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山區穩定糧食生產和發展經濟作物的矛盾問題,黃山市在推廣菊糧復合種植模式時取得成功。本調研報告介紹了該模式的背景、技術、特點、優勢,并針對調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以期給菊糧復合種植模式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菊花;復合種植;問題;建議
菊花屬藥食同源類中藥材,是黃山市重要的名優特產,其中黃山貢菊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國家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黃山市地處皖南山區,山多田地少,為解決山區普遍存在的發展經濟作物耕地面積不足問題,該黃山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創新耕作方式,2022年開展了17 hm2菊花玉米復合種植試驗,試驗表明,菊花和玉米實現了同步豐收,具有良好的提質增效促增收效果。2023年,該市大力推廣菊花玉米復合種植模式,發展種植面積467 hm2,得到了廣大菊農的認可。同年,該模式技術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列入種植業主推技術進行全省推廣。為深入了解該模式情況,為全面推廣提供依據,對此筆者開展了專題調研,并就該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1 模式類型
調研發現,生產中采取的復合種植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菊花+鮮食玉米(早或晚)”模式。鮮食玉米屬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深受市場歡迎。具體為:菊花3—4月份種植,10月份下旬—11月份采收。鮮食玉米4月份中下旬或7月份種植,6月份下旬或9—10月份上旬收獲,增收1 000元/667 m2。
另一種是“菊花+毛豆+飼料玉米”模式。豆類是植物性蛋白的重要來源,也是國家大力鼓勵發展的重要油料作物。具體為:菊花3—4月種植,10月份下旬至11月
份采收。毛豆4月種植,6月采收,增收600元/667 m2。
飼料玉米7月種植,10月中旬收獲,增收700元/667 m2。
亦有單獨采用“菊花+毛豆”“菊花+飼料玉米”
模式。
2 栽培技術
2.1 選地整地
菊花種植地應選在空氣、水源、土壤無污染,土壤肥沃、土層疏松、排水良好,海拔在300~600 m的地塊。黏地、低洼地、鹽堿地不宜種植,盡量避免連年種植[1],若連作需前茬菊花無嚴重病蟲害疫情發生。種植前將地深翻25~30 cm,提升土壤通透性,降低蟲口基數。結合整地施入餅肥、腐熟農家肥等有機肥料20~25 t/hm2,翻入土中作基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保肥、增溫能力。然后起壟作畦,畦高20~25 cm,畦寬80~100 cm,溝寬30~40 cm,以便于田間管理和調節土壤中水、氣、熱之間平衡。
2.2 品種選擇
菊花盡量選擇脫毒苗[2],或選擇上一年生產期間生長發育健壯、花多均勻、無病蟲害或病蟲害輕發的優良植株留種,來年進行扦插或分株繁育的菊苗,以此保證菊花產量和質量。鮮食玉米選擇早熟優質且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如黃山黑糯玉米。飼料玉米優先選擇高產、適應性強、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如濟單7號、豐樂21。毛豆選擇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強的早中熟品種,如“滬寧95-1”、“早春一號”。
2.3 適時移栽
菊花一般在3~4月選擇陰天或雨前移栽,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株高12~20 cm、須根系發達的菊苗栽種,適宜密度控制在2 500株/667 m2左右,栽培時遵循“穴大根舒,不窩根不吊空,扶正打實”原則[3];移栽時可將頂芽摘除,減少養分消耗,栽后要澆透定根水,提高成活率。鮮食玉米在4月中下旬或7月種植,每畦1行,同一方向同側種植,利于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適宜密度控制在1 000株/667 m2左右。毛豆一般在
4月點播,每穴2~3粒,確保一次性出苗,適宜密度控制在2 500株/667 m2左右。飼料玉米一般在7月種植,每畦2行、兩側交叉種植,或每畦1行、單側種植,適宜密度控制在1 000株/667 m2左右。
2.4 田間管理
菊花套種玉米或毛豆共生期間,玉米或毛豆對水肥要求不嚴,不需要單獨施肥,對玉米或毛豆的管理隨菊花即可,在田間以菊花的栽培管理為主。菊花生長期一般要進行4~5次中耕除草,中后期要培土壅根、扦插竹簽,利于保護根系和防止倒伏;在梅雨季節特別注意清溝瀝水、排澇防漬,防止爛根、根腐病發生。菊花生長期需肥量大,應按照“輕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4]原則及時補充肥力,氮、磷、鉀肥料合理搭配施用。菊花生長期需進行1~3次打頂[5],促進主莖粗壯,減少倒伏,增加分枝數,打頂均應選擇晴天無露水時進行。還應對過密枝、病蟲枝、細弱枝等進行修剪。
2.5 病蟲害防治
菊花病蟲害主要有褐斑病、霜霉病、根腐病、蚜蟲、大青葉蟬、斜紋夜蛾、蠐螬等[6-7],玉米病蟲害主要有螟蟲、大斑病、銹病、根腐病、蠐螬等[8],毛豆病蟲害主要有霜霉病、豆莢螟、蚜蟲等[9-10]。病蟲害防治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推廣使用黃板、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適時、科學、合理地開展化學防治,擴大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使用。嚴格控制化學農藥施用量,嚴禁使用高毒違禁農藥。同時,加強對病蟲害監測,一旦發現有蟲害發生,要及時抓住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進行防治,力求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模式分析
3.1 有利于提高菊花品質
菊花、玉米兩種作物高度不同,栽種位置也相互錯開,不但不影響菊花采光需要,采收前的玉米植株還對菊花具有遮陰效果,可減輕強光對菊花生長發育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提高菊花的生長質量和產量。此外,復合種植還能增加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能有效解決連作帶來的負面作用[11],
提高菊花抗病力,減輕霜霉病、褐斑病、蚜蟲等病蟲害發生程度。試驗表明,采取復合種植模式的病蟲害防治次數較菊花凈作減少2~3次,這不僅降低了菊花生產成本,也提升了菊花品質。
3.2 有利于土壤水肥管理
玉米或毛豆秸稈還田覆蓋,以及毛豆苗覆蓋裸露地面,都具有防草保濕抗旱的作用,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避免土壤板結。此外,歙縣、休寧縣等地菊農反映,菊花種植地因多年施肥出現富營養化,而菊花產量并沒有因此而提升,井玉丹等[12]也報道了休寧、歙縣、徽州區、黃山區所有菊花品種N、P2O5和K2O施用量都大幅度高于推薦量,孫虎[13]報道了過量施肥反而會降低黃山貢菊產量和品質。通過采取套種模式,可吸收菊花地中過剩的營養元素,緩解菊花連年種植出現的肥料積累問題,改善土壤環境。套種毛豆還會產生一部分根瘤菌,吸收并固定土壤和空氣中的氮元素,提升土壤肥力,形成用地養地良性循環。
3.3 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菊糧套種模式對菊花產量基本沒有影響,整體增加的物料投入成本較少,獲得收益較好,既增加菊農收入,又在不影響菊花生產的前提下增加優質玉米、毛豆的供給,實現“一畝地雙收益”。其中,套種鮮食玉米,獲得收益1 000元/667 m2,增加種子投入
20元/667 m2,晚熟鮮食玉米植株可代替部分竹簽節省竹簽成本投入50元/667 m2,扣除物料投入成本后每667 m2可增收980~1 030元。套種毛豆和飼料玉米,獲得收益1 300元/667 m2,增加種子、肥料、農藥投入
195元/667 m2,飼料玉米植株可代替部分竹簽節省竹簽成本投入50元/667 m2,扣除物料投入成本后可增收1 155元/667 m2。
4 存在問題
4.1 關鍵技術落實不夠到位
實地調研中發現,部分種植戶依靠經驗進行種植,存在套種密度過低或過高問題,沒有達到規范、高產的要求;部分家庭農場因經營范圍廣,對菊糧復合種植重視程度不夠,精力投入不足、管理較為粗放;部分種植戶第一次利用撂荒地開展菊糧復合種植,因缺乏經驗和技術指導,存在不科學施肥情況。
4.2 技術支撐力度還不足
開展菊花與玉米等糧油作物復合種植模式推廣時間較短,套種種類、時間、密度,以及科學施肥、用藥需要持續總結完善,不同復合種植模式對菊花產量、品質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如鮮食玉米品種是否需要進一步優化篩選,將菊花與豆類套種模式換成間作模式是否更好等。
4.3 推廣應用力度不大
一方面,黃山市菊花種植仍然是以農民自發為主,部分農戶擔心套種會影響菊花的生長和產量,同時囿于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限制,菊糧復合種植目前只局限于小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另一方面,政策支持較弱,目前只有市級將“菊糧”套種納入支持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獎補范圍、歙縣2023年將菊花玉米套種納入“多種糧、種好糧”獎補范圍,除此之外,如休寧縣、徽州區等菊花主產區未給予政策資金支持。
5 推廣建議
5.1 加大政策扶持
加強政策集成,統籌利用相關涉農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進入產業,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同時,加強對相關激勵政策的宣傳,充分調動種植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進適度規模化發展。
5.2 強化技術培訓
將菊糧復合種植技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農業合作社社員培訓內容,宣講復合種植優勢、技術要點,讓農民充分理解和掌握技術,同時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技術骨干隊伍,補齊基層技術服務短板。農技推廣單位成立技術服務小組,重點從品種選擇、茬口安排、種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加強實地技術指導,提高種植主體種植管理技術水平。
5.3 深化技術研究
依托安徽歙縣貢菊科技小院、歙縣霜蕊菊花研究所等平臺,深入開展菊糧復合種植模式技術研究,弄清套種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以及套種對菊花產量品質影響等關鍵問題,集成菊糧套種綠色高質高效種植技術。
5.4 加強示范引領
在菊花種植重點鄉鎮建立菊糧套種種植示范基地,通過實際效果引導種植水平高、工作積極性強的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開展示范應用。充分發揮菊花企業龍頭帶動作用,采取“公司+村集體(強村公司、合作社)+農戶”“反租倒包+訂單生產”等模式建立菊糧套種示范片,不斷擴大菊糧復合種植規模。
6 結論
通過調研分析,菊糧復合種植模式方法簡單、易于操作,不但能把耕地充分利用起來,提高復種指數,有效化解“糧經爭地”難題,還能顯著提升菊花品質和畝均收益,帶動群眾增收。該模式既適合一家一戶,更適宜于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推廣應用,有利于擴大菊花種植面積,實現規模效益;也可以提高菊花生產抗風險能力,彌補單一菊花種植因市場價格波動而帶來的增產不增收問題,是一種具有高產出、可持續、低風險優勢,集種養結合、合理輪作和綠色增效于一體的創新型種植模式,適合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方勝偉.黃山貢菊大田栽培管理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2):38-39+44.
[2] 邵秀芳.皖南山區玉米貢菊立體種植技術[J].園藝與種苗,2023,43(7):78-79+90.
[3] 汪樹人,胡玉坤,胡華英.黃山貢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開發,2000(6):51-52.
[4] 胡丹青,汪詩華,張微,等.浙西山區貢菊套種玉米模式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5):329-331.
[5] 程春雪.黃山貢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118.
[6] 洪利平.黃山貢菊發展前景及其種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4):53-54.
[7] 程立光.黃山貢菊蟲害發生概況及生態防治措施[J].基層農技推廣,2024,12(3):115-118.
[8] 汪立平,任向東.黃山市玉米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16):36-39.
[9] 許小龍.黃山地區毛豆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6):82+84.
[10] 韓群營,李滿娣,姚莉菊等.鮮食毛豆主要病蟲害種類及綠色防控技術[J].長江蔬菜,2015(3):53-55.
[11] 何雅祺,王鑫鑫,張弛,等.間作、套種模式在中藥材栽培中的效應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2021,37(4):1077-1083.
[12] 井玉丹,汪霄,裴歡,等.安徽省菊花主栽區域施肥現狀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22):154-157.
[13] 孫虎.施肥對黃山貢菊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J].現代園藝,2013(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