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全世界12.5億煙草使用者中,60%以上的人(超過7.5億人)希望戒煙,但70%的人無法獲得有效的戒煙服務。為此,世界衛生組織于2024年7月2日發布首份戒煙指南,其中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戒煙措施。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說,“該指南是我們在全球打擊這些危險產品斗爭中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它賦予各國必要的工具,大力支持個人戒煙,以減輕煙草相關疾病的全球負擔。”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覆蓋165個國家的調查數據進行了收集與分析后,發布了2000-2030年全球煙草使用流行趨勢報告。報告顯示,2000-2022年期間,全球煙草使用者人數呈穩步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3.62億(15歲及以上人群)下降到2022年的12.45億。盡管如此,預計到2025年還是無法實現《非傳染性疾病全球行動計劃》在2010年的基礎上減少30%的全球目標。煙草流行,仍然是世界迄今面臨的幾項最大的公共衛生威脅之一。
“吸煙有害健康”的道理誰都懂,但依然有很多人趨之若鶩。他們或出于好奇,或因為社交需求,或是為了緩解壓力,理由千奇百怪,但“出坑”難的原因都十分一致,就是煙癮難戒。
據中央電視臺此前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戒煙者兩年之內復吸率超過90%,而另外不到10%的人群中,也有一大部分在多年后復吸。戒煙、復吸、再次戒煙……成為許多煙民繞不開的“怪圈”。
為什么戒煙這么難?因為煙草依賴屬于成癮性疾病的范疇,只不過成癮的程度不同而已。中日友好醫院煙草病學研究暨臨床戒煙中心負責人肖丹教授說,“吸煙者停止或減少吸煙量后,會出現焦慮、抑郁、頭痛、睡眠障礙等戒斷癥狀。這些癥狀在戒煙最初14天內表現最強烈,之后逐漸減輕,這也是大部分人只能堅持一周左右的原因。”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萌則表示,“成癮”在學術研究中是一個綜合學科,心理學、醫學、腦科學都會摻加其中。“簡單而言,當你大腦中的兩股力量訴求不一樣時,你的欲望告訴你說,我好想吸煙,但是你的理性感覺不行。當欲望大于理性,沒有辦法用理性壓制自己欲望,抽煙或者其他成癮行為就這么形成了。”
有研究表明,在沒有任何戒煙幫助的情況下,只有不到3%的吸煙者能夠在戒煙后維持1年以上不吸煙。
29歲的郭超(化名)從17歲就開始抽煙,7年前,他因長期抽煙導致身體體質下降,意識到自己需要戒煙。“一開始戒煙人會消沉,體重上漲。”郭超回憶自己最初戒煙時經歷了許多“考驗”,“最難的地方是心情不好沒煙抽,我就更加煩躁,不抽的時候嘴會很閑,只能吃小零食、口香糖,或者去運動健身。”因顧及自己的身體健康,郭超成功戒掉了煙草,然而,他卻沒逃過電子煙的誘惑,“我看其他人抽電子煙很好玩,經常刷到吐煙的視頻,然后就入坑了。”
“很多人覺得電子煙它不算煙,這是個誤區,電子煙它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本身是一個成癮的物質。”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謝于鵬指出,郭超這種改抽電子煙的行為并不算徹底戒煙,吸電子煙和其他新型煙草同樣對健康有害。多項高質量的流行病學研究則顯示,使用電子煙會使傳統卷煙使用率增加近3倍,在非吸煙青年中尤其如此。
當然,“戒煙難”還有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糖煙酒”曾經成為特有名詞,是稀缺、珍貴、重要的物資,一度成為民間饋贈禮物的基本要件。時至今日,高檔煙酒仍是禮物饋贈“上佳之選”。在有些地區,敬煙是日常社交的基本禮節。一方恭敬遞上一根香煙,另一方當場吸食之后表示感謝,完成見面之初的寒暄。在一些社交場合,一起吸煙也成為身份認同、融洽氣氛的重要形式。在這種社會文化的熏陶甚至裹挾之下,戒煙變得更加困難。
“吸煙為致病之首惡,控煙為防病之首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認為,提升民眾對吸煙危害性的認識,是戒煙行動的首要任務。
為此,小編為大家梳理了幾個常見的吸煙與戒煙誤區——
誤區一:尼古丁是傷害我們健康的罪魁禍首
很多人認為吸煙最大的危害是尼古丁,實際上尼古丁只會讓人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賴,真正帶來傷害的是香煙的燃燒產物焦油、煙氣、一氧化碳等,以焦油為例,卷煙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產生的焦油含有16種致癌物質,4000多種烴類物質、硫化物等的混合物。
誤區二:不在孩子面前抽煙就沒影響
吸煙不僅是一種個人行為,它還會影響身邊不吸煙的人群。因為煙草燃燒的煙霧只有少部分被吸煙者吸入體內,大部分釋放到周圍環境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手煙”。除此之外,“三手煙”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它是指吸煙后留在物體表面和灰塵中的煙草煙霧及化學成分的殘留物。比如進入一些賓館房間,明明看不到有人抽煙卻聞得到煙味,墻壁上還有被煙熏出的黃色污漬,這些都是“三手煙”留下的痕跡。
“三手煙”的危害持久而隱匿,對嬰幼兒的危害最大。有些父母即便不在孩子面前吸煙,但頭發、衣物上仍然會沾染“三手煙”,對孩子造成傷害。有研究表明,接觸“三手煙”的嬰幼兒體內所含尼古丁代謝產物是完全不受煙草影響孩子的7倍。
誤區三:吸煙者中也有長壽者,所以不必戒煙
在吸煙者中也會出現個別長壽者,但是這并不能代表全體吸煙者都會長壽。各種研究都認為對于整體吸煙成癮者來說,吸煙者的平均壽命是較不吸煙者明顯縮短,同時吸煙者患各種腫瘤,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都要遠遠高于不吸煙者。對于吸煙與長壽這個問題來說,個別的吸煙者出現長壽與他體內細胞損傷修復能力較強等有關系,在人群中屬于個別現象,不能夠代表整體,所以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誤區四:價格貴的卷煙危害小
煙草的價格高低取決于卷煙廠內部的定價機制和銷售策略,并不是說價格貴的煙草就一定會減少危害。不管是什么類型,什么價格的卷煙,其煙絲中都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不存在危害少的卷煙。
誤區五:戒煙會誘發疾病
有人煙本來抽得好好的,一戒煙反而生病住院了。事實上這種情況屬于“干戒”導致的戒斷綜合征,是由于體內尼古丁水平突然下降所致,類似突然戒斷毒品后出現的心慌、胸悶、焦慮甚至全身骨頭縫里“螞蟻爬”等,這些癥狀一般持續2~3周,不會對人造成心、肺等器官的器質性損害。如果在藥物輔助下,戒煙帶來的不適癥狀會降低到最低程度,戒煙者的依從性會更好。
吸煙的危害或許在一段時間后才陸續顯現,但戒煙的好處立時可見。戒煙后20分鐘內,心率和血壓便會下降;12小時后,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便會降至正常水平;48小時后,嗅覺和味覺改善。
戒煙的長期健康益處則包括——
1.改善聽力和視覺
在8年時間內對5萬多名日本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60%吸煙者會出現高頻聽力受損,而每天多吸1支煙,風險就會增加一些。幸運的是,在戒煙5年后,聽力受損風險會降低。吸煙還與導致老年人失明的最常見原因黃斑變性有關。與非吸煙者相比,吸煙者患這種疾病的風險高出3~4倍,而一旦戒煙,則會恢復正常。
2.讓肺不再“氣喘吁吁”
研究發現,煙草煙霧中的毒素會麻痹和破壞氣管黏膜上的毛發狀微小凸起物(纖毛),使之出現缺陷。有缺陷的纖毛會導致黏液在氣管內積聚,引發了氣喘、咳嗽;黏液中的病原微生物會不受控制地復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然而,這種風險在戒煙短短一個月后就會開始降低,因為會重新生長出健康的纖毛,支氣管的炎癥也會減輕。而且,戒煙9個月后,肺泡壁會變得更強壯,肺活量能增加10%。
3.讓牙口變好
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讓我們口腔黏膜中的上皮細胞接觸尼古丁和芳香劑,會導致一半以上的細胞在短短3天內死亡。放棄煙草或電子煙產品可以改善牙齦組織的血流,確保細胞獲得生存所需的足夠營養。這樣做還能使免疫細胞進入感染區域,在一年后能降低罹患慢性牙齦疾病的風險。
4.能延壽
戒煙還會讓心率下降、血壓降低,在兩年后導致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降低50%。由于減少了與煙草中數種致癌化學物質的接觸,所有種類癌癥,尤其是肺癌的風險大大降低。約30歲時開始戒煙,可使預期壽命增加約10年;約40歲時開始戒煙,可使預期壽命增加約9年;約50歲時開始戒煙,可使預期壽命增加約6年;約60歲時開始戒煙,可使預期壽命增加約3年。
5.其他
戒煙可減少與二手煙相關的許多兒童疾病額外危險,比如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和耳部感染。戒煙還可以減少發生陽痿、懷孕困難、早產、嬰兒低出生體重和流產的風險。
戒煙除了有益健康,對保護環境也有益處。因為煙草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種植、烘烤、生產、運輸、使用,以及廢棄煙頭的處理都會對環境造成威脅。據統計,每年有6億棵樹被砍下做卷煙,另有2200萬噸水用于制造卷煙;每年因生產煙草而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量相當于8400萬噸二氧化碳;全球有70%的海鳥和30%的海龜體內都發現有煙頭碎屑;全球每年約有350萬公頃土地因種植煙草而遭到破壞,很多國家已經出現煙草種植導致的荒漠化。因此,為了健康和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讓我們放下手中的煙,共同創建無煙環境!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首份《世衛組織成人戒煙臨床治療指南》(下簡稱《指南》)。該指南基于此前世衛相關研究、各國現有的戒煙指南以及目標人群需求,提出以下7個方面的建議:
1.在臨床和社區環境中提供行為支持
建議采用行為干預措施,包括在醫療環境中常規地提供簡短戒煙咨詢(30秒到3分鐘),以及為有戒煙意愿的煙草使用者提供更強化的行為支持(個體、團體或電話咨詢)。
2.數字化戒煙干預
數字干預措施如短信、智能手機應用和互聯網程序可以作為輔助工具或自我管理工具使用。
3.在臨床和社區環境中實施藥物干預
有效的戒煙藥物包括伐尼克蘭、尼古丁替代療法、安非他酮和金雀花堿。其中前三者為一線治療方案。
當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向有戒煙意愿的煙草使用者提供安非他酮與尼古丁替代療法或伐尼克蘭聯合治療。
【編者注:吸煙者常說“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伐尼克蘭的作用,就是爭奪大腦中的尼古丁受體,讓吸煙的“快感”減少,從而幫助戒煙。此外,伐尼克蘭還可以模仿尼古丁對大腦產生的作用,減輕吸煙的沖動和部分戒斷癥狀,讓“老煙槍”不再因為戒煙而思緒飄搖、坐立不安。尼古丁替代療法(NRT)也是通過含有尼古丁的貼片、口香糖等,減輕戒斷癥狀和對吸煙的強烈渴望。NRT雖然含有尼古丁,但濃度低于香煙,且不含香煙中的其他數百種有害物質。有研究顯示,使用NRT的戒煙成功率比安慰劑組高出2倍。如果尼古丁貼片聯合尼古丁口香糖或尼古丁口腔噴霧使用,戒煙成功率比安慰劑組高出3.6倍。安非他酮的作用機制與NRT類似,可以減少吸煙者對尼古丁的渴望,并減輕戒斷癥狀。】
4.無煙氣煙草使用的戒煙干預措施
向有戒煙意愿的無煙氣煙草使用者(如口嚼煙),提供強化行為支持干預(面對面的個人、團體咨詢,或電話咨詢)。
伐尼克蘭或尼古丁替代療法,應作為有戒煙意愿的無煙氣煙草使用者的戒煙藥物選擇。
5.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將藥物治療與行為干預相結合,這樣可以顯著提高戒煙成功率。
6.傳統療法、補充療法和替代療法
目前的證據尚不足以判斷,是否應向有戒煙意愿的煙草使用者推薦傳統、補充和替代療法。如果要向有戒煙意愿的煙草使用者應用這些療法,請確保已為他們提供了全面的戒煙支持,包括行為支持和/或藥物治療。
7.系統層面的干預和政策
所有醫療機構在其醫療記錄(包括電子健康檔案)中納入煙草使用狀況和戒煙干預措施的使用情況。對所有醫療服務提供者進行培訓,以便在各級醫療機構的日常醫療實踐中提供有效的戒煙干預措施。為全部有戒煙意愿的煙草使用者提供免費或至少減免部分費用的循證戒煙干預。
在我國,《指南》中的部分推薦措施已經得到出臺及落實,其中包括:全國已經建成超過1,300家戒煙門診,能夠為有戒煙意愿的煙草使用者提供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并且部分診療費用能夠得到報銷;部分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能夠為就診患者提供簡短戒煙咨詢;已有一些在線戒煙app或小程序能夠輔助吸煙者戒煙。
在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控煙行動工作組的指導和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的支持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合了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權威戒煙資源,打造了“中國戒煙平臺”微信小程序。通過數字化手段,使得多種戒煙服務和資源,如戒煙診所、戒煙熱線、戒煙小程序等觸手可及,便于吸煙者選擇適合自己的、且被證實有效的戒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