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梁啟超是清末民初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被譽為“輿論界之驕子”。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相關研究是在1991年后逐漸興起和發展的。本文運用CiteSpace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進行梳理,結果表明,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研究方向圍繞梁啟超的人生經歷、新聞思想形成背景、新聞工作實踐等內容展開并向縱深發展。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進行回顧與總結,發現其存在研究方向單一,研究主體分散,研究機構之間缺乏協作等問題。因此,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應拓寬研究視野,與時俱進,從多角度、多學科交叉入手,逐步建立起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學術共同體。
【關鍵詞】梁啟超;新聞思想;知識圖譜分析;研究脈絡;前沿演進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新聞思潮的碰撞,推動著中國新聞思想的發展,梁啟超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與西方新聞觀的影響,形成了其所處時期的新聞思想,對中國新聞思想體系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梁啟超曾回憶說:“鄙人二十年來固以報館為生涯,且自今以往,尤愿終身不離報館之生涯者也[1]”,他為中國近代新聞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這一論述表明,實現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應建立在對中華文明的深入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構建中國本土的新聞思想體系亦然,應當基于對中國本土新聞思想的研究。
學界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始于1991年,通過對三十余年來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進行研究綜述的僅有許芳芳《梁啟超報刊編輯思想綜述》[3]一文,文中對梁啟超的報刊思想的理論價值進行了專業的分析和評述。從內容來看,文中并沒有呈現梁啟超的報刊編輯思想的研究脈絡;從發表時間來看,該文發表于2005年,2005年至今學界鮮有研究。鑒于此,本文通過 CiteSpace的文獻計量與數據可視化分析等方法,對目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狀況進行剖析,以期為今后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以“梁啟超”為主題詞,以“新聞思想”OR“編輯思想”為關鍵詞,時間設置為 1991-2023 年,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通過人工篩選,去除了重復、無學術性以及其它無關的文獻,得到有研究價值的樣本文獻139篇,其中學術期刊114篇,學位論文25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 CiteSpace作為研究工具,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文獻進行剖析,依據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逐年發文量趨勢、高頻關鍵詞、關鍵詞共現等內容,梳理三十多年來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構建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知識圖譜,揭示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脈絡,并預測下一階段研究趨勢。
二、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一)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文獻數量分析
文獻總量的變動狀況能夠直觀地反映出科研狀況的變動趨勢。基于所選擇的文獻樣本數量,繪制出逐年發文量趨勢圖(見圖1)。圖1中的折線顯示:在研究的初期,發文量先是逐步上升,后回落,之后開始不斷攀升,并且一直維持比較平穩的發展態勢;2002-2009年間,文章數量有明顯的起伏,呈現短而緩的態勢,這與2003年梁啟超誕辰130周年密切相關;2009-2013年間,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論文數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受到梁啟超誕辰140周年影響,2013年出現了研究發文高峰;自2015年起,文獻數量呈逐年減少趨勢,2022年后略有增加,表明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已到了一個較為飽和的時期。
(二)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高產作者及高引文獻分析
將139篇論文導入Citespace進行分析,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年。在Citesapace主界面Pruning中選擇Pathfinder,并選擇Pruning sliced networks與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使關鍵詞共現網絡的呈現更完整。
1.高產作者
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發展程度與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研究學者的數量與作者之間的協作程度。選擇Citespace軟件主界面中的Node Types為Author(作者),分析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學者的合作網絡,將threshold設為10,顯示文章被引次數大于10的作者。
如圖2所示,N=151,E=26,Density=0.0021,網絡密度較低,可見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高產作者以任曉棟、牟同飛、李艷紅等學者為核心向四周散開,絕大多數學者為獨立研究,作者之間聯系較為分散,并未形成廣泛的合作圈。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尚缺乏多向度、深層次的合作。
2.高影響力文獻
表1所列為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被引頻率排名前5的文章。其中《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期的辦報活動及其新聞思想》[4]一文總被引最高,該文選取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期的時間節點,闡述了當時梁啟超在日辦報的基本情況以及辦報的宗旨、原則和對報刊功能的認識,研究深入且具體,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結合圖2可以發現,李艷紅不僅發表文獻多,且被引量高,文章質量高。
(三)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共詞分析
關鍵詞是對所選論文研究內容與研究問題的高度概括,其出現的頻率不僅能夠反映該研究在學術界中受關注的程度,還能夠反映其研究熱度。在保持其他參數不變的前提下,選擇Keyword(關鍵詞)作為Node Type進行篩選,進而繪制出以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為主題的關鍵詞共現圖譜,時間跨度為1991-2022年。依據圖3數據,設定閾值Threshold=3,在圖示中,關鍵詞的字體大小反映了其出現頻率的高低,如“梁啟超”“新聞思想”“新聞自由”“輿論監督”出現頻次高,也是中心性高的關鍵詞。
三、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文獻綜述
通過對所查到文獻的綜合分析、歸納和總結,可將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大致歸納如下。
(一)追本溯源: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形成的背景剖析研究
學者李皓在《梁啟超新聞思想的儒家印記》一文中指出,梁啟超在童年時接受過正規的儒家教育,繼承了中國儒家文人的傳統,其新聞思想被刻上深刻的儒家印記[5]。學者傅敏認為,梁啟超在辦報時,不斷研究并吸納西方新聞思想,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國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聞思想。而他的早期新聞思想,既能體現出我國早期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基本風貌,也是當時新聞從業人員主動探尋客觀新聞規律的真實寫照[6]。梁啟超一生游歷日本、歐美等國,他的新聞思想的形成,與其游歷見聞有著密切的聯系。王雁認為,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是吸取了百家之所長,并融入自己的實際經驗,逐漸探索出的適用于當時實踐的一種客觀規律[7]。
(二)回歸本體: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內核研究
作為新聞界的活動家,梁啟超在新聞界的杰出成就對于這一領域的長遠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報刊功能方面,梁啟超認為,報刊主要有兩大功能作用,即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也就是后來的“耳目喉舌”說。學者王新鋒、楊雨杭認為,梁啟超對報刊的作用和功能的理解,是在王韜、鄭觀應等人的基礎上進行的[8]。盡管在梁啟超之前,我國的新聞業已有一定的發展,也出現過不少的新聞理論,但梁啟超是首次對報刊的作用做了精辟的歸納。學者王瑛琦、劉賓聲認為,這一對報刊職能的高度概括,并加以形象的類比,正是梁啟超較之前輩的高明所在[9]。
(三)擇善而從: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局限性研究
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既有其開創性的一面,同時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如梁啟超有關“變駭為習”觀點的論述,因脫離新聞真實性而被人詬病。學者郭宋立于 2012 年發表的《梁啟超“變駭為習”的新聞思想及其形成》一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討論。郭宋立認為,梁啟超所提出“變駭為習”的觀點,不僅具有現實意義,更具有專業意義:第一,人們會對已有理論或者是公眾普遍認可的陳詞濫調覺得習以為常,但他們對新的東西卻總是很難接受,所以,某些極端的話語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震撼他們的心靈;第二,“變駭為習”觀點的背后,新聞工作者是作為國民向導這一角色而出現的,這也符合媒體的社會責任要求;在有關啟示方面,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梁啟超的這一觀點[10]。
(四)與時俱進: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影響研究
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對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也被譽為“言論界之驕子”“天縱之文豪”。學者彭元正指出,梁啟超的辦報思想,對中國現代新聞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首先,敢于為人所不能為,敢于直言封建專制統治,是“政治家辦報紙”的先驅和典范;其次,其報章文體方面的革新,對后世幾代人的文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1]。
孫文鑠學者指出,梁啟超是被后人廣泛認可的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報刊活動家和新聞思想家,作為辦報方面的開拓者之一,梁啟超的辦報實踐也為報界從業者提升了社會地位。梁啟超通過報紙發表的大量言論是他各種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為當時的民眾思想啟蒙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他在報刊實踐中的種種改革,為我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而梁啟超在新聞實踐中總結出的各種新聞新思想突破了封建樊籬的束縛,促進了我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最終形成[12]。學者梁鑫、李凌彤認為,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為改進當前新聞工作提供借鑒與啟示的意義:秉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追求;以正確輿論導向構建社會理性;自覺堅守崇高的職業操守;以專業主義精神開展新聞工作[13]。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三十多年來,學術界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及其辦報實踐活動進行了大量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既有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內核研究,又有對其局限性與影響的研究。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不夠重視與時代相結合的問題,而學術研究的價值,正是為當今社會發展與發展的需求而服務的。今后,應加強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轉化實現路徑研究,梁啟超的新聞思想具有什么樣的意義,他的新聞思想在當代轉換中,究竟要轉換什么,怎樣轉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與思索的。
(二)研究展望
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未來研究,應重視其與具體時代背景的聯系,從而理解其所具備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應充分體現梁啟超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新聞思想內涵,以便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學科的研究手段,增進學術交流。
一要加強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時代意義分析。梁啟超辦報27年,“固以報館為生涯”,辦報目的非常明確,要拯救處在風雨飄搖中的中國,報館就是其斗爭工具,在他看來,國家要實現長治久安,必須要依靠報館的輿論作用。2023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作為“七個著力”之一的“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4]”聚焦于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體現了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性。
二要加強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轉化實現路徑研究。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研究,其重要意義在于對其新聞觀與現實精神的當代轉換,究竟該轉換什么,又該如何轉換,值得我們去研究與思索。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新聞史上一位卓越的新聞工作者,不管是“喉舌論”“輿論觀”,還是其對新聞實踐的探索,都對新聞媒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在新時期,研究梁啟超的新聞思想,要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才能準確地找到梁啟超的新聞思想與實踐精神的實質。
三要注意充實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研究方法,加強學科研究的綜合性與交叉性。無論是新聞實踐與理論的運用研究,還是對新聞史實的梳理,當前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仍然屬于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范疇。隨著新聞傳播學科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型研究工具的不斷涌現,學科間的交流與融合迎來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四要建立跨地區、跨機構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學科間交流與合作,促進學術繁榮與創新。為了更好地認識并拓展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的時代價值與傳播意義,應加強研究團體與機構的協作,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拓展研究視角,建立有影響的學術團隊,從而推動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注釋: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全12冊):文集之二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9:1.
[2]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027/c40531-32552719.html.
[3]許芳芳.梁啟超報刊編輯思想綜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142-143.
[4]石云艷.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期的辦報活動及其新聞思想[J].南開學報,2003(05):22-29+124.
[5]李皓.梁啟超新聞思想的儒家印記[J].學理論,2020(02):86-87.
[6]傅敏.梁啟超早期新聞思想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22):64-65.
[7]王雁.試論梁啟超的新聞思想[J].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88-90.
[8]王新鋒,楊雨杭.梁啟超“喉舌論”酌議[J].新聞知識,2019(01):71-73.
[9]王瑛琦,劉賓聲.從“去塞求通”主張的提出到“言論獨立”思想的破產——試論梁啟超新聞思想的三個階段[J].學術交流,1996(05):110-113.
[10]郭宋立.梁啟超“變駭為習”的新聞思想及其形成[J].青年記者,2012(06):70-71.
[11]彭元正.梁啟超辦報思想的現實意義[J].新聞三味,1995(02):28-29.
[12]孫文鑠.輿論之驕子 天縱之文豪——紀念梁啟超誕生120周年[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學),1993(03):66-72.
[13]梁鑫,李凌彤.梁啟超新聞思想的演變及其現實意義[J].新聞戰線,2015(01):92-93.
[1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參考文獻:
[1]李艷紅.論梁啟超的新聞思想[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71-73.
[2]梁啟超.敬告我同業諸君[N].新民叢報,第17期,1902-10-2.
[3]趙玉崗.淺析梁啟超的新聞思想[J].今傳媒,2016(12):146-147.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7.
(作者:閆偉偉,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曉燕,新疆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文學博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