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材“內容結構順序調整”是教材二次開發的基本形式之一。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靜電的防止與應用”為例,詳細闡述教材“順序調整”形式在二次開發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流程。
關鍵詞:二次開發;結構順序;靜電
1 教材的二次開發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不同學情、不同教學場景、不同的教學條件,教師需要靈活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運用教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
教材的二次開發主要指教師和學生在實施課程過程中,依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增刪、調整、加工和拓展,合理選用和開發其他教學材料,從而使這些材料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1]
在教材二次開發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通過教材“內容結構順序調整”,實現更加清晰和順暢的“教”與“學”,使教學內容更加適應當前的教學場景。筆者認為,
教材二次開發中“內容結構順序調整”實施的基本步驟如圖1所示。
2 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第九章第4節“靜電的防止與利用”為例,本節教材知識排序如圖2所示。[2]
從知識邏輯的角度分析,靜電平衡與靜電屏蔽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完成靜電屏蔽的教學后,通過研究電荷在導體外表面的分布情況,可以自然地引出靜電吸附。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調整了教學順序,調整后的教學順序如圖3所示。
3 教學過程設計
3.1 創設情境,了解靜電現象
情境1:展示大自然中閃電的照片。
實驗1:利用高壓感應圈模擬閃電。
情境2:展示盧馭龍在《中國達人秀》舞臺上表演“閃電俠”的視頻。情境1和實驗1指向尖端放電,情境2指向靜電屏蔽。
問題1:觀看以上關于靜電現象的場景后,同學們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為什么會形成閃電?高壓感應圈放電的位置一定是尖端嗎?為什么盧馭龍可以不懼高壓電?盧馭龍衣服的材質是金屬還是絕緣體?
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逐步整理出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解決思路,并將學生的思考焦點引導到金屬導體在外電場中的行為研究上。
3.2 小組合作,經歷靜電平衡的推理過程
問題2:如果將金屬導體放入外電場中,導體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教師給出幾個引導性的問題:金屬中的離子與自由電子的分布是怎樣的?在外電場中,電子會怎樣移動?電子的移動會導致電場怎樣變化?最終的狀態是怎樣的?
各小組討論并派代表做總結發言。
結論1:處于靜電平衡的導體,內部場強處處為零,其內部沒有凈剩電荷。
3.3 模型建構,深入研究靜電屏蔽
問題3:如果將處于靜電平衡的導體中間部分挖去,形成一個導體空腔,是否會對靜電平衡產生影響?
由于附加場主要是導體外表面的電荷產生,且導體內部沒有凈剩電荷,故挖去導體內部一部分不會對導體的電學平衡狀態產生影響。基于這一原理,教師給出了靜電屏蔽的定義。
問題4:靜電屏蔽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嗎?盧馭龍為何不懼高壓電?
實驗2:通草球在起電機附近產生感應而被吸引。若將通草球用金屬網罩罩住,還會被吸引嗎?
結論2:實現靜電屏蔽不一定要用密封的金屬容器,金屬網也能起到屏蔽作用(如圖4所示)。
拓展:稀疏網罩對交流電的屏蔽。
實驗3:打開收音機,接收特定頻率的電臺,正常進行播放。隨后,用金屬鳥籠罩住收音機,發現收音機聲音變模糊,信號變弱。
實驗4:在輝光球旁放一支電筆(帶氖管)。打開輝光球,氖管發光(如圖5甲所示)。罩上金屬鳥籠,氖管不發光(如圖5乙所示)。
情境3:展示稀疏金屬網罩屏蔽的圖片。
問題5:此時人體是否能夠觸摸內壁?
播放麻省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家沃爾特·列文(Walter H. G. Lewin)的視頻。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利用法拉第圓筒實驗進行教學。
結論3:處于靜電平衡的導體,導體內部沒有電荷,電荷只分布在導體的外表面。
3.4 尖端放電,推導避雷針的工作原理
問題6:導體外表面的電荷是怎么分布的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如果是一個帶電的金屬球殼,電荷應該怎么分布?如果把這個帶電的金屬球殼壓扁,電荷又應該怎么分布?
根據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原理,一個帶電的金屬球殼的電荷會均勻分布在其表面;若把金屬球殼壓扁,由于電荷間的相互排斥作用,電荷會傾向于分布在壓扁后的兩邊(如圖6所示)。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現象來培養學生的相互作用觀念和能量觀念。
問題7:球面和針尖哪個更容易放電?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以下推理過程。
導體尖端處的電荷密度大,導致尖端周圍電場強度大;空氣中殘留的帶電粒子由于受到電場影響而發生劇烈運動,并與空氣分子發生碰撞,從而使空氣分子中的正、負電荷分離,即發生“空氣電離”。電離后的正、負電荷會分別奔向尖端的異種電荷,與尖端上的電荷中和,這相當于導體尖端失去電荷。故導體尖端更容易放電。
實驗5:球面和針尖放電比較。
學生觀察到,在針尖與圓球頂部高度一樣的情況下,當電壓逐漸升高時,針尖率先放電。
問題8:避雷針也是尖端,為什么它的效果是引雷?
教師解釋避雷針的原理:當雷云放電接近地面時,避雷針的頂端會形成局部電場集中的空間,引導雷電流經避雷針,再通過接地引線和接地裝置將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免遭雷擊。所以避雷針又名接閃桿,“避雷”的實質是“引雷”。
問題9:你能舉出其他應用尖端放電或者防止尖端放電的實例嗎?
應用實例:燃氣灶點火器的放電電極是針尖形。防止實例:在驗電器的金屬桿上端固定一個金屬球,而未將其設計成針尖狀。
問題10:利用靜電現象,從桿頂、桿身、桿底、底座四個方面分析旗桿構造的科學性。
桿頂為球狀,降低雷擊風險;桿身圓潤,避免積累過多電荷;桿底接地,將電流導入大地;底座絕緣,防止帶電。
3.5 靜電吸附,學以致用
問題11:放電現象實驗裝置如圖7所示,將極板A和金屬圓柱B與電源相連,哪端更容易放電?
很顯然,相對于極板A,金屬圓柱B更容易放電,且由于金屬中自由電荷為電子,故金屬圓柱B接負極為宜。
實驗6:靜電吸附實驗。
教師將金屬圓柱B與感應圈負極相連,極板A與感應圈正極相連,點燃香薰,產生煙塵。
問題12:現有微粒飄向金屬圓柱B,會發生什么現象?
微粒靠近金屬圓柱B時,由于尖端放電現象帶上負電荷。隨后,由于極板A帶正電,這些帶負電的微粒被吸附在極板A上。
結論4:在電場中,帶電粒子受到靜電力的作用,向極板運動,最后會被吸附在極板上。這一原理在工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若空氣中飄來油漆微粒,人們可以利用這一原理進行靜電噴漆;若空氣中飄來塵埃微粒,人們可以利用這一原理進行靜電除塵。
3.6 理順線索 總結歸納
基于上述的過程,本文將教學線索進行了總結(如圖8所示)。
4 結語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3]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境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材二次開發,以整體觀和全局觀為指導,深入回歸教材本質,通過增刪、調整、加工、拓展四種基本方法,不僅為現行高中物理教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還使其具有更好的生活性和互動性,從而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教材使用中存在的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俞紅珍. 教材的“二次開發”:涵義與本質[J]. 課程·教材·教法,2005(12):9-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 物理 必修 第三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8-2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