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20日,在陜甘寧邊區工廠職工代表會議上,劉少奇指出,“要中國強盛起來,必須使中國變成工業國。我們將來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工業化的實現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農業大國,應該怎樣進行經濟建設?走一條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呢?劉少奇強調,世界歷史上只有兩條國家工業化的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工業化的道路”,這條道路“工業化過程中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相應提高,而且這些國家最后不能不變成帝國主義,去侵略其他民族和國家,取得原料和市場來維持自己已經發展起來了的工業,并因此而要進行世界大戰”;另一條是“社會主義的或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工業化的道路”,這條道路“能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相應地逐步地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避免失業、饑餓和破產的痛苦,并且不需要去侵略其他的民族和國家,更不需要進行戰爭”,因此,“這是我們應該采取并且必須采取也能夠采取的道路”,“除此以外,是沒有第三條路的”。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1956年9月,劉少奇在黨的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革命的暴風雨時期已經過去了,新的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斗爭的任務已經變為保護社會生產力的順利發展”。大會通過的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進一步明確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冬陽摘自《學習時報》2024年2月7日第1版,楊志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