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臟驟停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施救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開始進行心肺復蘇(CPR)。CPR的關鍵步驟包括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施救者應在100~120次/min的速率下進行胸外按壓,每次按壓深度約為5cm~6cm。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充分回彈,每進行30次胸外按壓后,進行2次人工呼吸。在進行人工呼吸時,施救者應捏住患者的鼻子,用嘴完全覆蓋患者的嘴巴進行吹氣,每次吹氣持續約1秒,并觀察患者胸廓起伏情況,之后放開患者鼻子。
如果遇到窒息情況,首先要保持冷靜,迅速判斷窒息的原因。如果是異物阻塞氣道導致的窒息情況下,施救者應迅速評估現場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意識清醒的成人,可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施救。
施救者迅速站在患者的背后,用雙臂環繞患者的腰部,確保雙手能夠方便地觸及患者的腹部。施救者將一只手握拳,將握拳的拇指側緊貼在患者的腹部,具體位置為臍上兩橫指(即肚臍上方兩指寬度的位置),且位于胸骨下方的腹中線上,另一只手緊緊握住已經握拳的手,確保雙手穩固,迅速且有力地向上向內(即向患者的胸腔方向)快速沖擊腹部。在進行沖擊的同時,確保患者處于前傾位,即身體稍微向前彎曲,頭部略低,嘴巴張開,這樣的姿勢有助于異物更容易被沖出氣道。一旦異物被排出,應立即檢查患者的呼吸和意識狀態,并根據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醫療處理。對于小于1歲嬰兒,不可做腹部沖擊法,以免傷及腹腔內臟器,應改為拍背壓胸法,實際操作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嬰兒的反應進行調整。在緊急情況下,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
出血是急救中的緊急情況,施救者需迅速行動以控制出血。首先,使用干凈的布料或繃帶直接壓迫出血部位,確保持續壓迫直至出血控制或專業醫療人員到達。若出血嚴重,可考慮使用止血帶,將其置于受傷肢體的近心端如上臂或大腿的適當位置,并適度擰緊以阻止出血,但要避免過緊造成損傷。固定止血帶后,持續觀察患者狀況,并盡快送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冷靜和專注,并及時通知醫療人員,以爭取挽救生命的寶貴時間。
創傷處理包括清潔傷口、止血、包扎和固定骨折等步驟。在處理創傷時,首先要確保周圍環境安全,避免二次傷害。然后使用清水及溫和的肥皂清潔傷口,避免使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液體。包扎時要確保敷料覆蓋傷口,但不要包得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對于骨折或脫臼的患者,可以使用木板、樹枝等物品進行固定,以減少患者的疼痛并防止進一步損傷。
在急救中,呼吸道管理至關重要,因為它涉及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和氧氣供應。一旦患者呼吸道受阻,可能導致窒息甚至死亡。因此,施救者需迅速行動,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清除異物以恢復氣道暢通,對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實施人工呼吸,如口對口、口對鼻或使用面罩等方式,確保氧氣供應。
當不幸遭遇燒傷或燙傷時,首先必須迅速遠離熱源,以防止傷勢進一步惡化。緊接著,我們要盡快找到流動的冷水源,用冷水沖洗燒傷部位。需要強調的是,冷水沖洗的時間至少要持續10分鐘,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燒傷部位的溫度,還能有效減輕疼痛和腫脹。如果燒傷部位有衣物覆蓋,切勿強行撕扯,以免加重傷勢,正確的做法是用剪刀輕輕剪開衣物,再進行冷水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