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作為唐宋時期以夏布聞名的“天工開物城,分外宜人地”,如果在此尋找最好、最時尚的苧麻產品,大多數當地人都會推薦一個地方——麻印象·漫生活。
“麻印象·漫生活”是一家位于分宜縣北環大道上恩達悅府小區的臨街店鋪,也是一家以麻制品為主的展銷門店。提到它,則又不得不提到在這家門店背后的“恩達麻業”——一家江西麻制品生產龍頭企業。
作為國內最早涉足麻類紡織面料和江西最大的麻制品企業,恩達麻業從上世紀末的一個小作坊到現在覆蓋麻制品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出口貿易以及苧麻種植等一個完整生態鏈的建立,它發展了整整27年。這背后自然少不了恩達麻業的創始人邱新海多年的努力和早年的獨到眼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雙林夏布發展正處頂峰時期,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大多數人都投入到麻種植或麻紡行業。從小生長在此地的邱新海,在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對夏布產生了一定興趣,成為其中的一員。1997年,邱新海放下分宜縣麻棉紡織品公司副經理的“鐵飯碗”,回到家鄉雙林鎮創辦了分宜縣雙林新達織布廠——2005年更名為江西恩達家紡有限公司。那一年,邱新海33歲。
作為從一線織工成長起來的企業家,邱新海非常注重技藝的研發與創新。在他的帶領下,恩達聯合研發的苧麻微生物脫膠工藝技術不僅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這一高新技術還徹底解決了長期制約我國苧麻脫膠環境污染和不能紡高支紗、高檔苧麻面料的問題。而另一項技術——植物染料印染夏布工藝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一技術淘汰了傳統手工漂染方式和用化工染料漂染夏布的落后工藝,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夏布坯布銷售歷史,對整個麻紡行業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推動作用。
作為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企業,恩達不僅發展自己的企業,也不忘反哺家鄉;不僅做麻紡業下游,也做上游產業鏈。恩達從苧麻原料上發力,在雙林鎮建立了約40萬平方米的苧麻種植基地,不僅帶領農戶種麻,還組織收購,解決了銷路的問題。這不僅讓村民增收致富,也有力帶動了村民積極性,成為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
如今,27年過去了,“恩達”早已從一個只有不足20人、年銷售額十多萬元的鄉鎮企業發展為一個年產值超14億元、員工超1 000人,業務范圍涵蓋苧麻種植、工藝創新、麻制品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出口貿易等的行業領航者以及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在中國麻紡行業競爭力十強企業排行榜上位列第二。隨之而來的是邱新海的個人榮譽,他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紡織企業家”“江西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優秀專利發明人”等。在他的帶領下,“恩達”不僅帶著雙林夏布走出江西、走向全國,還終結了“中國只能賣坯布”的歷史走向了海外。
對話恩達
Q:我國雖然是苧麻發源地,也是出口大國,卻算不上夏布織造強國,原因就在于“后處理技術”比較落后。“后處理技術”具體包括哪些?目前哪些國家或地區做得更好?
A:由于苧麻中含有大量膠質、木質素和灰分等雜質,且膠質結晶度高,因此造成夏布手感粗硬、貼身穿著有刺癢感等缺點。同時,由于夏布在染色過程中染色困難、固色率也偏低,且夏布印花的穩定性較差,這些因素使其使用場景大大受限,從而嚴重制約了夏布發展。而“后處理技術”恰恰是為解決這些問題應運而生,包括脫膠、纖維改性、印染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脫膠與改性。目前,韓國和日本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他們通過對面料的改性處理,采用活性印染技術,使面料印染后色澤鮮艷、不易褪色且沒有刺癢感。
Q:恩達在“后處理技術”方面有哪些優勢?
A:從2007年至今,恩達就不斷研發新技術,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目前擁有“微生物脫膠技術”這一核心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其次是短流程干紡紗技術,目前我國同類企業只可紡18公支(一種定重制的纖度單位,指1克紗所具有的的長度米數。如1克紗長度為100米,則紗的支數為100公支)以下的純麻紗,而我們可達到28公支,市場前景比較好。
Q:恩達一直注重對科技研發的投入,現在擁有哪些核心科技或專利?
A:恩達成立近30年來一直非常注重科技研發,每年的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3%以上。目前已申請專利130項,除微生物脫膠技術外,還有脫膠廢水處理技術、高支純麻牽切紡紗技術、麻混紡高支技術、干紡氣流紡紗技術等。
Q:苧麻脫膠是一項重要的工藝,分為“化學脫膠”和“生物脫膠”,各有什么優缺點?這一創新技術給恩達帶來了哪些變化?
A:化學脫膠是采用“二煮一漂化學脫膠方法”,即用氫氧化鈉高溫(123℃)高壓(147kpa)進行長時間(3小時)煮煉,再經硫酸浸泡、酸洗。其缺點是由于大量使用化學助劑,導致纖維質量差,而且脫膠廢水難處理,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生物脫膠是用天然或人工培養的細菌發酵產生酶,酶使膠質分解,獲得分離纖維束的一種脫膠方法,其實質就是“膠養菌、菌產酶,酶脫膠”的循環結果。其優點是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顯著減輕環境污染。這一技術已經大量運用于麻紡業中,不僅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也拓寬了應用范圍(如汽車裝飾、航天材料等),成為“恩達”手中的一張“王牌”,有力推動了“恩達”成為行業龍頭企業。
Q:在上世紀90年代末,恩達的“夏布染色生產線”開創了中國夏布深加工的先河。為何夏布染色難?
A:一直以來,夏布染色比較單一,一方面是由于染色難,另一方面是由于夏布適用于夏季,而夏季適宜穿戴淺色服飾,故而以淺色的原麻色為主色。夏布以苧麻為原料,苧麻纖維的特點是纖維為中空狀,在潮濕時纖維中的空腔會吸收空氣中的濕氣從而保持纖維表面的干燥,若遇水洗時空腔中的顏色就會釋放出來,因而夏布染色極不穩定,需提前做纖維改性,將纖維空腔由中空狀改為扁平狀,方才不褪色。
Q:現在恩達主營產品有哪些?什么產品最受市場歡迎?
A:目前“恩達”的主營產品包括生物脫膠精干麻、純麻紗、麻混紡紗、麻纖維床上用品、麻服裝等。其中,精干麻、純麻紗、麻混紡紗均在國內銷售,因品質高、質地優很受市場歡迎。尤其目前剛開發的高支干紡氣流紡紗成為“搶手貨”,市場供不應求。而夏布床上用品則是開國內之先河,因其優異的產品特性,同樣受到消費者追捧。
Q:現在恩達的主要市場在哪里?近幾年發生了什么變化?
A:2021年前,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65%以上來自出口。但這幾年受政策影響,出口業務已基本停滯,企業調整戰略,由出口轉為內銷,把主要市場轉向國內。此外,國內苧麻種植減少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作為夏布的原材料,苧麻的減少使其在麻紡織中占比越來越少,不少企業不得不轉向使用亞麻、漢麻等,“替代品”的出現,又進一步加大了苧麻種植的減少。這對夏布產業或將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Q:從全國和全球范圍內看,苧麻種植是如何分布的?
A:夏布的原材料苧麻有90%以上產自中國,所以又叫“中國草”。從全球范圍內看,美國、菲律賓、韓國、日本、印度、孟加拉、馬來西亞都有少量種植,到20世紀末也才1.2萬噸。但至2021年后,由于國內苧麻市場急速萎縮,麻紡企業不得不將目光放到海外,這讓國外市場得到擴張的機會,印度、加拿大、越南等國苧麻種植面積正在逐年擴大。或許再過幾年,隨著苧麻種植的變化,麻紡產業或夏布織造也會發生明顯變化。
Q:對于“恩達”以及夏布機織布未來發展有什么計劃或思考?
A:夏布機織布并不是市場的終端產品,經過“后處理”的面料和產品才是。對于日漸減少的苧麻原料,“恩達”計劃走精品高端路線,將夏布產品打造為中國的奢侈品,讓懂得和熱愛夏布的人認可它、使用它,讓“夏布”這一中國傳統手工藝制品在新時代凸顯其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與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