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植高產玉米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為實現玉米高產種植目標,應加強玉米病蟲害防治,做好玉米種植技術管理。因此,文章對高產玉米種植技術,以及玉米種植期間病蟲害防治技術展開研究。通過研究可知,為保障玉米種植產量、品質,應從玉米選種、澆水、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入手,重視玉米種植后的田間管理,有效應用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從而滿足農戶種植高產玉米的技術要求,夯實農業經濟發展基礎。
關鍵詞:高產玉米;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種植技術
玉米是市場中流通的重要糧食作物,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營養價值。但在玉米種植過程中仍存在病蟲害嚴重、年產量低等問題。因此,為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應采用玉米高產種植技術,明確玉米種植過程中的技術管理,同時加強玉米病蟲害治理,制定更完善的玉米病蟲害防治方案。
1 高產玉米選種
1.1 選種
科學選種是種植高產玉米的重要工作,應選擇符合當地土壤、水文、氣候條件的優質玉米品種。同時,選擇的玉米品種應具有抗病害能力、抗旱能力。篩選部分品種后,可小面積試種,記錄不同玉米種子生長情況、產量表現,選擇發芽率高、純度好的優質品種[1]。購買品種時,應選擇正規廠家、玉米種植示范區培育的玉米種子。比如,市場中的高產玉米品種有‘金玉506’‘浚單28’‘碩育668’‘良玉99’‘登海6702’‘德利農988’‘龍高l2’‘鄭單2265’和‘美豫22’等。這類品種活稈成熟,有較好的抗旱、抗逆性,產量可達500 kg/667 m2。
1.2 種子處理
確定玉米品種后,挑選表面無破損、無斑粒的健康種子在陽光充足的天氣晾曬,12 h后檢查其干燥度,預防霉菌。后用清水浸泡種子,促發種子發芽,水溫約40℃。運用濃度為60%的百菌清溶液包衣處理玉米種子,去除表面細菌,預防玉米病蟲害。
2 高產玉米種植管理
2.1 選地、整地
雖然玉米的適應性較強,但為提升玉米產量,所選種植區域應能夠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營養成分,可促進玉米生長發育。因此,需優先選擇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光照時間充足的地塊。
選定種植區域后,應在播種前整理。深耕、翻松土壤,增加土壤結構中的間隙,使土地具有排水性,且通氣順暢,為玉米根系生長、養分吸收打好基礎。整地時施加基肥,將有機肥料、化肥充分與土壤混合,改善土壤肥力,使其內部養分充足[2]。翻耕土壤后,平整土地,便于玉米后期播種、田間管理。
2.2 合理播種
玉米播種密度會直接影響玉米植株的成活率,因此,在播種玉米時應結合玉米品種特性、地形條件確定地塊中玉米的行距、播種密度,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際需求,避免因種植過密、過少影響玉米實際產量。一般情況下,應播種3 000~5 000粒/667 m2
玉米種子,玉米行間距應控制在50~60 cm左右。玉米播種方法包括機械播種、人工播種兩種,播種時應確保種子播撒均勻,深度適中,播種深度應控制在3~5 cm[3]。播種后,定期觀察玉米生長情況,及時補播、間苗、定苗,使玉米植株間距控制在33 cm以內。
2.3 科學施肥
高產玉米種植期間,應提前采集玉米地塊的土壤樣品,對土壤進行檢測,確定土壤內的養分含量、pH,根據測定結果、玉米生長周期、玉米微量元素補給需求,科學制定施肥方案。施肥時,應注重養分供應的平衡性,選擇恰當的肥料類型、施肥方法,施肥時間、施肥量應符合玉米植株各階段對養分的需求。
比如,玉米播種時,應施加的基肥量為150~200 kg/667 m2,分3次施肥。基肥以農家肥、動物糞便、有機肥為主,可施加在土層下方10~15 cm。玉米4~6葉、拔節、抽雄期應施加追肥100~150 kg/667 m2,追肥以尿素、復合肥、過磷酸鈣等肥料為主,可補充玉米生長中的養分,提升玉米果實的充實度。玉米施肥時應配合土地中耕、灌溉工作,以促進肥料的吸收。
2.4 合理灌溉
不同地區的降雨量存在差異,高產玉米灌溉應以玉米地土壤濕度為準。(1)可通過土壤樣本監測,測定玉米地土壤濕度,確定最佳灌溉時間、灌溉量。(2)根據玉米生長階段,分析玉米植株對水分的需求,合理制定灌溉方案。比如,玉米苗期、抽穗期對水的需求量較大,該季節降雨量較少時,需增加灌溉次數、灌溉量。(3)科學選擇玉米灌溉技術、灌溉設備,可結合玉米地塊周圍灌溉條件,選擇噴灌、滴灌、旱田灌溉等技術。灌溉時確保設備均勻、高效供水,能夠正常運行,及時執行玉米灌溉計劃。為滿足玉米植株對水分的需求,預防玉米病蟲害,可分3次灌溉,每次灌水150~200 m3/667 m2,灌溉時間為玉米苗期、抽穗期、乳熟期[4]。玉米灌溉應避開玉米開花期,以免影響授粉。注意控制灌溉量和頻率,不得過多、過少灌溉,預防水分不足或者缺氧問題,保證玉米產量。
2.5 除草管理
(1)玉米種植前,可以對玉米地進行預防性除草。比如,采用機械翻耕、噴灑除草劑等方式,控制玉米地內的雜草數量,減少雜草對玉米植株的傷害。(2)玉米出苗后,可適當噴灑除草劑控制雜草。除草劑劑量應基于除草劑濃度、目標雜草密度、玉米的生長情況確定。(3)由于除草劑無法徹底消除玉米地內的雜草,因此,應通過人工除草、機械除草的方式,避免雜草干擾玉米生長。可配合施肥作業進行除草、拔草。
3 高產玉米病蟲害防治
3.1 玉米常見病蟲害
3.1.1 常見病害
玉米常見病害有紋枯病、葉斑病、銹病。(1)玉米苗期、拔節期可能會出現紋枯病,損傷玉米果穗、莖稈。患有紋枯病后,玉米根莖會呈灰白色,病害區域產生白色菌絲。紋枯病多發生在高溫、多雨天氣,會直接影響玉米產量。(2)玉米生長后期會出現葉斑病,發病區域多集中在玉米葉片上,容易導致玉米葉片枯黃、脫落,導致玉米顆粒結實率不高。(3)玉米銹病多發生在玉米生長中期、后期,會使玉米葉片、莖稈變成黑棕色,造成葉片脫落、枯黃問題。
3.1.2 常見蟲害
玉米螟蟲、玉米蚜蟲、玉米黏蟲是玉米種植中的常見蟲害。玉米螟蟲會影響玉米整個生長周期,損害玉米果穗、莖稈、葉片。比如,使玉米葉片上出現不規則窟窿,莖稈內有孔洞。玉米蚜蟲主要為害玉米葉片、果穗,會吸食葉片、果穗上的汁液,使玉米植株枯萎。在此過程中還會分泌蜜露,導致真菌寄生,覆蓋葉片后影響玉米光合作用[5]。玉米黏蟲蟲害多發生于玉米生長中后期,蟲害發生后,玉米穗部會粘連在一起,表面產生白灰色絲網,葉片被啃食,影響玉米對養分的吸收能力,導致玉米產量下降、結實率不高。
3.2 高產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3.2.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通過合理輪作、科學選種、田間管理等方式,提升玉米植株抗病害能力,使其能夠預防玉米病蟲害風險。比如,采用不同農作物輪作的方式,減少害蟲對寄生植株的依賴性,以此減少害蟲數量,或是通過混合種植,降低病蟲害風險。
3.2.2 物理防治
玉米物理防治是應用各類病蟲害物理防治設備,建立物理防護屏障,以此預防玉米病蟲害。比如,高溫環境下搭設遮陽棚、遮陽網,控制玉米地內的溫度,避免害蟲在高溫條件下繁殖;或是應用噴霧設備、害蟲拍打器、吸蟲器治理害蟲;部分蟲害對光線敏感,可安裝反射板,調整玉米地塊的光線強度,治理害蟲,減少害蟲數量。
3.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根據玉米病蟲害特性,利用天敵消滅蟲害,控制病蟲害風險損失。比如,蜘蛛、寄生蜂、捕食性昆蟲是玉米蚜蟲、玉米螟等害蟲的天敵,將其投放于田間,可減少蟲害對玉米植株的侵害。
3.2.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應用殺菌劑、化學藥物治理玉米病蟲害。玉米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可結合玉米病蟲害類別,選擇對應的化學藥劑,但用藥時應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說明控制藥量,以確保化學防治效果,減少化學藥物對田間環境的影響。
3.3 高產玉米病蟲害防治方案
3.3.1 病害防治
(1)科學輪作。不建議在相同地塊中持續種植玉米,避免地塊積累、傳播病原菌,可將玉米和紅薯、大豆、土豆、油菜花等農作物輪作。比如,玉米和大豆輪作時,大豆產生的根瘤菌會改善土壤肥力,同時降低玉米銹病發生率;玉米和馬鈴薯輪作時,馬鈴薯根莖內的養分會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降低玉米葉斑病的發生率;玉米和油菜花輪作,油菜花會吸引昆蟲授粉,提升玉米結實率。但在實際輪作時,還應控制好農作物輪作的順序、間隔時間,比如可每2年種植1次玉米。
(2)及時清理病株。玉米收割后,秸稈、殘株上會遺留病菌,為避免病原菌持續傳播,應深埋、焚燒玉米秸稈、殘株。例如,玉米葉斑病病原菌會導致玉米葉片上產生黑色分生孢子器,不及時處理時會蔓延到健康玉米植株,或在過冬后殘留在田地間,通過土壤、殘秸稈、殘株傳播。只有及時焚燒處理,才能避免該病原菌傳播、繁殖。
(3)使用殺菌劑。種植玉米時,注意在玉米病害高發期加強觀測,發現病害后,立即噴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避免病害惡化。使用殺菌劑時,應根據病害類型,選擇藥劑,并控制好藥劑配比、用量、噴灑時間、噴灑方法,確保殺菌效果。比如,多菌靈屬于廣譜殺菌劑,可防治玉米葉斑病、玉米銹病等真菌性病害;甲基托布津則屬于抑制細胞分裂的殺菌劑,常用于治理玉米莖腐病等細菌性病害。
噴灑殺菌劑時,應在玉米出苗后噴灑,每10 d噴灑1次,預防早期病害。拔節期噴灑1次,預防生長中期的病害。吐絲期噴灑1次,預防后期病害。灑藥時間應避開高溫天氣、下雨天,避免藥劑沖刷或揮發。
(4)使用化學藥劑。對于玉米銹病,可在病害發生初期,及時進行藥物治理。玉米銹病可使用有機硫、有機汞、氟化物等藥劑。田地間發現玉米銹病害時,須立即摘除病株、病葉,病株率超過5%時應立即進行藥物防治。玉米紋枯病可使用濃度為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使用該藥劑時,應重點噴施玉米基礎莖稈處,注意保護葉鞘。
3.3.2 蟲害防治
(1)適時播種,及時采收。玉米種植人員應總結蟲害規律,分析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播種、采收時間,減少玉米播種、采收和蟲害高發期的重合,降低蟲害風險。具體的播種時間、收割時間應根據玉米品種、生長需求靈活調整,過早、過晚都會增加蟲害風險。比如,玉米播種過早時,第一代玉米螟蟲害風險較大;播種較晚,則會遭受第二代玉米螟蟲危害。玉米收割過早、過晚則會影響玉米粒的含水量,使其面臨開裂、霉變風險。
(2)加強蟲害生物防治。對于玉米蟲害風險,可通過生物防治技術,控制病蟲害治理對環境的污染。首先,可在玉米花期前后將蜂巢箱、授粉昆蟲箱放在田間,利用蜜蜂、昆蟲,治理玉米蟲害,改善玉米生長環境。比如,玉米螟產卵時期,種植人員可釋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消滅玉米螟。其次,使用符合蟲害類型的微生物制劑,將其噴灑在玉米葉片、莖稈、果穗處,預防、治理蟲害。最后,改變田間環境,為玉米螟、玉米蚜蟲、玉米黏蟲的天敵創造良好棲息地,發現蟲害發生后釋放天敵,治理蟲害。
(3)使用殺蟲劑。蟲害發生初期、蟲害發生條件已經充足時,及時在玉米地內噴灑氯氰菊酯、噻嗪酮殺蟲劑,以預防、控制玉米蟲害。殺蟲劑使用方法與殺菌劑相同,應根據玉米害蟲特性,選擇對應的殺蟲劑。
比如,氯氰菊酯屬于廣譜殺蟲劑,在治理玉米螟、玉米蚜蟲等害蟲時效果較高;噻嗪酮具有選擇性,可治理玉米黏蟲這類特定害蟲。具體使用殺蟲劑時,應均勻噴灑,使其覆蓋玉米葉片、莖稈、穗部等蟲害高發區域。噴灑玉米莖稈時,需自下而上噴灑,避免藥劑流失、堆積在玉米莖稈上;玉米穗部的殺蟲劑應自上而下噴灑,不得堵塞穗部,以免影響玉米后期授粉。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實現玉米高產種植的基本目標,應掌握高產玉米種植技術,應用科學種植管理理念,制定玉米病蟲害防治策略,確保玉米產量、質量,維護農民種植效益。根據以往高產玉米種植經驗可知,高產玉米種植的關鍵是選擇優質的抗病品種,嚴格按照玉米生長周期進行施肥、灌溉管理。同時結合玉米病蟲害發作周期,制定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為一體的綜合性病蟲害防治方案,有效預防玉米病蟲害,為玉米健康生長創造良好條件,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鳳,曲嘉,王續,等.現代農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24,42(5):73-75.
[2] 房東升.雙株高產種植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2):166-168.
[3] 陳玉芬.玉米水肥一體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1):83-84.
[4] 劉君英.小麥—玉米一體化種植高產施肥模式探討[J].現代農村科技,2024(1):87-88.
[5] 曹永昌,宋曉彤,尹成林.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農機裝備,2024(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