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為昌,因文而盛”,前瀕江漢眾流之匯,后臥東湖聽濤碧波。武昌,武漢三鎮中獨處于長江南岸的重鎮,自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依蛇山筑夏口城啟幕,歷經唐宋元明清多朝擴建會聚江流賢勝,憑借辛亥革命一聲槍響名震天下,再到新時代從長江之畔走上世界舞臺。
早高峰時段,從武昌沿二環線南段驅車駛向漢陽,往來司機都能注意到,和煦晨光中,一座紅墻灰瓦的城門樓靜靜矗立。
如果停下匆忙腳步,詢問生活在這里的老居民,他們也許會拍著胸脯、自豪地唱起順口溜:“兩千年來人吃人,武昌一仗開紀元,三座大山壓不扁,轉眼已經過百年。”
登樓近觀,斗拱飛檐之下,30根朱紅廊柱環抱——1911年,革命黨人就是從這里打開城門,迎接南湖炮隊入城,迅速攻占了附近的楚望臺軍械庫,炮轟當時的總督府,一舉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打開了近代中國進步的閘門。
作為武昌9座老城門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城門,起義門百年間歷經兩次重修,輕撫這里的一磚一石,似乎就能觸碰古城厚重的歷史。如今,高架橋上車來車往,周邊市集人流穿行,但它總會引人駐足,好像在訴說千百年來這座城的故事。
武昌古城的發端要追溯到三國時期。當年孫權所筑的夏口城,只是一個軍事城堡,規模不大。其后千余年時光里,這座城池歷經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城名四度變更。
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昌更是一片傳承紅色基因、流淌紅色血脈的熱土。在武昌區中華路街道,一條長不足千米的特殊小巷,聚集著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五大會議舊址和毛澤東舊居等紅色場館。在糧道街武漢中學校園內,三位出自武漢中學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的雕像格外引人矚目。
省城求學的進步知識分子在農村革命中扮演了革命思想的播火者、基層黨組織創建者的角色,武昌的革命火種燃遍了湖北大地。
搭乘湖北首條無人駕駛的地鐵——武漢地鐵5號線,在曇華林武勝門站下車,前行500多米,一棟二層樓、紅磚、大屋頂、小煙囪、模樣古樸的建筑出現在眼前。100年前,這個實打實的時髦場所“翟雅各健身所”是中國最早的兩層室內體育館建筑,現在成為武漢設計之都的客廳——翟雅閣。
一路前行,漫步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街邊、山上多處中西風格融合的歷史建筑,讓人仿佛走進了建筑博物館:徐源泉故居,硬山挑檐和懸山屋頂相結合,當屬典型的民國時期中式建筑;瑞典教區建筑,中式回廊配羅馬立柱,最具北歐風格的紅瓦大坡屋頂屋面……

會聚了民俗、革命、教育、藝術、宗教等多元文化的曇華林,被譽為武漢近代歷史之縮影。中西合璧、磚混結合的夏斗寅公館,搖身變為可容納300余人觀影品劇的露天劇院;百年名校武漢市第十四中學的體育看臺,改造成了近代教育博物館;沿街還布設了機器貓、孫悟空、七彩泡泡等雕塑小品……看到原來破舊的建筑一棟棟展露新顏,一名多年未走進曇華林的“老武漢”感嘆,曇華林的煙火氣又回來了。
“1800年的悠久建城史,賦予了武昌獨特的氣質和韻味,代代武昌人都夢想武昌城既古老又年輕、既有書卷氣又有煙火味、既能秀美瑰麗又能繁榮昌盛。”武昌區委主要負責人說,為追尋這個夢想,近年來,武昌區按照《大黃鶴樓武昌古城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旨在實現“舊城復修、文脈復歸、生態復原、生產復興”的目標。
從三國時期修建的軍事哨所,到盛唐雅宋“重檐翼館,四闥霞敞”的江南名閣,再到今日英雄之城的人文地標。如今的游客再登黃鶴樓,不止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自然風光,“現代光影+真人演藝”的行浸式光影演藝,成為時下最新潮火熱的打卡項目——每當夜幕降臨,黃鶴樓化身光影表演的幕布,園內處處光影斑駁,展現出不同于白天的魅力。
黃鶴樓江山入畫,曇華林曲徑通幽,戶部巷煙火繁盛,糧道街摩肩接踵,楚河漢街時尚絢麗……武昌綿延不絕的文氣,流淌于文人墨客的千年吟誦,彌散于四衢八街的世代煙火,轉載于萬簽插架的中外典籍,更內化成現代城市發展的澎湃力量。
今年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活動上大放異彩的武昌區元宇宙虛擬形象代言人“武暢兒”,出自武漢海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曾是新中國近代早期的“工業叢林”和中國南北交通樞紐的徐家棚片區,如今“騰籠換鳥”,成為武昌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承載區。今年以來,武昌區新建創新街區、創新園區、創新樓宇8萬平方米,新增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5家,引進5億元以上數字經濟項目2個,推動2個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和提檔升級。
縱觀武昌歷史,不論是孕育中國內地最早的新式學校、中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祥地之一,還是晚清名臣張之洞駐武昌督鄂期間,開工廠、辦教育、興商業、練新軍,奠定中國近現代工業化基石,武昌城的每一次大步跨越,都緣起于思想上引領風氣之先,行動上勇于自我革新。
全國首個碳交易碳金融創新樓宇碳匯大廈,以保險、基金等金融商服為主的武漢保利廣場……曾經的工業一條街,現已成為星光璀璨的華中金融城主軸,聚集了280余家金融機構,成為這座城市“流金淌銀”的金融動脈。
城之變,不僅在于產業升級,還在于治理創新。走進南湖街道華錦社區,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共建共享的場景隨處可見:社區居民“一鋤一鏟”整備出200多平方米的“睦鄰花園”,成了社區新晉“網紅打卡地”;小區黨員帶頭的志愿服務隊穿梭巡視,將社區路面上的垃圾雜物順手清理……
隨著“共同締造”理念和實踐在武昌的不斷深入,寸土寸金的長城匯寫字樓將80個停車位共享給隔壁的姚家嶺社區居民,緩解了周邊老舊社區停車難問題;南湖街道寶安社區“共享書屋”里,7000多冊圖書均由居民自發捐贈;保利廣場的紅領驛站則是各家企業主動提供場地、捐贈設備、搬來沙發“眾籌”而來……
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一條線”到“一股繩”,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干、大家管,以“共同”的方式“締造”美好家園。
人到武昌順,業進武昌興。1800年歲月漫漫,這座大江之畔的城池,承載了黃鶴樓中的朗朗詩聲,聆聽了辛亥首義的第一聲槍響,更厚育著這方土地之上一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望。
大江奔流,古城武昌換了新韻;跨越千年,青春武昌昂首前行。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