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偉華,首批中國烹飪大師名師、中國魯菜特級大師、國家餐飲業一級評委、國家職業技能裁判員、中國烹飪巨匠、中國烹飪界最高獎金爵獎得主、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名廚委員會常務副主席、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委副主席、中國頂級烹飪大師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山東省烹飪協會副會長、山東省飯店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游飯店協會副會長、山東省工商聯酒店商會副會長、煙臺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山東省政協委員、煙臺市人大代表。程偉華先后主持參與《魯菜精選》《中國菜譜》《魯菜之都——煙臺美食》等專著編寫。1985年,他領銜制作國內第一部系統展示孔府菜文化的視頻資料片《孔府名菜精粹》。2017年至今,他主講的《魯菜大講堂》已開課50余期,主理的《老飯館老師傅老味道》已制作播出300余期視頻,累計播出量逾千萬次。
從學徒成長為行業領軍人
程偉華大師臨近古稀之年,卻頭發黢黑,身材魁梧板正,提及魯菜更是精神奕奕如一腔熱血的年輕人。他對烹飪和魯菜的熱愛貫徹一生,孩童時代已與烹飪結緣。他在雙職工家庭長大,父母上班無人照料孩子,于是作為老大的程偉華小小年紀就承擔起家庭責任,操刀顛勺,為兩個弟弟做飯做菜。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熟悉了烹飪,也逐漸挖掘出烹飪的樂趣,早早發現自己對烹飪的喜愛。1973年高中畢業后,他毅然背上鋪蓋卷,邁入煙臺火車站飯店(即現在的煙臺飯店),開啟從廚生涯。程偉華說:“做廚師、學手藝,堂堂男兒就是要憑真功夫成就事業。”
學徒生活無疑是勞苦的,程偉華在燒煤、清潔、擇菜等臟活累活雜活中摸爬滾打,但他從未叫苦叫累,而是盡善盡美地完成所有分配給他的任務。天道酬勤,他很快遇見伯樂王立建。王立建是中國烹飪大師,是全國首屆烹飪大賽“優秀工藝獎”的得主,更是魯菜泰斗。他為程偉華的勤奮刻苦動容,更看重程偉華的悟性,收其為大徒弟,言傳身教、傾囊相授,兩人關系如父如子。在王立建的悉心培育下,程偉華的廚藝日益精湛,對魯菜的理解也愈發深刻。短短3年,程偉華成為煙臺火車站飯店后廚的一把好手,在餐飲行業嶄露頭角。
1975年,年僅20歲的他被安排到煙臺市飲食服務學校,成為最年輕的烹飪教師。此后13年,程偉華不僅將技藝打磨得爐火純青,也積累了廣博的烹飪理論知識,不斷提升文化素養。秉承“烹飪是文化、是藝術、是科學”的觀念,他在教學中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教學效果出眾,學員和行業內人士均給予高評價。程偉華培養出一批批優秀魯菜廚師的同時,也成為山東省最年輕的烹飪大師、特一級廚師。2000年,程偉華獲得全國首批大師名師稱號,也是唯一的一批由國家認定的大師,這為他日后發揚魯菜奠定了基礎。
程偉華持續深耕餐飲行業,用進取開拓的決斷迎接時代變化。1999年,程偉華帶領中外合資企業天天漁港完成企業股份制改造。2002年,他力排眾議,多方運作,jPv9CA190Kl+x6ad0OneXw==籌建一座12層高、營業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天天漁港廣場。2004年元旦,全新的天天漁港落成開業。它是煙臺第一座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客房、洗浴、接待等于一體的“國際生活港”,吸引眾多居民和游客前來游玩、入住、品味美食。程偉華的“一站式休閑娛樂”經營理念在港城引發風潮,儼然走在時代浪尖。
除了發展事業之外,程偉華還參與引領了餐飲行業的變革。2003年,程偉華擔任煙臺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2007年,程偉華被推舉為市烹飪協會會長。他帶領協會“做文化、創品牌、連萬家”,視責任重于泰山。2008年,程偉華籌劃了“創建中國魯菜之都”,僅僅是策劃方案就寫了數萬字。那時煙臺的酒店餐廳內難尋老魯菜,他四處邀請民俗學家、烹飪前輩、媒體記者和政府有關部門人員座談,討論如何重現魯菜輝煌。同時,他讓天天漁港連續推出平價魯菜大型活動,增加普通民眾接觸魯菜的機會。2010年,程偉華提出在全市餐飲業開展“綠色飲、放心餐飲、節約型餐飲”活動,會員單位集體簽名向社會作出承諾。
與時俱進做實事,堅持不懈發揚魯菜
程偉華從廚至今五十余年,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用以發揚魯菜。上文提及的“創建中國魯菜之都”只是他所作貢獻的冰山一角。2010年,由程偉華主編的《魯菜之都——煙臺美食》在法國巴黎榮獲“世界美食圖書(2009年度)特別獎”。本書編撰過程耗時超過10個月,由煙臺41家酒店分別派出頂級廚師現場烹制,詳細收錄182款菜點和雕刻的制作工藝,并配有14個小時的音像制品,圖文并茂、中英文對照。其后他相繼推出《中國烹飪大師作品精粹》和《魯菜精選》。2013-2022年間,程偉華在省政協和市人大先后提交關于魯菜文化保護挖掘、創建城市美食品牌、培養魯菜工匠師傅等議案、建議50余宗,持續為魯菜發聲。
程偉華還積極學習使用網絡渠道宣傳魯菜。201了年,程偉華開啟《中國魯菜大講堂》《老飯館老師傅老味道》兩個公益性質的短視頻欄目,每周一風雨無阻地更新一期,向全國及海外推廣、傳承魯菜烹飪技藝,弘揚中國美食文化。短視頻欄目起初只有2人——程偉華和一名主任——和1臺相機,后來陸續添加布景、燈光等專業設備,程偉華始終親力親為。《老飯館老師傅老味道》專注傳統膠東魯菜,每期一道新菜,程偉華從切菜錄制到裝盤,連續更新了年,截至2024年9月,已有353期,點擊量超過2億。在此期間,程偉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次他坐電梯遇到三口之家,其中的媽媽激動地要和他合影留念,因為程偉華視頻中教做的傳統魯菜讓她重溫了許多童年味道。程偉華感慨,做短視頻的意義就在這里,每當想到那么多同行和熱愛美食的人在默默支持,他就會充滿力量,忘卻年齡和繁忙事務,堅持下去。程偉華說他打算把《老飯館老師傅老味道》做到365期,以此為節點,然后開啟新征程。他露出微笑:“我還年輕,可以為魯菜多做一些事情。”
近幾年,程偉華代表煙臺多次和央視合作宣傳魯菜文化,《美食中國——煙臺》《魯菜》《遠方的家——行走的海岸線》《中國味道——魯菜》《回家吃飯》等。其中,程偉華去過9次《回家吃飯》欄目,還推薦其他魯菜大師參演,留下關于魯菜的珍貴影像。
積極搶救孔府菜,傳播孔子食文化
魯菜就是山東菜,乃中國八大菜系之首,也是黃河流域烹飪文化的代表。魯菜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孔府菜。孔府菜起源于宋仁宗寶元年間,以山東曲阜為主要分布區域。相比于魯菜中的濟南派、福山派,孔府菜更為精工細作。2011年,孔府菜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孔府菜體現了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食文化理念,具有選料嚴格、配料巧妙、烹調多樣、制作精細、器皿講究、取名典雅等特點。孔府菜烹調技法全面,尤以燒、炒、煨、炸、扒見長,而且制作過程復雜。孔府菜的每一道菜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命名往往富有文化意味,如“詩禮銀杏”“一品豆腐”“魯壁藏書”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孔府菜的傳統技藝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困境,能流傳至今,其中程偉華對孔府菜的搶救工作功不可沒。1984年,程偉華帶隊接受了搶救整理孔府菜的任務,用時兩個月,搜集《孔府內宅鐵事》、孔府菜譜及大量書解和史料,選定錄制具有代表性的孔府飲食文化經典的菜品,拍攝了當時87歲高齡的孔府菜大師葛守田指導帶領弟子烹制9道孔府菜的全過程,以及17道孔府菜簡介和其他珍貴孔府飲食史料。1985年后,程偉華完成該片的剪輯和文稿修訂,時長約50分鐘的《孔府名菜集萃》是全球最早的孔府菜影視資料。
程偉華深有體悟:“搶救孔府菜是我烹飪生涯中最具意義的一件大事,窺一斑而知全豹,孔府菜的挖掘既讓我感受到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烹飪理論方面登上一個新高度。”
他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孔子學院進一步發揚孔府菜,讓全世界了解孔府菜,體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八不食”等中華傳統食文化,熏陶文化意蘊。程偉華說:“美食無國界,希望通過美食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程偉華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和驕傲,雖然他頭銜眾多,但最看重的還是“中國烹飪大師”這一稱號。他直言:“廚師是現在最好的行業。”在以前,廚師這個職業并不被人看好,被貼上諸如“體力活”“賺錢少”“工作環境差”等刻板印象的標簽。現在飲食消費需求正在改變,以前人們只求吃飽,程偉華生動地形容為“吃著片片(玉米餅子)就著魚”,而今人們不僅追求吃飽,更要吃好,吃出健康,吃出興趣,廚師也就愈發重要。再者,廚師收入穩定,只要肯下功夫學藝肯鉆研廚藝,就能得到收獲。
程偉華受師父影響頗深,他一直追隨師父,走在餐飲行業前列。程偉華繼承師父的觀念,收徒看廚德。一個優秀的廚師需要踏實的技藝,尊敬客人,且認真對待每一個作品。“我就是一個做了50年菜的廚師,所有的愿望就是做好菜,讓客人露出笑臉,我就滿足了。”程偉華告訴每一個徒弟,廚師沒有捷徑,一定要勤學苦練。他說:“做人為先,從廚為榮;苦練勤學,創新傳承。”
關于今后魯菜如何發展這個問題,程偉華凝練道:“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在他看來,魯菜根基牢固,文化深厚,發展迅速。想要發展的更好,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迎合市場的同時堅守本心。可以引進西方技藝,改進擺盤,將魯菜打造成年輕人喜歡的模樣;也可以減淡味道,更適宜老年人食用,往清淡養生發展。但不管如何發展,都不可拋卻魯菜傳統。他認為,魯菜大有前途,因為其成鮮口味受眾廣泛,其次魯菜影響力尚存,也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和支持。如何將祖祖輩輩沿用下來的食材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如何保留更多的營養成分將是未來的課題。程偉華還強調作為山東廚師,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傳統魯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