在忙,在金銀灘待了兩年半,有一年半是在廠里加班,有半年是出差,“資料匯總上報之后,人就得跟著出去采購、催交”。
四姐妹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重點工程是做什么的。
就這樣糊里糊涂地忙了一年多。
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消息傳來時,在外出差的俞錫君才知道自己參與的重點工程就是“造原子彈”。
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發布時,廠里有一個工作人員十分驚訝:“我們國家還能制造這么厲害的武器?在哪生產的啊?”
那時的保密工作做得實在嚴格?!斑@里的一把土都不能帶出去的。”王蘭娣記得很清楚,新職工入廠的第一課就是保密教育。
“睡覺是在這個帳篷里,工作是在另外一個帳篷里?!蓖跆m娣說:“下了班也只能在自己的帳篷周圍活動?!?/p>
“同事之間,即使在同一個辦公室也是各干各的活,從不打聽各自工作的內容?!绷_惠英說,“去別的廠區更不可能,即使有介紹信,也不能隨便‘串門’?!?/p>
在這樣“密不透風”的環境里,俞錫君、王蘭娣、羅惠英和范德娟四個姑娘竟然有了一張合影。
那是1963年7月的一天,俞錫君在接收新設備時發現其中一件包裝破損了。器材處叫來保衛處工作人員來拍照,準備向廠家索賠。保衛處的工作人員給設備包裝拍照后,俞錫君壯著膽子對他說:“給我們也拍一張吧。”
“沒想到保衛處的人真答應了。”俞錫君趕緊招呼在不遠處的王蘭娣、羅惠英和范德娟一起過來,站在器材處辦公的帳篷前留下了一張合影。
不久之后,保衛處的那位工作人員只給了俞錫君一張兩寸大小的照片。
后來,范德娟調到了蘇州熱工藝研究所。1967年,王蘭娣調到西安導航技術研究所。1970年,羅惠英去了甘肅靖遠4502廠。
而原子彈爆炸完沒多久,俞錫君沒來得及歇口氣就帶著照片離開金銀灘,到四川籌建第二個核武器研制基地——902工程。
1987年,國家決定對221廠實行全面退役。1993年前后,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城技術館向職工征集舊物件,俞錫君才翻出那張藏在箱底30年的老照片。不久之后,正在籌建中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來綿陽征集實物的時候,那張照片又回到最初拍攝的地方。從此,221廠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2009年5月,“原子城”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