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藏書澄泥石刻大規模生產始于宋代,南宋初期形成具有特色的蘇作澄泥石硯雕風格,明清時,澄泥石硯雕技藝水平可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20世紀80年代,石刻匠人在澄泥石硯雕的基礎上相繼開發制作了澄泥石壺、香爐等延伸產品,使得藏書澄泥石刻成為集觀賞、品鑒、收藏的佳品。2007年3月,藏書澄泥石刻入選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沉淀下來的才是精華
澄泥石是太湖地區特有的天然澄泥頁巖,是一種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積巖。經過千年的自然固化,沉積石質變得堅硬細密。同時,澄泥石的天然紋理變化豐富,有鱔魚黃、蟹殼青、蝦頭紅等各具特色的紋理。
蘇州藏書澄泥石刻歷史悠久,其中核心技藝便是蘇作硯雕。用澄泥石制作的硯臺,可塑性強,質地溫潤且色澤柔和,貯水不易干涸,哈氣成汁,發墨快而不損筆,兼具極高的實用性與觀賞性。
根據史料記載,蘇州制作澄泥石硯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有典籍記載:“吳人于硯石(山)置館娃宮。”硯石山指姑蘇之西的靈巖山,吳人自漢代起便開采藏書靈巖山所產巖石制硯。此后數代,關于蘇州澄泥石硯的記載頗多。
到了近現代,硬筆以及其他的書寫工具被推廣,澄泥石硯逐漸成為藝術觀賞品。1999年,雕刻澄泥石的藏書鎮被評為蘇州市“石雕之鄉”,三年后又被評為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2011年,英國皇室訂制了澄泥石壺《早生貴子》作為威廉王子的婚禮禮物。在此之前,澄泥石刻《清明上河圖》曾作為國禮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線條形體兼備的韻律美
傳統澄泥石硯分為“出糙坯”和“做熟貨”兩大工序。出糙坯時,匠人將開采出的澄泥石篩選分類,再將石材通過切坯工藝切成合適的形狀與大小,一般石壺是切成菱形,硯臺是方形或橢圓形,香爐則以方形或圓形為主。為了檢驗石材是否完好,匠人還需將石材內腔注滿水,放置一兩天,以檢查出石材是不是有細微裂痕或滲漏。
做熟貨,有劃輪廓、制硯池、制硯堂、雕花式、磨滑等步驟。匠人在構思后用鉛筆打稿,毛筆細化,接著鑿出粗坯。這種“減法”工藝給原本冷冰冰的澄泥石帶來了生命,賦予了澄泥石刻新的意義。工匠雕刻澄泥石時,將深淺浮雕、透雕、薄意雕、圓雕、鏤雕和淺雕等藝術手法應用其中,刻畫出萌生的翠竹、挺立的松柏、絢爛的花朵等眾多造型。此外,做舊的藝術手法也被應用其中。生銹的古銅幣、竹林中的殘枝敗葉、蟲咬蟻噬等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細分之下,制作一件澄泥石刻作品需要經過多達十幾道工序,即便匠人埋頭不問世事地雕刻,也要一個半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如今的藏書澄泥石刻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在澄泥石硯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延伸,如石壺、筆筒、香爐、茶杯墊、屏風等觀賞類擺件。
薪火相傳煥發新光彩
在蘇州藏書,世代做硯雕的匠人很多。早前,藏書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澄泥石刻。如今,更多地轉向私人一對一訂制,客戶提出需求,選取石料,配合原始紋理,進行巧雕。
1993年出生的張濤是藏書澄泥石刻代表性傳承人,家里四代人都從事澄泥石刻行業。6歲左右,他就開始拿澄泥石雕著玩,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已經可以著手做一些簡單的硯雕。
即便如此,張濤與蘇作硯雕的緣分也并非一帆風順。因為從事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考慮到現實因素,不少人轉行去做核雕。張濤從學校畢業后,父親認為,蘇作硯雕太苦太累,回報周期長,反正都是雕刻,不如就從核雕學起。在核雕師父的手下,張濤從基礎的手工雕刻學起,做了兩年學徒后,終于可以獨立雕刻橄欖核。
由于母親身體不適,張濤暫別師父,回到家中店鋪幫忙。在店里,他一邊接待顧客,一邊在工作臺上雕刻橄欖核。慢慢地,家里的硯臺、澄泥石壺,張濤也能雕刻一二。或許是懷著傳承信念,張濤最終還是回到了澄泥石刻的道路上。
精挑細選的石材,在張濤的巧手設計創作下,搖身一變,成了一件件既實用又美觀的手工藝作品。憑著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他將秀美江南和寓意豐富的物象融入雕刻作品中,設計構思了許多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2021年,在蘇州市振華中學校的邀請下,張濤擔任蘇作硯雕的非遺老師,每學期十節課,持續至今。張濤認為,要讓澄泥石刻“活”起來,就要多做推廣,讓更多的人接觸藏書澄泥石刻,了解藏書澄泥石刻及其背后的故事,從而為石刻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