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和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馬鈴薯作為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在調整過程中始終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不僅在種植面積上保持一定的占有率,科研人員還在努力探索高產的種植技術,以提升馬鈴薯產量。但在實際種植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農戶種植的馬鈴薯產量不高,經濟效益較差,因此需要了解馬鈴薯的生長習性和規律,在整個過程中實施科學管理,幫助農戶改善種植技術,實現馬鈴薯的高產種植。本文主要針對馬鈴薯的種植進行簡要分析,并且通過選地及整地、科學選種及種薯處理等技術措施,分析高產種植技術。以期為馬鈴薯的高產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
在種植馬鈴薯時,很多農戶都想要增產,故而增加種植密度,但是密度超過合理區間將導致產量下降,甚至會影響馬鈴薯品質。因此,結合當前農業生產需求和農戶的需求,需要加大對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的探索,從而滿足農業生產、農戶以及市場的需求。
1 馬鈴薯
馬鈴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呈長圓形,分為地下和地上兩個部分,地下塊莖,直徑通常可達到3~10 cm,紫色、淡紅色或者白色是外皮的主要顏色;馬鈴薯的肉主要有黑紫色、青色、淡黃色、白色、紫色、黑色、黃色等。經過科研人員研究培養,研究出了彩色馬鈴薯,此類馬鈴薯不僅外觀好看,還有很好的抗病性,產量很高,產量可達到1 000~1 500 kg/m2。
馬鈴薯比較喜歡冷涼的環境,是一種低溫環境下的農作物,最適合地下塊莖生長的溫度是16~18℃,如果種植地的溫度已經超過25℃,那么馬鈴薯就會停止生長,而莖葉則會在溫度高于39℃時不再生長。將馬鈴薯的生長過程進行劃分,可分為休眠期、發芽期、幼苗期、發棵期以及結薯期。
2 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
2.1 選地及整地
選擇種植馬鈴薯的場地時,要盡量選擇土壤肥沃、疏松且土層比較深厚的地方,并且以地勢較高、不易澇的地方為主。鹽堿地不適合種植馬鈴薯。在選地時需要注意,前茬農作物如果使用過普施特、綠黃隆等具有長效殘留藥物的土地,不適合用來種植馬鈴薯。前茬農作物以雜糧、谷子、玉米或者小麥為佳;麻類、大豆、地瓜和高粱之后也可以種植馬鈴薯;但前茬種植了甘藍、番茄、辣椒、茄子、甜菜等農作物的土地不適合馬鈴薯,因為他們之間有相同的病害,容易殘留給馬鈴薯,進而影響其產量[1]。
由于馬鈴薯食用的部分是地下塊莖,要想保證植株能夠茁壯成長,結出更多、更大的果實,土壤中需要保證熱量、空氣、肥力和水分等充足,且互相協調,因此可以采取秋季深翻整地、旋耕滅茬、起壟施肥等作業措施;土壤深松的深度需要達到35~40 cm。同時,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對肥料的需求很高,以500 kg馬鈴薯果實為例,需要吸收的磷大約為0.5~1.5 kg、氮大約為2.5~3 kg、鉀大約為6~6.5 kg。施肥則需要分為基肥和追肥兩個階段,整 地階段的為基肥,主要使用化肥與有機肥的混合肥料,土地使用的有機肥約40 000~50 000 kg/hm2,使用的化肥約200 kg。在肥料比較充足的條件下,可以在春耕或者秋耕時進行撒施,隨后根據耕耙作業將肥料與土壤混合起來;如果肥料不夠充足,播種作業時可以采取種肥方法,此時可以聯合使用鉀肥,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馬鈴薯增產比例不低于20%。
科學的選地和整地能夠為馬鈴薯的種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保證養分、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可為增產提供基本保障。因此,在探究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時,需要重視選地與整地。
2.2 科學選種及種薯處理
選擇優良的種子,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觀察馬鈴薯的外形,要選擇形狀比較規整的、表皮光滑的、具有典型特點、健康且色澤鮮明的馬鈴薯作為種薯,并且選做種子的馬鈴薯重量大約為50~100 g。同時,在選擇種薯時還需要將芽眼已經壞死、尖頭、畸形、表皮龜裂、臍部出現黑腐癥狀或者有病斑的馬鈴薯剔除。
在處理種薯時,需要根據種植的面積確定播種量。一般人工播種時按照100~120 kg/667 m2準備種薯;如果是機械播種,則按照120~150 kg/667 m2準備種薯。首先,播種的前30~40 d將馬鈴薯從地窖取出來,放在有自然陽光且溫度10~15℃的條件下困種10~15 d。當芽眼能夠看見小白芽可以切芽;操作時需要將雜薯、爛薯和病薯都挑出去,使用的刀具也要做好消毒,并且在遇到病薯之后一定要對刀具進行消毒處理,才能繼續使用;頂芽要盡量多切幾塊,每塊的重量一般為25~30 g,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塊的重量可調整到40~50 g[2]。
播種之前還需要對種薯進行催芽處理。其一,通常會在播種之前的25~30 d開始催大芽,濕沙層積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使用火炕或者溫床等作為催大芽的環境,按照分層的方法將芽塊和濕沙堆積起來,濕沙的厚度為5 cm,通常可以堆積5~6層,層積的溫度約15℃,當芽的長度長到2~3 cm、有幼根時可以開始播種。其二,困種處理后已經出現白芽的種薯不進行切塊處理,而是選擇一個陽光充足的大棚、溫室或者室內放置,可以堆積2~3層,需要經常翻動,當芽長度為1~1.5 cm、短粗、基部出現根點且顏色為紫色時,可以切芽播種。其三,如果種薯的數量比較小,可以將萌動之后的種薯切芽,隨后將其放置在紙箱或者木箱中,室內的溫度維持在15℃,后期時芽塊可以見陽光,使芽可以生長到2 cm且為紫色時可以播種。針對這幾種催大芽的方法,可以結合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2.3 播種
馬鈴薯在春季時播種,通常在晚霜之前的1個月播種,外界環境溫度不低于5℃,且穩定后可以播種。如果種植的馬鈴薯是商品,在避免受到晚霜影響的條件下,播種時間要盡量早一些,爭取商品早日上市,對于具體的時間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來確定。
馬鈴薯播種可以采取人工和機械兩種方式。人工播種需要保證種薯擺放的均勻性,將原有的壟打破、重新合成一條新的壟,及時覆土鎮壓,預防壟上開溝或者跑墑;擺好種薯之后將原來的壟合上,也可以在平播之后再起壟[3]。機械播種主要應用在種植面積比較大的情況下,可以同時進行播種和施肥作業,并且能夠保證一次成壟。
在播種時需要控制好深度和密度。其一,很多時候馬鈴薯都是與玉米采取二套二分帶種植的方法,播種的株數以3 000~3 200株/667 m2為佳,行距一般為30~40 cm,窩距大約有23~27 cm。根據種薯的大小,可以采取切塊或者整薯播種,大小要均勻;播種量為60~80 kg/667 m2。其二,如果采取純作的方法播種,種植密度一般為3 600~4 200株/667 m2,此時播種量為100 kg/667 m2;播種時的深度10~15 cm,這樣能夠有效預防曬傷或者凍傷,結薯的層次就會增加,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其質量也能夠得到保證。
2.4 田間管理
處于不同生長階段的馬鈴薯,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結合馬鈴薯的成長情況進行相關的操作。
其一,加強查苗補苗管理。田間管理工作中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保證苗能夠出齊、壯實,因此需要在出苗后檢查出苗情況,及時進行補苗作業。補苗時使用的是已經發芽的種薯進行播種,采取深播淺蓋的方法保證盡早出苗。同時,為了能夠保證出苗齊,分苗補栽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也就是將同一個窩穴中有多莖的幼苗分離出來,將其栽種在缺苗的地方,最好是有幼根或者母薯,這樣幼苗的成活率更高[4]。
其二,在塊莖形成的階段,要以促進馬鈴薯生長為主,促使植株的地上生長帶動地下生長。這樣的主要目的是以得到茁壯成長的植株為目標,進而培育出馬鈴薯強大的結構,為地下塊莖部分增產奠定扎實的基礎。在這個階段的管理中,需要注意水分、養分是否能夠滿足馬鈴薯的需求,并且定期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透光性以及通風性,從而促進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滿足馬鈴薯成長對養分的需求。地下塊莖進入快速增長期之后,需要采取促進和控制結合的方式,即促進地下部分生長,控制地上部分生長,延長馬鈴薯結果的盛期;同時這個階段也是馬鈴薯需要水肥的高峰期,如果此時遇到高溫干旱的天氣,會影響塊莖的大小和產量,需要盡早防旱。
其三,合理施肥。是否有充足的肥料供給馬鈴薯,會對其產量和品質產生嚴重影響。施肥是要將有機肥作為主要肥料,化肥則是輔助性肥料,并且適當使用外根追肥的方式保證肥料充足。這是因為在馬鈴薯的生長中積肥的作用非常關鍵,使用量也非常高,經過腐熟的農家肥可以直接使用,而后再適當地使用一些化肥。在施肥前需要了解土壤肥力情況,以便保證用肥的合理性。第1次追肥的時間在出苗率達到70%~80%的時候開始,按照施肥計劃,這個階段追肥的磷肥大約為總量的5%、氮肥大約是總量的20%、鉀肥大約是總量的5%;一般在7~10 d之后進行第2次追肥,此時使用的磷肥大約為總量的10%、氮肥大約是總量的20%、鉀肥大約是總量的10%;10~12 d之后進行第3次追肥,此時使用的磷肥大約為總量的15%、氮肥大約是總量的15%、鉀肥大約是總量的20%[5]。施肥之前需要將復合肥、硫酸鉀用水進行浸泡(12~20 h),而后將其與尿素混合、兌水,而后開始淋施。根據馬鈴薯的生長,還需要使用葉面肥。主要在幼苗期和結果時使用生多素,在膨大期主要使用鵬達素液、磷酸二氫鉀。此外,塊莖還需要與肥料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為2~3 cm,這樣可以保證薯塊健康,避免受損。
其四,合理灌溉。灌溉作業主要按播種期和開花期。土壤的含水量為70%~75%,才能滿足馬鈴薯成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一般出苗后的一段時間內對水分的需求量不高,灌溉次數可以適當減少,但在出現花蕾、開始開花的階段需要加大灌溉量和次數,土壤含水量不低于80%。
其五,加強病蟲害防治。蚜蟲、塊莖蛾、病毒病、晚疫病等都是對馬鈴薯產生嚴重影響的病蟲害,需要及時進行預防、綜合治療,如使用藥物、抗病性較好的品種等。在防治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生長特點和容易發生的病蟲害進行防治:苗期之前需要將淺葉蠅、蚜蟲、菜青蟲以及霜霉病等作為防治的重點;霜霉病是花蕾期防治的重點;初花期則需要將菌核病作為防治的重點;蚜蟲是結莢期需要防治的重點。在用藥時,要使用低毒、高效且殘留較少的藥物。
2.5 收獲
地上部分的秧棵還沒有枯萎時馬鈴薯就已經成熟了,但此時馬鈴薯的皮比較嫩,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容易造成破皮,這種容易造成感染,且破皮的地方也會變褐,馬鈴薯的外觀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其商品性質就會降低。因此,在這個階段收獲時需要特別注意。也可以在收獲的前7~10 d左右,同時需要將地上的秧棵清理掉,地下的塊莖繼續成熟,促使表皮木栓化,此時再收獲就不會輕易地造成破皮。此外,在收獲中,人工撿拾的馬鈴薯需要放置小堆,在田間完成晾曬;在撿拾過程中將馬鈴薯分級,患病的、破損的馬鈴薯單獨放置。經過1~2 d的晾曬后,將馬鈴薯運輸到貯藏地,保證良好的遮陰、通風和干燥效果。有時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在收獲馬鈴薯之后采取土埋方式進行假貯,避免塊莖遇見陽光后變成綠色。
3 結語
目前,人們的主食除了谷類食物外,馬鈴薯也是人們的主食之一,食用的主要部分是植物地下塊莖的部分,馬鈴薯在全世界的種植都非常廣泛,品種更是多達數千個。因為馬鈴薯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種植,但是對氣候的要求相對較高,如果在濕熱的條件下種植馬鈴薯,雖然同樣能夠生長,但是品種會在第一代之后開始退化,需要經常引進新的品種。結合馬鈴薯的特點和生長習性,探索其高產種植技術時,需要考慮這一點,從土地的選擇和處理、種子的選擇和處理、播種以及田間管理等方面優化種植技術,從而達到高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蘇朋朋.馬鈴薯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3,41(13):32-34.
[2] 張彬彬,魏雅雯.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糧食,2023(8):70-72.
[3] 郭啟瓊.馬鈴薯、玉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5):67-69.
[4] 劉珍.馬鈴薯提質增效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5):58-60.
[5] 駱招弟,張粉萍,張弩.甘谷縣山旱地不同品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