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綠電消費;雙碳;綠色電力
所謂“綠電”,即綠色電力,是指利用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生產的電力。與化石能源相比,使用1MWh綠色電力可以減排822kg二氧化碳、0.39kg二氧化硫、0.36kg二氧化氮,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有助于構建綠色低碳、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同時,擴大綠電消費規模也有助于促進風、光、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展。
目前,國內的主要綠電消費途徑包括企業自行或通過第三方投資建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與售電企業進行可再生能源電力交易,以及采購綠色電力證書等,但截至目前,綠電消費能力提升尚面臨諸多難題[1]。
目前針對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以及相關政策落實情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綠電波動性及價格劣勢
風電、光伏“靠天吃飯”,其出力的隨機性、間歇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特點難以改變,電能質量和供電穩定性問題都使得分布式光伏發電長期以來不受電網的歡迎。
與此同時,新電改要求可再生能源全額消納,隨著風電、光伏在電網中的占比越來越大,電網為保證整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對風電場、光伏電站的考核力度也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嚴格。
功率預測是風電場、光伏電站穩定并網的重要保證,也是風電場、光伏電站減少考核、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風電光伏參與市場化交易的重要支撐。目前,我國新能源企業在短期和超短期功率預測存在誤差,精度有待提升,對自身中長期、長期發電能力預測準確性有待提高。
受限于度電成本和技術,風電、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長期以來存在價格劣勢,高度依賴國家的補貼,在電力市場上難以與煤電抗衡,需要加快推進補貼退坡、平價上網。
(二)電力系統調峰能力不足制約
我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季節性矛盾突出,在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區,電源結構以火電為主,無法快速跟蹤負荷,缺少可以靈活調頻調峰的電源,嚴重影響新能源消納。需要加強電力系統調峰能力建設,重視電源結構的優化調整,提升火電、熱電等常規電源機組的調峰潛力,最大限度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
(三)綠電消納相關政策落實進展較慢
目前很多省份對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落實情況仍處于初期摸索階段,除個別省份外,大多數省份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主要通過電網企業保障消納完成,尚未將考核指標具體分解并落實到應該考核的售電公司或電力用戶身上,缺少強制性約束,降低了綠電交易市場需求端的活力。
(四)綠電市場交易機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電力交易和市場定價的干擾,導致電價市場機制無法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為了規避長距離輸電造成的損耗,各地區優先進行區域內的綠電消納,久而久之形成了區域壁壘和地方保護的情況,只有當區域內的綠電供應無法滿足消納需求時才會考慮采購外部更便宜的綠電。這些導致了綠電市場化定價機制失靈。
(五)跨省跨區綠電市場化交易困難
目前我國跨省跨區電力交易行為并不十分規范,交易價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場主體意愿。我國雖然建立了跨省跨區的電力交易平臺,但由于地方政府出于本地保護的因素,對省外購電的價格、采購電量的多少以及購電選擇進行不同程度的限制,降低了買、賣雙方的積極性。
(六)綠證市場交易存在的問題
1.國內綠證價格普遍較高
相較于國際綠證I-REC普遍3-4元/張的價格,目前我國的無補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產生的綠證,價格區間維持在20-50元/張,突顯了其價格的劣勢。
2.缺乏強制性和獎懲機制
我國的綠證交易主要以自愿性為主,且缺乏獎懲機制,導致企業自身綠證交易的積極性不高。另外,雖然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機制下規定了綠證交易可以作為履約的補充方式之一,但僅有發改委的通知作為依據,且未規定處罰措施,這也導致了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機制雖然是強制的,但是綠證交易依舊處于自愿性交易階段,綠證交易的強制性大打折扣。
3.國際上認可程度有待提高
近些年,國內綠證體系的國際化推廣卓有成效,也在不斷與國際綠證體系進行接軌,但國際市場認可程度依舊有待提高。相比采購國際綠證,企業如果購買了國內綠證,后續可能要對此綠證的環境權益唯一性提供更多的材料解釋說明,因此面臨一定的“解釋成本”。
(七)不同市場銜接機制存在的問題
1.綠電環境權益重復計算
對電力用戶而言,存在不同用電企業在不同市場中,分別購買并聲明了屬于同一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環境權益,導致環境權益歸屬出現混亂。環境權益重復計算主要場景包括:
(1)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可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為“自愿減排量”(如CCER等),通過出售“自愿減排量”獲得經濟收益。同時,該部分綠色電力也可通過電力交易中心,按照綠色電力定價與售電企業或者電力用戶進行交易,從而獲得環境溢價收益,帶來環境屬性重復計算問題;
(2)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只要符合綠證和自愿減排量的申報要求,存在同時申請綠證和自愿減排量的情況,導致環境權益重復計算;
(3)國內已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若再度從市場中獲得額外經濟利益,將導致環境權益重復計算。
2.綠電市場與碳市場缺乏銜接機制
企業在采用統一的電網排放因子進行電力碳排放核算時,并未充分體現出所采購綠色電力的零碳屬性,即大量采購綠色電力的企業并未在碳核算過程中獲得等價收益,導致企業在綠色電力交易市場和碳市場中重復投入經濟成本。目前部分省份(如浙江省)正在嘗試建立綠色電力市場和碳交易市場的銜接機制。
3.電碳價格傳導機制不暢
傳統發電企業在碳市場中支付碳配額履約成本,造成發電成本上升,然而由于電力定價機制主要受政府調控影響,發電側抬升的成本難以傳導到下游用戶,造成發電企業負擔加重、綠色電力價格優勢不明顯等現象。由此帶來傳統發電企業大量機組關停、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積極性受到影響等問題,進而影響區域供電穩定性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2]。
4.社會層面綠電消費意識普遍不高
雖然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機制已經初步建立,但目前市場主要還是以自愿性綠電交易為主,尚未形成強制配額制交易和自愿性市場的結合機制。同時,由于國內缺少相關政策激勵和市場宣傳,因此對綠色電力認知程度不夠,也就沒有動力愿意主動消費綠電。
(一)探索完善并推動綠電相關政策制度落地
1.加快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落地
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并未真正落實到責任主體上,而綠電交易又是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指標的最主要途徑。因此,加快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機制在全國各省的落實,將考核指標盡快分配并落實到責任主體,將自愿性綠電消費行為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考核的強制性機制進行有效銜接。
2.探索建立并完善跨省跨區綠色電力交易機制
我國不同地區存在可再生能源資源儲備與當地發展狀況和用電需求嚴重不匹配的情況,且由于區域間協同機制不完善以及地方保護機制存在,導致綠色電力市場交易并沒有實現統一定價和統一協調分配。因此需要探索建立并完善跨省跨區綠色電力中長期交易機制,促進綠色電力在更大范圍內完成消納。
3.進一步完善綠證交易制度
首先,各地應考慮盡快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指標對責任主體的分配,將綠證制度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制度更加緊密地結合。其次,隨著產業發展及技術進步,分布式光伏發電、海上風電、光熱發電、生物質發電等項目都應被納入綠證的核發范圍,進一步加強以綠證作為綠色電力環境權益唯一憑證的機制。
然后,允許綠證核發后進行二次交易,通過市場機制為綠證定價。同時制定具體的綠證交易規則及配套基礎設施,開放二級市場釋放綠證的交易潛力,進一步提升交易活躍度。
最后,加快綠色電力消費、綠色產品認證等標準,進而推動我國綠證制度與國際綠證體系接軌,加強綠證環境權益唯一性的追蹤與國外互認機制的合作,提升我國綠證的國際認可度和公信力。
(二)建立電-碳-證市場銜接機制
1.推動綠色電力交易/綠證采購納入碳核查認可體系
全面加強綠色電力市場、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市場與碳市場的銜接,研究在核算碳排放量中將綠色電力相關碳排放予以扣減的可能性,有助于電力用戶在不同的市場節省一半的履約成本,避免為環境權益雙重付費的情況。[3]
2.建立不同市場間的信息互通機制
國家相關部門加強統一協調,推動不同市場交易數據庫之間的資源共享,建立針對環境價值轉移全流程的統一監管平臺,厘清環境價值歸屬權,避免環境權益重復計算。
(三)促進綠色電力交易市場多樣化發展
首先,逐步擴充綠色電力交易市場的交易標的,使更多、更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可以被納入綠色電力交易范疇,擴大綠色電力交易的適用面。
其次,加快我國“配額制”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考核機制在全國各省的落實,填補綠色電力消費尚無強制性要求的空白,提升全社會層面對綠色電力消費的認知和意愿。
(四)建立綠色電力消費評價機制
首先,建立綠色電力消費評價機制,助力企業結合自身需求選取更加經濟合理的方式進行綠色電力采購,有助于企業確定長期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降低轉型成本。
其次,建立證書方法與標識管理制度,通過對企業或個人用戶授予綠色電力消費證書和標識的方式,助力企業宣傳推廣,更加直觀展示企業在綠色電力使用方面做出的努力,增強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為企業在行業內樹立綠色發展的標桿形象提供有力支撐。
再次,加強宣傳引導,通過綠色電力消費評價,增強社會公眾對綠色電力消費的認知,激發其參與綠色電力消費的內在動力,提高全社會層面綠色電力消費水平。
(五)加速推進電能替代
國家發改委《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電能替代用戶參與電力市場競爭,與風電等各類發電企業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增加用戶選擇權,降低用電成本;創新商業模式,鼓勵以合同能源管理、設備租賃、以租代建等方式開展電能替代[4]。
電能替代以分布式應用為主。隨著我國電能替代工作向縱深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以及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在工業、交通運輸、電力供應與消費等眾多領域可發揮的余地較多,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可以替代燃煤自備電廠發電,有助于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
總之,當前綠電消費還存在諸多難題。通過上文分析,當前制約綠電消費的主要困難有綠電波動性及價格劣勢、電力系統調峰能力不足、綠電消納相關政策落實進展較慢、綠電市場交易機制有待完善、跨省跨區綠電市場化交易困難、社會層面綠電消費意識不強等等。面對這些問題,從探索完善并推動綠電相關政策制度落地、構建電-碳-證市場銜接機制、綠色電力交易市場多樣化發展、建立綠色電力消費評價機制以及加速推進電能替代這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希望通過這些舉措可以更好地提升綠電消費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夢飛. 綠色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J]. 有色冶金節能,2022,38(6):1-4.
[2] 張燕, 喬松博, 徐奇鋒, 等. 基于納什議價理論的分布式綠色電力交易優化分析[J]. 中國電力,2022,55(12):168-178.
[3] 曹伊涵, 馬叢淦. 關于綠色電力交易的分析與思考[J].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2,(07):72-73.
[4] 劉麗靚. 七部門發文促進綠色消費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N]. 中國證券報,2022-01-22(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