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件元青花珍品與5件明永宣青花杰作同臺爭艷,這是埃斯卡納齊藝廊將在倫敦亞洲藝術周期間隆重奉上的一場青花瓷盛宴。
據了解,此次“元和明初青花瓷”展覽的展期為10月28日至11月15日。這是該藝廊自1994年舉辦青花瓷專題展覽后,30年來再次聚焦這一主題。7件品質卓越、極為珍罕的佳作名品將薈萃一堂,每一件作品都生動展現了14世紀至15世紀初期中國瓷器匠人們在元 青花釉里紅大罐約公元1320年至1352年高33厘米青花瓷工藝上的卓絕造詣。
真正意義上的青花瓷發軔于元朝,此后在全球范圍內備受推崇,它的神秘魅力曾令西方世界為之傾倒數個世紀。此次展覽的焦點當數一件元青花釉里紅大罐,這是埃斯卡納齊藝廊迄今為止展出過的最稀有的瓷器之一,尤為引人矚目。
這件罕見的藝術珍品以其華美的造型與稀有的存世量,生動詮釋了元代瓷器的創新精神與大膽突破。同類器物在全球范圍內僅存5件,其中3件分別珍藏于大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及河北博物院。另一件則于2002年由埃斯卡納齊畫廊購得,現為私人藏品。這5件罐子極有可能是一組元代宮廷貴族特意訂制的御用品,堪稱元代瓷器生產技術的巔峰之作,巧妙融合了青花與釉下銅紅工藝,并通過模制、雕刻、刻劃及珠飾等復雜手法加以裝飾,在視覺上極具吸引力。
眾所周知,埃斯卡納齊藝廊創始人朱塞佩·埃斯卡納齊(Giuseppe Eskenazi)特別鐘愛青花瓷,自1960年以來,藝廊就一直在經營這類器物。而他也成為青花瓷收藏市場舉足輕重的人物和推手。此次展覽中的大多數展品此前都曾由藝廊經手。其中包括一件元青花模印蓮塘紋菱口折沿大盤,盤中蓮塘景象的描繪筆意酣暢,灑脫自然。此盤系出名門,曾由著名收藏家仇焱之(1910年至1980年)和Hans Konrad K?nig(1923年至2016年)遞藏。


一件明永樂青花十二瓣折枝花卉紋菱口大盤曾與上述蓮塘紋盤一同于埃斯卡納齊1994年秋季展覽中亮相。盤上帶有17世紀的銘文,顯示它曾屬于莫臥兒傳奇君主奧朗則布(1658年至1707年在位)。此品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密切相關,再現了中國青花瓷的廣泛國際影響力及其恒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展覽中另外兩件永樂時期的青花盤同樣值得關注。一件為青花葡萄花卉紋大盤,其上一次在埃斯卡納齊藝廊亮相,是在1989年舉行的“Reach家族收藏的中國藝術”展覽中。該類器物曾是16世紀土耳其“瓷都”伊茲尼克(Iznik)陶工的靈感來源。還有5件類似的盤子曾收藏于阿爾達比勒神殿 (Ardabil Shrine),現藏于伊朗國家博物館。


另一件則是明永樂青花歲寒三友纏枝四季花卉紋盤,這件精品于20世紀90年代通過埃斯卡納齊進入私人收藏,之后在丹佛藝術博物館(1995年至2005年)和明德學院藝術博物館(2006年至2015年)展出?!皻q寒三友”這一主題在中國藝術中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經常出現在繪畫和裝飾藝術作品中。竹子彎而不折,因其堅韌不拔而廣受贊賞;松樹作為一種常青樹,代表著剛毅與不屈不撓;梅花則是最早綻放的花朵之一,象征著頑強的生命力與新生。這三者共同象征了堅韌與不屈的品質,是儒家理想中“士、君子”精神的具象表達。
此番展出的一件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葵花式杯,也是曾由藝廊經手的精品。此杯有著悠久而顯赫的展覽歷史,曾先后在費城藝術博物館(1949年)、芝加哥藝術學院(1949年至1950年)、馬薩諸塞州伍斯特藝術博物館(1959年)、馬薩諸塞州福格藝術博物館(1959年)和東方陶瓷學會(2016年)等多個藝術機構的展覽中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兩件類似的器物。
除了明永樂青花瓷之外,展覽中還將有一件帶有宣德款的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紋盤現身,其出自景德鎮御窯,專為宮廷燒制。這一時期已知的類似青花瓷盤僅有少數幾件可資比較,有4件同類作品分別收藏于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東京出光美術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
此次“元和明初青花瓷”展覽呈現的多件重器不容錯過,不僅彰顯了元明青花瓷的亙古魅力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還充分展示了埃斯卡納齊藝廊卓越的選品眼光以及經手購藏的深厚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