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觀察血液中各細胞的數量和形態分布。細菌感染引起的小腸炎性疾病,血樣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的含量會超出正常范圍;病毒感染引起的小腸炎性疾病,血樣中的淋巴細胞百分比會增高。該檢查可鑒別腸炎發病原因,幫助醫生給出適合的治療方案。
大便常規檢查:主要觀察和記錄糞便的顏色、質地和外觀形狀。成年人正常大便是黃棕色,上消化道出血,呈黑色、焦油狀大便;下消化道出血,呈鮮紅色大便,推測可能是直腸癌、結腸癌、痔瘡等導致;大便呈水樣或糊狀,提示可能急性腸炎或者食物中毒。其次,鏡檢糞便中攜帶的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出血等情況,可為醫生診斷疾病提供依據。
X線鋇餐小腸造影檢查:通過攝入鋇餐,觀察腸腔內的黏膜皺襞和形態。其可以根據腸道的形態和部位改變來確定腫瘤的位置和形態變化,進而確定腸道腫瘤的侵犯程度和范圍,為外科切除手術提供臨床依據。常應用于潰瘍、癌腫等消化道疾病的診斷。
小腸血管造影檢查(DSA):是對影像數字化處理,以實現血管成像。DSA在腸系膜上下動脈和腹主動脈出血還未知的情況下,如發現造影劑滲出靜脈,即可判斷局部出血部位,可以清晰顯示小腸壁內外血管血流及血管內隱藏的細小病灶。此外,DSA對小腸腫瘤、結核等也有定位診斷價值,但區分良惡性比較困難。
膠囊式內窺鏡檢查:是患者吞咽一顆裝有攝像頭的智能膠囊,讓膠囊跟隨消化道移動,采集體內影像信息進行輔助診斷。操作簡單、傷害小且無需麻醉鎮靜,患者易于接受,適合多年齡段,對血管、炎性病變、早期腫瘤、肺結核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可作為小腸疾病常用的檢查手段。
雙氣囊小腸鏡檢查:該檢查能夠有效地解決膠囊內鏡無法進行病理活檢的缺陷,使確診更加精準。一是經口進鏡:主要檢查空腸、回腸上段;二是經肛進鏡:主要檢查回腸中下段,上行和下行進鏡相結合可以完成整個小腸活檢和直接觀察,對小腸出血性病變、小腸梗阻及不明原因的腹部病變均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可作為膠囊內鏡陽性患者的二次診療手段。
多層螺旋C T小腸成像(MSCTE)檢查:該檢查速度快,可用于急腹癥患者,是最快掌握小腸病灶的檢查手段。該檢查結合后期圖像處理能夠清晰顯示腸道內的病灶,注射甘露醇后,通過擴張小腸腸腔,能清晰顯示腸壁及其周邊病變組織,特別是能夠明確血管、腫瘤、結核的數量、大小和走向,有助于區分腸腔內外病變的部位和性質。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小腸這一消化道的“最后一公里”盲區正在被逐漸揭開。上述7種檢測技術各有特點和優勢,為小腸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當然,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醫院的設備條件以及醫生的經驗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