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信息通信領域的應用研究。首先簡單介紹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演變過程、技術種類和適用范圍,然后討論了信息通信領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應用價值。接下來,文章深入探討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圖像識別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實際運用,如文本分析、網絡優化和視頻監控等。最后,對人工智能在信息通信領域的未來前景和發展方向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人工智能;信息通信;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屬性;圖像識別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24)08-00-03
DOI:10.16667/j.issn.2095-1302.2024.08.021
0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熱點話題。AI技術通過模擬人類智能,實現了數據處理、模式識別、決策支持等多種功能,在各個行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信息通信作為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基石,承載著海量的數據傳輸和處理任務,面臨著數據量爆炸式增長、網絡復雜度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增加等挑戰。因此,將AI技術引入信息通信領域,不僅可以提高系統的效率和性能,還能為用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本研究旨在探討AI技術在信息通信領域中的應用,以期解決現有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整體性能。通過引入AI技術,可以實現智能化的網絡管理、優化資源分配、增強網絡安全等功能,從而推動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具體來說,本研究將重點分析AI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自然語言處理在通信中的應用、機器學習在通信中的應用、圖像識別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等。
近年來,AI在信息通信領域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黎佳玥等人[1]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對網絡流量進行預測,有效提高了網絡資源利用率;析艾春[2]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實現了對網絡入侵行為的自動識別,增強了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然而,現有的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特定場景下的應用,缺乏對不同網絡環境的適應性驗證。本文的優勢在于結合了最新的AI技術和信息通信領域的實際需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能夠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還能有效解決數據隱私和計算效率等問題。
1 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概念內涵
1.1 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即給機器或計算機賦予類似人類智慧的功能。要深入理解這一概念,首先需要探討“智能”的定義及其核心性質。自古以來,哲學家和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智能的起源和本質,但目前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隨著我們對人腦的了解加深,基于現有的腦科學研究,關于智能的三個主要觀點如下:意識論者認為智能起源于意識,即在大腦的思維活動中產生;知識主義觀點則強調智能是快速從大量知識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能力,智能水平與知識儲備量成正比;進化學派則主張智能的形成和發展類似于生物進化,是對外部環境感知和適應的結果。盡管智能的具體定義尚不明確,但它通常表現出以下特性:
(1)感知能力,即通過各種感官來感受周圍環境;
(2)記憶和思考能力,由大腦的復雜神經網絡支持,使人能夠記憶和獨立思考;
(3)學習能力,通過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智能得以增強并適應外部環境。
1.2 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由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和克勞德·香農等先驅者推動的一項計算機科學項目中便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也宣告了人工智能領域的誕生。隨后的幾十年,約瑟夫·維森鮑姆開發了ELIZA計算機程序,但由于無法實現常識推理且研發成本高昂,英美政府縮減了對人工智能的研究資助,導致人工智能領域的衰退,即所謂的“冬天”。然而,在1997年,
IBM的“深藍”象棋程序戰勝了世界冠軍,這一事件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轉折點。到了2015年,谷歌旗下的AlphaGo使用深度學習技術在圍棋比賽中戰勝頂尖選手,從而開啟了人工智能的新篇章。
盡管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其概念的內涵也逐漸豐富,但至今仍未形成一個能夠被普遍接受的定義。這可能是由于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快速演進的新技術,其定義隨著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同時,模擬人類智能的復雜性也使得精確界定其內涵頗具挑戰。當前關于人工智能的前沿定義揭示了一些共通點:其涵蓋了人與機器的關系,旨在通過機器來輔助人類的認知活動,并且強調了機器從數據中學習和進步的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采納了管理學領域的定義,將人工智能(AI)描述為:“一種新一代技術,其特點在于與環境的交互方式:(a)它能從外部(包括自然語言)或計算機系統中汲取信息;(b)有能力解析這些信息、辨識模式、推導規則或預測未來事件;(c)生成輸出、提供答案或向其他系統發出指令;(d)能夠評價自身行為的效果,并優化其決策過程以達成既定目標”[1]。依據這一定義,人工智能既能實現自動化任務,也能增強人類能力。它可以通過遵循預設規則來處理重復性工作,同時借助經驗反饋進行學習和調整,從而協助人類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2 人工智能基礎特征、過程屬性以及功能屬性
數字技術的核心特質,即可編程性和數據標準化已經被廣泛探討,它們對于數字系統的靈活性和效能至關重要。可編程性和數據標準化與技術的易用性、創造性和包容性緊密相連。可編程性讓數字技術能夠調整自身以適應各種功能需求,從而提升其創造性;數據標準化有助于加強數據的兼容性和可用性;可編程性使技術更容易應對環境變動,從而增強了系統的包容性;而數據標準化有助于實現技術間的協作,一致的數據格式推動了跨系統數據的流通和共享[2]。顯然,數字技術的核心特質提升了其在實際運用中的應變能力和操作便捷性,使其更具創造性和包容性等動態特性。同時,可編程性和數據標準化為實現自動化和強化功能奠定了技術基礎,使得數字技術能夠敏捷地響應多變的需求,并提升其總體效能和功能性。人工智能作為數字化領域的前沿技術,它的基礎特征、動態特性和功能特性的關系同樣遵循數字技術的一般原則,具體的關系可由圖表呈現,并且有關文獻的總結概括也在之后提供。
人工智能基礎特征、過程屬性以及功能屬性的關系如
圖1所示。
3 人工智能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具體應用
3.1 自然語言處理在通信領域的應用
自然語言處理(NLP)是人工智能(AI)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和人類通過自然語言進行順暢交流。NLP不僅關注計算機如何解析和反應人類的語言,也探索如何讓計算機生成自然語言。這個領域集合了語言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數學的理論和方法。
NLP的應用范圍很廣,包括但不限于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情緒分析、文本壓縮、問答系統等。比如,語音識別技術能把人的聲音轉化成文字,使計算機能夠聽懂并執行口述命令;機器翻譯的目標是實現各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消除語言障礙;情緒分析能從文本中識別作者的情緒態度;文本壓縮技術則能提取文檔的主要信息,生成簡短的概要;問答系統能理解用戶的問題,并給出準確的答案。
在NLP中,深度神經網絡模型被用來處理大規模的自然語言數據,以自動學習語言的復雜結構和模式。深度學習技術,如詞嵌入、遞歸神經網絡(RNN)、卷積神經網絡(CNN)等,在NLP任務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大提升了模型的處理效率和精確度[3]。
NLP技術在智能客服、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多個領域都有重要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可以解答用戶的問題,提供定制化服務;智能家居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控制家用電器,提高居家便利性;智慧醫療系統能夠分析病歷和醫學文獻,協助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4]。
總的來說,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技術和研究前沿,它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成長潛力。隨著科技的持續發展和研究的深入,NLP將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加方便、智能和高效的交互體驗。
3.1.1 文本分析與智能搜索
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在通信行業的智能搜索系統中應用普遍。它能夠通過分析用戶的文本查詢,洞察用戶的意圖,并提供相關的搜索結果,提升搜索的精準度和速度。比如在電子商務平臺,NLP可以解讀用戶的搜索需求,迅速找出匹配的商品,提供精確的搜索輸出,增強用戶的體驗,提升用戶滿意度[5]。
3.1.2 語音識別與合成
語音識別技術已被多個行業采用,特別是在通信領域的語音交互系統中,它將語音轉換為文本,使得人類可以與機器進行語音交流。在客戶服務場景中,這項技術能夠捕捉到客戶的語音指令并將其轉化為可處理的文字,從而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升服務效率及滿意度。另外,語音合成技術能夠將文本資料轉換為語音,使得機器能夠向人類用戶提供聽覺反饋,此項技術在屏幕閱讀軟件和智能機器人等應用中極為常見[6]。
3.2 自然語言處理在通信領域的應用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組成部分,它賦予計算機模仿人類學習的能力,從而獲得新知識、技能并持續提升性能。通過大量訓練,機器學習使計算機能夠辨識和理解復雜信息,并做出適當響應。
在人工智能的不同技術方面,機器學習具有多樣化的應用。在語音識別技術中,機器學習用于將語音轉化為可讀文本,常見于智能助手和智能揚聲器。圖像識別領域也受益于機器學習,比如安全監控和智能相機中的面部識別和圖像分類應用。另外,自然語言處理依靠機器學習來分析和生成文本,包括情感分析、機器翻譯等任務[7]。
機器學習在推薦系統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模式,機器學習能預測用戶的喜好,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在醫療健康領域,機器學習通過分析病人的數據幫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診斷。
隨著技術的演進,機器學習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持續創新和拓展。例如,生成式AI能夠基于學習的模式創作新的作品。同時,AI模型正逐步向多模態發展,以處理更多樣化和復雜的信息。
綜上所述,機器學習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未來應用充滿潛力,它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創新[8]。
3.2.1 智能網絡管理與維護
機器學習算法在通信系統的網絡管控和保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能夠通過對過往的網絡使用情況和故障記錄的分析,辨識出流量的非正常模式并預測潛在的問題,從而實現網絡的自動化管理和維護,增強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針對網絡流量的預測問題,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可以評估未來流量的發展方向,及早警示可能的擁堵和故障,減少維護費用的同時提升用戶滿意度[9]。
3.2.2 故障檢測與預測
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可以評估和預測網絡故障,從而在問題發生之前進行修復。例如,在路由器系統內,通過運用AI技術持續監控路由器的性能和網絡流量,能夠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并迅速采取行動進行維護或替換,以確保網絡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10]。
3.3 圖像識別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應用
3.3.1 視頻監控與安全
圖像識別技術在通信領域的影像監控系統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它可以通過分析視頻畫面來識別人和物體,從而實現安全防護和智能警示。比如,在銀行和政府部門,這種技術可以自動檢測不尋常的場景或潛在威脅,并迅速觸發警報,確保安全并預防犯罪活動。
3.3.2 圖像壓縮與傳輸
圖像識別技術具備自動解析和壓縮圖片能力,有助于降低其儲存和傳送的成本,同時提升圖像的品質和可靠性。在諸如遠程醫療服務和視頻會議等領域,這項技術能夠動態調整圖像的分辨率和傳輸速度,確保圖像傳輸的穩定性及實時交互的高質量[11]。圖像識別在處理分辨率不一的圖像時尤為有用,無論是在圖像預處理還是特征抽取階段。鑒于神經網絡有不同的類型,每類在操作手段和適用場景上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圖像識別時,需要根據圖像種類及具體識別需求來挑選合適的網絡結構。以反饋神經網絡為例,它的構成較為復雜,包含多層結構,且相鄰層間的神經元存在相互聯系,其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在設計神經網絡架構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圖像識別任務,通常需要設定3個關鍵的網絡層次:輸入層、輸出層以及隱藏層。由于同一層次的神經元之間直接連接可能無法充分挖掘數據特征,因此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神經元與上一層或下一層的連接點傳遞和處理信息。這就要求技術人員在構建網絡時,要細致考慮信息的反饋機制,并合理配置這些連接點,以確保網絡能夠適應不同的圖像識別應用
場景。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在通信信息領域的應用擁有巨大的潛力,它作為強大的推動力促進了通信技術的進步與革新。隨著該技術的持續演進和應用范圍的拓寬,人工智能將在通信領域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為人類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安全的通信服務。
4 結 語
人工智能在信息通信領域的潛在應用非常廣泛,它能夠大幅提升通信網絡的運營、保養和保護水平,提高數據傳輸的效能和精確性。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創新和變革,這將進一步促進信息通信行業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安全化的方向發展。因而,人工智能與信息通信的結合將會持續扮演關鍵角色,對社會經濟發展將產生持久且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黎佳玥,趙波,李想,等.基于深度學習的網絡流量異常預測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20,56(6):39-50.
[2]析艾春,賈立君.基于機器學習算法的通信網絡入侵行為檢測方法[J].長江信息通信,2022,35(11):55-57.
[3]李澤同.淺談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技術中的應用[J].數字通信世界,2018,14(1):161.
[4]陳堅,張鑫.人工智能在信息通信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前景[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4,14(9):17-20.
[5]張彥清,胡月,孫文匯.計算機通信技術與電子信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實踐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37(2):40.
[6]任峰.信息通訊技術在人工智能中的使用[J].長江信息通信,2022,35(9):95-97.
[7]李澤宇.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安全防御中的應用探析[J].信息通信,2018,32(1):196-197.
[8]宮小冬.計算機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的應用[J].自動化應用,2023,64(10):236-238.
[9]代燕妮.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信息安全技術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信息通信,2023,36(7):145-147.
[10]馮佳康,黃昊.計算機通信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分析[J].數字通信世界,2023,19(10):110-112.
[11]孟慧.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技術中的應用[J].數字通信世界,2023,19(8):111-113.
收稿日期:2024-04-30 修回日期: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