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指出應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增強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園林綠化工程可優化城市的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綠化工人應采取科學高效的養護策略,提升苗木成活率。本文深入分析園林綠化工程養護的關鍵因素,指出苗木死亡原因,探討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多維策略,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護措施。
關鍵詞: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苗木成活率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居民審美需求逐漸增加,會對環境宜居性提出更高要求。園林綠化是當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優質旅游資源。在此背景下,園林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重要性凸顯,其中苗木的成活率直接關系到綠化工程最終效果。綠化工人需針對園林綠化工程的苗木采取科學的管理策略,確保苗木能健康成長,為城市綠化貢獻持久的生態效益。
1 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苗木死亡原因
1.1 灌溉技術不科學
在甘肅省園林綠化工程中,灌溉技術不合理是導致苗木死亡的重要因素。甘肅省地形狹長,氣候復雜,大部分地區干燥寒冷,平均年降水量僅387.2 mm,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在當地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僅靠自然降水無法滿足苗木生長需求,必須實施人工灌溉,且精準控制灌溉量,否則可能導致苗木死亡。例如甘肅常見綠化工程樹種沙冬青平均每次的灌溉需水量約為80 kg/株,水分供給不足或過量都可能致其死亡。近十年來甘肅地區最高年平均降雨量僅為514.9 mm(2018年),沙冬青等樹種年均需水量的基本需求約為450.25 kg/株,巨大的天然水分缺口只能通過人工灌溉補足。但研究表明在沙冬青每次的灌溉量超過157.89 kg/株時,其根系會因水分過量而缺氧,導致根部功能受損,引發根系疾病。西北紅豆杉是喜半陰濕環境的針葉樹種,對灌溉管理的要求與耐旱的沙冬青存在一定差異。其平均每次灌溉需水量約為95.37 kg/株,不可超過172.43 kg/株,年均需水量基本需求約為520.78 kg/株,水分需求較高,即便在甘肅降雨量較多的年份,自然降雨也難以完全滿足西北紅豆杉的需水量,因此人工灌溉是其苗木生存發展的關鍵。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間,若負責人無法根據實際降雨量精準計算苗木需水量,為其提供適宜的灌溉,容易導致苗木死亡。
1.2 施肥方法不合理
甘肅大部分位于干旱區和半干旱區,降水量少、土壤肥力不佳,因此恰當精準把控施肥量對維持植物生命至關重要。例如白蠟樹年最低氮肥需求量為149.23 g/株、磷肥245.68 g/株、鉀肥151.37 g/株,該量級的施肥能滿足白蠟樹在貧瘠土壤中的基本生長需求。施肥量過多也會帶來副作用,如果白蠟樹每次施氮量超過354.12 g/株,就可能因氮鹽濃度過高而抑制根系對水分的吸收,導致生理功能障礙,苗木生長受阻,嚴重時甚至引發植物死亡。此外,過量的磷肥與鉀肥也會破壞土壤的化學平衡,造成植物對其他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降低[1]。云杉喜酸性土壤,其鉀肥年最低需求量為182.47 g/株,最大施肥量應控制在399.88 g/株以內。施肥超過最高值可能導致云杉的根系受到化學傷害,影響水分養分的正常吸收,進而影響整株植物的健康。在甘肅省園林綠化工程實踐中,工作人員時常未能根據植物種類精確制定施肥方案,并嚴格控制施肥量,因施肥量不合理而導致苗木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1.3 土壤管理效率低
甘肅地區普遍存在土壤鹽堿化問題,多數地區土壤pH在7.6以上,呈弱堿性,直接影響植物對營養元素的吸收。某些區域土壤鹽分濃度超過0.32%,遠高于多數植物的鹽分濃度耐受閾值,導致根系吸水受阻,進一步加劇了植物的脫水現象。在部分園林綠化區,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2.3%,低于植物能健康生長的5.1%標準,甘肅省降水稀少且不均,不足以支持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充分循環,人工施肥是維持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但當下園林綠化工程過度依賴人工干預,又可能因管理不善而導致環境污染,土壤肥力反而下降,削弱苗木長勢,甚至導致苗木死亡。
1.4 病蟲害防治不當
甘肅地區日夜溫差顯著,春冬有季節性干旱,導致特定病蟲害高發。例如春季干旱且升溫快,苗木發芽,為病蟲害傳播提供了適宜條件,蚜蟲等害蟲數量急劇增加。植物傳染性病蟲害的傳播速度極快,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柳樹炭疽病能夠在一個生長季內感染區域內超過72%的柳樹種群,直接影響苗木生長,破壞其結構完整性,造成枝條死亡甚至全株死亡。甘肅園林綠化工程中廣泛種植的沙冬青抗逆性極強,但其在春季依然容易受到葉螨侵襲,導致葉片黃化脫落,嚴重影響光合作用,減緩生長速率,嚴重時可致死。若病蟲害防治措施不合時宜,例如在病蟲害發展初期未能實施生物防治或給予適當化學干預,會使后期控制難度大幅增加,苗木恢復健康所需成本大幅上升。傳統的化學防治手段很難精確控制藥劑使用劑量和時機,有概率對植物生長環境造成副作用,無法實現預期效果。
2 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策略
2.1 做好種植前的準備
2.1.1 評估土壤條件
園林綠化工程中,綠化工人應在移植苗木前全面評估土壤條件,詳細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質,據此挑選合適苗木[2]。土壤分析的關鍵指標包括pH值、有機質含量及養分狀態,甘肅地區多山地形和半干旱氣候導致土壤多為弱堿性,平均pH約為7.8,而多數植物生長的適宜pH是微酸性,pH范圍通常應控制在5.2~7.3。該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僅為1.58%,低于苗木健康生長的最低推薦值3.1%。綠化工人需調整土壤參數,如施用石灰調節pH,增加有機肥以提高土壤有機質比例,提升綠化工程的成效。
2.1.2 選擇適宜苗木
完成調整后,綠化工人須挑選適應當地環境條件且生長勢強的苗木,考慮到甘肅特殊的氣候和地形條件,推薦選擇適應性強的樹種如云杉和沙柳,其年均成活率可達92.3%與94.7%。若需引入外來樹種,必須確保其在甘肅特定氣候下具備良好的生長潛力,例如西北紅豆杉已在該省成功種植超過十年,成活率達到93.4%,適宜在甘肅種植的樹種如下表1所示,移植苗木時需選擇根系發達,枝葉茂盛且無病蟲害的苗木,提升成功率。
2.2 應用科學種植技術
2.2.1 合理挖掘樹坑
移栽苗木前,合理挖掘樹坑可顯著提高苗木成活率。綠化工人應確保樹坑尺寸與苗木根球相匹配,通常樹坑的深度應達到苗木根球高的1.3倍,寬度則是根球直徑的1.5倍,以根球底部與側面各有15.24~30.32 cm的空間為佳。合理的樹坑配置有利于根系在新環境中迅速擴展,優化土壤與根系間的氣體交換。在挖掘樹坑過程中,應使用鋒利工具,減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保留足夠原生土以便填回樹坑,避免植物根系出現外來土壤界面適應性問題[3]。樹坑底部填土應松散,便于排水,避免水分在樹坑底部積聚形成水盤,導致苗木爛根。
表1 甘肅園林綠化工程適宜樹種
名稱 拉丁學名 類別
榆葉梅 Rosaceae Amygdalus 落葉灌木
銀杏 Ginkgo Biloba 落葉喬木
五角楓 Acer Elegantulum 落葉喬木
大葉黃楊球 Buxus Megistophylla 常綠灌木
榆葉梅 Rosaceae Amygdalus 落葉灌木,叢生,每叢6~8枝
紅楓 Acer Palmatum 落葉灌木
大葉黃楊球 Buxus Megistophylla 常綠灌木,冠幅80~100 cm以上
貼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落葉灌木
2.2.2 優化苗木起挖
優化苗木起挖可確保苗木順利過渡至新種植地,起挖苗木時,綠化工人應使用專門工具如專業剪刀,確保大根切割平整干凈,切割點應留有3.18~4.76 cm的清晰邊緣,促進傷口愈合與新根發生。起挖過程中,綠化工人應做好苗木根部的保護措施,盡可能根部保持濕潤,可使用0.3%的尿素溶液噴霧,有效減少根系水分蒸發,為根部提供初步養分供給。裝載苗木時應確保根球和枝葉得到充分保護,綠化工人可在運輸車輛上鋪設軟墊,用防風布覆蓋苗木,確保其在運輸過程中不受風干和機械損傷。
2.2.3 改善苗木定植
實施苗木定植前,綠化工人須對苗木品質進行細致檢查,精確剪除所有存在疾病跡象或損傷的根部,剪除長度需達到該根部長度的23.67%,確保移植苗木的根系健康,降低植物病害風險。除去根部外,綠化工人需合理配置苗木的導向枝和結構枝,提升未來樹形的美觀,保證苗木整體健康。定植過程中,綠化工人還應對苗木方向進行適當調整,可使用支架輔助苗木生長,使用寬度為1.70 cm左右的柔性材料,圍繞主干輕輕綁扎,在保證其主干垂直的同時避免對樹皮造成損傷。苗木定植后,綠化工人應采取措施防止機械損傷,施工設備人員的流動應限制在距離苗木主干至少2 m的范圍外,防止壓實新栽種植物根系附近的土壤結構,造成內部缺氧。苗木周圍可采取遮陰措施,避免影響喜陰植物生長,模擬其野生植株自然生長的光照條件。
2.2.4 強化水肥管理
苗木水分管理同樣關鍵,定植當天,綠化工人需確保每株苗木接受37.85 L的初始水量,使土壤緊密圍繞根球,消除空氣隙,促進初期根系與土壤的結合。苗木定植后的前幾周內,綠化工人需每隔3d補充26.32 L水,滿足苗木在新環境中的水分需求,幫助其順利度過移植初期。施肥管理也需精確控制,初次施肥應在苗木定植四周后進行,采用含氮量為0.82%的復合肥料,每株施用量約為284.72 g,根據具體樹種需求進行優化調整,為苗木提供足夠養分,提升其生長活力,同時避免過量肥料引起燒根問題。苗木定植后的施肥間隔和用量需根據苗木的生長反應與季節變化調整,綠化工人應細致觀察每次施肥后苗木的生長反應,據此調整后續管理策略。
2.3 實施養護管理策略
2.3.1 做好遮陰防曬
在甘肅省內氣候多變且日照強烈的地區,綠化工人應采取有效的遮陰防曬策略,減輕高溫對苗木的直接傷害,幫助維持土壤濕度和溫度,優化苗木的光合作用環境。所選遮陰材料和結構應能調節光線透過率,使其保持在43%~57%,確保植物獲得充足光照而不致受到燒傷。綠化工人可使用反光網或遮陽網進行防曬,覆蓋范圍應根據苗木的種類和尺寸決定,例如對于高度為1.82 m的幼樹,應將遮陰結構高度設置在2.45 m,形成寬敞的遮蔽空間,防止強烈的陽光直射。遮陰網的張緊度需調整至適中,避免因風力造成的摩擦傷害苗木枝葉。遮陰策略還應根據苗木生長的具體階段靈活調整,初生苗木根系尚淺,更易受到土壤溫度變化的影響,遮陰需求相對更高,其遮陰率可能需要達到60%以上,而根系較深的成年樹木對強光照射的抗性更強,遮陰率可以適當減少至38%。遮陰結構的布置應確保苗木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都能接受均勻光照,避免由于日照不均造成的生長不良。在特定季節,尤其是干燥炎熱的春夏之交時期,遮陰結構需結合定期水分管理策略使用,可采用滴灌系統補充必要水分,保持土壤濕度,降低根部溫度。
2.3.2 調整苗木形態
綠化工人在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需及時調整苗木形態,優化苗木結構,增強其生理功能并提升抗逆能力。精確修剪是形態調整的核心環節,綠化工人需為苗木去除病弱枝和交叉枝,調整過密枝,上述枝條往往會影響苗木通風,阻礙光照接收。修剪操作應在苗木的休眠期進行,減少對植物生長活動的干擾[4]。修剪工具必須保持鋒利且預先消毒,避免傳播病菌,促進快速愈合。若苗木主干存在多個競爭主枝,應精選留下位置最優和生長勢最強的1~2個,其余應精準剪除。綠化工人還需對主枝進行定向修理,形成理想的樹冠結構,可使用綁扎帶或支撐棍輕柔地引導枝條生長至合適方向,促進樹冠均衡發展。綁扎帶應選擇寬度適中的柔性材料,防止刮傷樹皮或限制樹木生長。樹冠密度也是形態調整的重要參數,理想的樹冠應允許空氣自由流通,光照能均勻到達內部和下層,促進葉片光合作用與有氧呼吸。調整樹冠密度時應充分考慮樹種特性和生長環境,制定、實施精確計劃,維持苗木生長活力。
2.3.3 監測防治病蟲害
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的病蟲害管理應做到精確診斷、及時響應。園林養護人員須定期開展苗木檢查,特別注意是否存在異常生長跡象,如葉片枯萎或不正常的落葉現象,及時識別病蟲害初期征兆。養護人員應使用高性能放大鏡和樣本采集工具,在現場進行初步病蟲害鑒定,實時記錄數據,判斷病蟲害的種類和嚴重程度,標記苗木感染的具體位置,根據感染情況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生物或化學防治劑。例如,若檢測到某區域的苗木受到蚜蟲侵害,應立即在局部噴灑含有2.68%吡蟲啉的殺蟲劑,具體用量按每1 kg干葉2.47 mL計算,避免藥劑過量使用導致的環境污染。養護人員還可引入生物防治方法,借助捕食性昆蟲或病原微生物來控制害蟲生長,降低病蟲害防治工作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程度,可在蟲害多發期引入對應天敵,如使用瓢蟲對付蚜蟲、使用寄生蜂控制某些幼蟲數量。引入外來物種前應開展詳盡的生態評估,做好局部實地試驗,確保不會破壞現有生態平衡。
3 結語
園林綠化工程的成功不僅依賴良好的結構設計,還需要有效的養護管理策略。本文給出一系列園林綠化工程的苗木養護策略,覆蓋從苗木移栽前到后期養護的每個階段,可顯著提升苗木的成活率,增強園林綠化工程的持續效益。未來園林綠化養護工作需不斷創新和完善,充分適應快速變化的城市環境,滿足甘肅特殊的氣候條件,確保園林綠化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喬梁.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策略分析[J].居舍,2023(10):136-139.
[2] 徐光喜.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策略探討[J].中華建設,2023(4):17-19.
[3] 易曉燕.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探討[J].四川建材,2022,48(8):171-172+177.
[4] 趙改紅.園林綠化工程養護期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探討[J].城市建筑空間,2022,29(S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