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對世界糧食總產量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并且對保障我國自身糧食安全同樣意義非凡。因此,農業領域中主要農產品的質量監管措施尤為重要,是促進農業健康發展、實現綠色農業的主要方面。通過相關措施,進行農業技術革新改造,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本文論述了農產品質量監管的主要措施,以期為現代化農業技術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監管;現代化;綠色農業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糧食安全逐漸成為影響人類生存的主要因素。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相關領域的技術革新對糧食產量具有重要影響,需借助于質量監管等具體措施,促進農產品領域中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其整體發展水平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環境支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促使著相關觀念的轉變,因此,更應當將綠色發展的宗旨貫徹到底。
1 發展綠色農產品經營的重要性
現如今,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相關行業的發展將環境作為犧牲對象,限制了其綠色可持續發展,與科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相悖。作為農業主產地的農村地區,由于環保意識的欠缺以及作物種植過程中農藥等化學藥劑的使用,不僅導致農產品安全質量得不到保證,更限制了其生產水平科學化的發展。因此,在相關政策以及科學發展觀念的引導下,積極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并采取相應的質量監管措施,強調農業生產過程中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是減輕自然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傳統種植模式下,相關作物的成活率依賴于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才能實現有效監管,并且隨著種植環境的持續惡化,經濟利益明顯不足,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對此,需通過加強相關地區的經濟普查,了解當地農民的經濟結構,借助于種植地資源的整合,將優勢條件進行綜合利用,相關人員通過技術宣傳,強調農業綠色生產的重要性。同時,積極推行先進的綠色種植手段,借助于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建設符合實際情況的質量監測體系,并通過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實現質量監測、綠色推廣兩種措施的有機結合,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科學化水平。隨著綠色種植觀念的引導,相關人員逐漸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概念的重要性,并借助于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掃除推廣該技術的顧慮,通過技術人員的培訓指導以及當地進行的主要作物種植技術示范,落實了技術助推農業發展的政策。此外,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借助于農用藥劑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由于農業生產部分地區不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環境狀況不堪入目。借助于上述提到的管理措施的落實,在農用藥劑的采購、使用以及清理等主要環節,建立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藥劑噴灑,在保證病蟲害得到治理的同時,減少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是實現有效監管和提高綠色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1]。
2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要措施
2.1 強調標準流程生產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食品的質量安全愈加重視。因此,加強農業生產環節中的種植準備、成熟過程以及果實收獲等各個環節的質量監管尤為重要,且借助于實驗室的標準化流程管理,可實現有效監管。
2.1.1 種子原料管控
首先,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的采購環節,由相關的檢測人員制定采購表,并通過采購人員進行主要原料的采購,并附上數量名稱、規格及種植要求等具體項目。相關采購流程一般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標準、檢測方法以及主要評價依據等參數,因此,在進行相關的采購工作時,應當確保各種原料能夠具體符合相關的檢測要素,各種原料的成分因素等主要檢測部分能夠正確對應此過程中的目標參數。同時,種子等原料驗收作業時,由標準管理員負責,通過核對采購數量以及相關參數是否符合前期制定的采購表,并檢查原料質量保證書以及有無出廠外包裝檢測標識,通過核對入庫標準及儲存條件等,保障種子存儲過程中的質量。其次,標準管理員在入庫時,應在質量檢測合格后盡快完成入庫作業,保證產品在出廠到存儲時間的精確控制。需通過等級標準環境要求下的名稱、批號以及質量純度等主要影響因素控制,使種子流通到各級農業經銷部門時,保證其成批次的質量。同時,為保證有效期內進行快速查找以及物質溯源工作,應及時進行物質的標號處理,加強標準化管理。此外,標準化標號還可應用于農藥的生產批次、廠家等信息的管控。入庫環節中,較為關鍵的是各批次原料的綜合管理工作,傳統管理模式下,主要借助于人工進行原料紙質化入庫記錄,不僅存在一定的數據遺漏,還對入庫的及時有效性產生一定影響,借助于第三方的電子管理平臺,通過人工輸入倉儲信息的方式,提升了信息及時管理的有效性,實現品種入庫可視化管理。此外,通過設置在線處理,使倉庫管理人員能夠根據倉儲環境中的實時溫濕度等條件的變化,進行信息反饋,制定不同批次原料的運輸管理措施[2]。最后,作為種植環節中重要的源頭性工作,種子的質量是保證作物整體質量的關鍵。采購環節結束后,質量管理員應當進行樣本采集,并通過相應的實驗室數據制定具體的存儲時間、提出相應地區的種植建議。倉儲過程中每批次樣本的采購應當記錄在冊,根據檢測人員領用原料進行數據分析時,管理員根據實際內容,將倉儲內容的第三方監管數據進行實時更新。
2.1.2 種植環節管理
傳統種植模式主要由農民進行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的采購,并進行自主化的農田管理,效率不高。通過植物工廠的種植模式,可實現相關生產技術的革新以及種植規模的擴大。流水線設備主要包括合理規劃空間以及利用各種高效能的自動化設備,有效減少各個種植環節由于人工生產效率不高的情況。通過精量播種機、收獲機以及收獲運輸一體機等機械設備,可實現種植、采收以及收獲等主要環節的精細化成本控制。環境監測以及水肥管理系統也可實現種植過程的機械化管理,自動化的環境控制系統主要包括植物生長環境控制,例如光照強度、室外溫度以及空氣中二氧化碳等影響作物呼吸作用的影響因素,從而進行作物種植時期的調整,實現生長環境的可控。通過相關的環境監測設備,對上述存儲、育苗過程中的各個車間進行主要因素的實時監控,對相關設備參數進行調節,確保環境適宜種苗的培育。
相較于傳統種植,新興的種植模式主要借助于植物工廠的架構,在種植環境層面切實降低了各種不利的環境影響,可有效提升其種植作物的質量監管。在相關的質量控制措施中,具有代表性的即無土栽培技術,將植物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進行綜合調配,通過純水環境,提供其所需生長條件[3]。因此,控制相關營養液的濃度以及不同作物的生長所需,是保證該技術應用推廣的關鍵。采用水肥管理系統,建立營養物質實時檢測機制,通過相關人員定期抽樣的形式,保證水肥一體化系統中養分的充足供應以及水肥混合物的pH穩定,同時還應當避免燒苗。
2.1.3 種植規模集約化
新型農業主體的變革,促使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農業集約化程度隨之加深,政府的政策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因此,推動種植規模以及制度的不斷完善,加大政策支持和加強行業合作是提升種植環節科學化水平的有效措施。首先,政府部門要認識到農用機械設備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性,加大技術人才引進和農用機械研制的力度,促進科技化機械設備的研發與推廣,爭取實現當地農業生產機械化的進一步提升,滿足當地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械要求。并借助技術人員的知識優勢,開展一系列農業專業技術宣傳工作,培養一定數量的保育員以及機械設備操作人員,提升農業生產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其次,加強同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研究院以及高等院校的科技交流,實現深度融合,開展設備創新以及農業生產全流程機械研發等工作。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需加強同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促進實驗室成果積極向農業生產實際轉化,根據農業生產實際,結合當地特征,研制出能夠適應各類地形的土壤耕作機械,實現科研院所同實際生產的密切聯系。同時,需建立農用機械設備的售后服務制度,并根據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中的具體內容,將機械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技術交底,提升農戶應對能力。最后,針對當地種植條件,應當采取保護性耕地的措施,并擴大該技術在當地的應用范圍,逐漸形成適應性較強的農田耕作制度,即綜合農業生產、環境改善以及糧食安全保障于一體的農田管理制度,促進當地農業的集約化發展。
2.2 完善質量監督體系
加強農產品的質量監督,關鍵在意識的強化。因此,為實現其質量安全的有效保障,建立農產品安全源頭追溯,實現綠色農業的發展目標,可采取以下措施:(1)強化種植源頭環節的質量安全意識,相關的農戶管理部門應定期開展種植技術宣傳,強調不合理種植對農作物產量及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其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在采購種子、農藥噴施等各個環節都將環保意識作為生產資料種植的基礎,從自身出發,切實增強綠色種植的理念意識。此外,除源頭農戶種植管理,相關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意識強化同樣重要,因此,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部門需建立健全當地的農產品經營檔案,依據相關的農藥管理法案和食品安全規定,對不合理的商戶進行整改告知,并定期開展管理范圍內的違規項目巡查,杜絕農產品市場化經營過程中的不合法經營現象,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實現綠色農業生產營銷。(2)進
行農產品的質量管理,僅通過單一的固定項目、時間巡視,無法做到全面化的監督。因此,應當根據農業管理部門提出的指導精神要求,開展種植區域管理過程中的常態化風險監督管控,并結合不定期的巡視抽樣檢測等措施,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管理力度。同時,依據相關的檢測機構建設標準,以當地實際的農產品種植情況,建設具有一定規模且能夠實現區域內定期抽樣檢測要求的技術中心[4]。以檢測主要項目為基礎,提升機構的人才梯隊建設水平,根據國家有關的檢測標準,建設具體項目的針對性標準內容,規范檢測環節,逐步提高當地農產品質量管控水平。
(3)主要環節的檢測水平決定著該技術中心整體的工作水準,因此,在關鍵環節的檢測過程中,通過先進儀器設備以及綜合檢測設備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重點環節的多層檢測。先進技術設備的引進(農殘速測儀、色譜光照分析器等),可有效提升整體工作效率,使農殘檢測等重點環節的定性及時準確,并通過具體數據進行精細化原因分析以及措施制定,對提高檢測水平具有重要價值。
2.3 建立質量追溯架構
首先,建立農產品的產地質量追溯以及市場準入制度。隨著農產品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相關網絡購物環節的發展,農產品的質量管理面臨嚴峻挑戰。需通過加強其生產基地的種植管理以及產品的檢驗措施,將不合格的農產6c304072c66e5774dd03ea07fcfdba89f22b69c87998290819868e4745afe479品遏制在源頭,減少其外流而影響整個市場大環境。同時,建立一定要求下的市場準入制度,即在進行源頭篩選后,市場監管部門建立針對項目的檢測臺賬,對主要經營內容進行管理,并對以往出現安全狀況較多的主體內容安排重點檢測,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其次,培育市場經營安全主體。隨著溯源體系的建設,生產經營主體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愈發顯現,加強其意識觀念是基礎性工作。由于相關經營主體的互聯網應用水平不高,其相關農產品的經營模式,僅停留在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難以實現高水平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產經營,農產品質量追溯工作的開展具備一定困難。需借助于農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形式,以生產經營主體的身份,進駐區域內的質量監管體系,形成從鄉鎮到市區再到國家層面的層層監管,并借助于此溯源體系,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以及其源頭、經營主體以及消費者的相互監督溯源體系建設。最后,深入貫徹國家農產品監督指導精神,通過上級的農業農村部所建立的農產品質量監督隊伍,以及企業注冊資質審查等工作,使得各類農產品在生產源頭即佩戴“身份證”,保證溯源工作的及時性[5]。因此,相關地級市以及鄉鎮農業農村部門應當在結合重要指導精神的前提下,將當地主要的農產品進行源頭管理,借助二維碼識別技術等先進的溯源管理措施,確保農戶在采摘過程中即進行標識的張貼,切實提升其溯源管理工作質量。
2.4 宣傳綠色農業理念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農產品質量管理主要遵循的法律,農業監管部門應當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給予相關農戶進行培訓學習的機會,將各鄉鎮中的大隊部作為主要場所,通過專人實地進行講解,切實增強農戶的農產品質量管理意識。同時,需加強生產經營主體的營銷意識,通過組織當地主要經營人員的定期學習,提高其重視程度。此外,應當通過各種形式的條幅、宣傳標語等進行理念宣傳,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管理對實現綠色農業的重要作用。
3 結語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的關鍵、是踐行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有效措施。因此,分析相關地區的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并針對其進行農產品質量監督溯源等基礎性工作,是保證農業生產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質量監管可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并且通過強調標準化生產等主要措施可實現該目標。
參考文獻
[1] 萬德慧,王鑒,王炫影.海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2024(2):70-73.
[2] 李海濱,盧濤.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質量與認證,2024(4):87-88.
[3] 李鈺,王雅蓉.農藥殘留與獸藥殘留檢測及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2024(6):74-77.
[4] 鄭霖娟,林昆.區塊鏈技術在魚類農產品質量監管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24(2):43-46.
[5] 賈偉強,付夢杰.合作社農產品質量監管激勵機制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4,44(3):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