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開展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旨在促使古典舞教學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實現更好地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益的支持。首先,本文將分析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的意義。其次,提出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的原則。最后,給出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策略,具體包括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評價體系創新與實踐等策略,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古典舞身韻學習體驗。
【關鍵詞】課程思政 古典舞身韻 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2-0111-06
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通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實現健康成長。古典舞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在教學改革探索過程中應緊密結合課程思政理念,促使學生深入探索古典舞身韻,以利于學生收獲優秀審美情感的熏陶。為此,教師應該探索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具體策略,以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為切入點,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東方美學魅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塑造健康審美觀念
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的意義在于塑造健康的審美觀念,引導學生走向深層次的審美境界,助力學生成為具有高尚情操的新時代公民。首先,古典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強調內在審美與精神升華,而通過教學改革能讓學生領略到傳統舞蹈藝術的精髓所在。這樣能培養學生對深層藝術的鑒賞能力,塑造學生超越表面虛華的審美觀念,實現審美情操的有效培養,進而提升個人藝術修養。其次,古典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師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可以讓學生深刻領悟其中蘊含的道德情操、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實現對人類精神的崇高尊重。尤其是通過“提”“沉”“含”“旁”等基本元素的運用,感受“圓”的運動軌跡,并從身體層面的“圓”外化到情感認知層面的“圓”,即追求圓融之美。最后,古典舞身韻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過程,舞蹈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舞蹈練習,不但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表達能力,還能在肢體舒展中更好地感受美的力量,從而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康積極的審美取向。
(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
古典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舞蹈教師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具有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義。一方面,古典舞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舞蹈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古典舞的魅力,感受“形、神、勁、律”的審美表達,在“閃、轉、騰、挪”動作中感受“神形兼備”這一美學原則,進而深刻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古典舞身韻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舞蹈教師通過古典舞學習能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推動東方美學更好地走向世界。例如,在講解古典舞身韻動作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示動作背后凝聚的文化元素,將藝術創造力與中華文化融合。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舞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古典舞身韻,進而對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尋根溯源,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三)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在學習舞蹈動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釋放情感,還能在培養自信心的基礎上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首先,學生在古典舞身韻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身體拉伸、柔韌性練習與舞步動作規范練習,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培養了他們的耐力,從而為身體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舞蹈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古典舞身韻學習,有利于他們釋放壓力、舒緩情緒。在舞蹈節奏與音樂旋律中,學生能夠忘卻煩惱,達到放松心理的效果。最后,通過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舞蹈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舞姿的平臺,尤其是舞臺演出后的贊揚與認可,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個人綜合素質,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的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原則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中,舞蹈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原則,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首先,舞蹈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以道德建設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古典舞身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舞蹈動作講解中滲透高尚的道德理念,尤其是以“圓”的肢體軌跡動作向學生講解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與道家思想的“在圓法圓”,讓學生感受“圓”在舞蹈動作中的融合,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其次,舞蹈教師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在講解基本手位等知識過程中關注審美情感、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等內容,促使學生在舞蹈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最后,舞蹈教師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中,以課程思政為指導選擇舞蹈作品,在整合各項資源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堅定使命感。
(二)貫徹全面發展原則
全面發展原則強調個體在德、智、體、美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與當前古典身韻教學目標相契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舞蹈教師在進行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這幾方面的發展情況,在培養學生舞蹈技能的基礎上重視他們道德品質的教育,促使他們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舞蹈教師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整合資源基礎上靈活安排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手段設計活動形式,給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教育支持。例如,在對學生開展“提與沉”動作訓練時,舞蹈教師應以動作講解為基礎,傳授道家的陰陽運動辯證法,讓學生通過舞蹈學習感受傳統哲學的智慧。
(三)弘揚優秀文化原則
舞蹈教師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進行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應該堅持弘揚優秀文化原則,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時代好學生。首先,舞蹈教師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通過課堂教學、舞蹈表演和文化活動等方式,向學生詳細介紹古典舞的起源、發展歷程和藝術特點等內容,以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其次,舞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古典舞身韻的藝術魅力,在分析身韻特色的基礎上開展相關學習活動,以推動古典舞藝術的傳承。通過開展多種古典舞身韻教學活動,舞蹈教師能引導學生了解古典舞優雅的動作線條、細膩的情感表達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全面地欣賞古典舞的藝術之美,從而推動古典舞藝術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最后,舞蹈教師應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古典舞身韻的學習交流,尤其是通過參與“新唐人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等專業比賽,逐漸提升古典舞的國際影響力。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與實踐策略
(一)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
1.合理融入傳統文化內涵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進行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舞蹈教師需要合理融入傳統文化內涵。古典舞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促使學生在學習古典舞身韻知識的過程中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舞蹈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涵蓋古典舞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不同歷史時期特征等內容,通過視頻展示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古典舞的發展歷史與身韻特色,尤其是展示漢唐樂舞、宋元戲曲舞蹈、明清宮廷舞呈現出的特色,在分析演變過程基礎上合理融入和諧統一、民族凝聚等精神追求。舞蹈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這些精神追求,以古典舞身韻為切入點,讓學生感受古典舞的發展特色,尤其是深入挖掘古典舞所代表的民族精神,這樣能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其次,因為古典舞與中國傳統節慶和儀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舞蹈教師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結合春節等傳統節日設計舞蹈動作,使學生通過舞蹈實踐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在情感體驗基礎上增強綜合素質。例如,舞龍舞獅是中國傳統春節慶典的重要表演形式。舞龍的動作包括了起身、振動、舞動、轉身等肢體動作。通過示范和練習,可以讓學生掌握舞龍的基本技巧,并使他們在舞蹈練習中增強對傳統節日的文化認知。最后,舞蹈教師需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古典舞作品進行教學。以《牡丹亭》古典舞教學為例,教師應將古典舞與中國古典文學、書畫等藝術形式相結合,指導學生進行“擰、傾、圓、曲”身體動作練習,感受“平圓、立圓、八字圓”三圓的運動軌跡,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舞蹈動作和傳統文化中“外圓內方”審美標準之間的關系,以更好地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2.鼓勵學生探索并展現人文關懷
鼓勵學生探索并展現人文關懷是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典舞背后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和藝術精髓,進而在分析藝術表現特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通過展現人文關懷,舞蹈教師能引導學生在古典舞身韻的學習中關注人類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提升學生審美修養的基礎上,使學生具備更高層次的藝術鑒賞能力,以此推動教學改革的有序開展。因此,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中,舞蹈教師應鼓勵學生探索人文關懷,通過舞蹈身韻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理解他人、培養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在提升藝術修養的基礎上促進人格的發展。
例如,在開展《仿唐樂舞》教學時,舞蹈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該舞蹈是以唐代宮廷樂舞為基礎,通過模仿唐代樂舞的動作風格來展示唐代的藝術風貌。在講解揚袖、蹲步、俯首、含胸、轉身等舞蹈動作時,教師應通過直觀演示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舞蹈動作。在配樂的襯托下,學生將能更好地進行舞蹈展示,并融入情境之中。教師應特別指導學生在揚袖時實現自然流暢的舞蹈動作,以更好地展示唐代女子的優雅與從容;要在蹲步動作展示中保持穩定的身體姿態,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更好地感受舞蹈藝術的魅力。
在傳統文化中,堅守莊重與穩健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教師通過讓學生學習以上古典舞身韻,來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此基礎上,舞蹈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仿唐樂舞》中凝聚的文化特色。在逐步分析《燃燈舞》《拓枝舞》《踏歌》等舞蹈部分后,學生將能更加體會到華夏文明的燦爛繁榮。通過舒展流暢的動作,學生可以感受到盛唐時期國泰民安的景象;在領悟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趨勢中,學生將思考和諧友好的民族關系;而在深入理解唐代樂舞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學生將樹立起堅定的民族自信心。同時,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交流最為頻繁的時期,舞蹈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回顧唐代的多民族交流歷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民族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從而促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基礎上樹立民族團結的發展觀念。
(二)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
1.有效豐富專業教學方式
基于課程思政,舞蹈教師在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有效豐富專業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古典舞藝術的熱愛。首先,舞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經典的古典舞表演視頻,讓學生觀摩舞者的身韻動作,從而在分析表演風格的基礎上提高肢體動作的表現力。此外,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教師可采用導學案向學生展示“姿態斜腰”動作的分解步驟、關鍵點和易錯點,通過視頻示范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舞蹈動作。教師可按照準備姿勢→起始動作→身體傾斜→保持姿勢→恢復姿勢這一順序進行講解,并在導學案中加入慢鏡頭或者重復播放,指導學生從腰部開始向左側傾斜,注意右手保持伸直向上的姿態,左手再沿著左腿緩慢向下滑動,均勻呼吸,這樣能保持舞蹈動作展示過程中的柔軟度。其次,可以通過隨機抽簽方式劃分小組,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析《絲路花雨》的藝術特點、肢體動作與情感表達,并深入分析在古典舞身韻表演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肢體動作。尤其是在分析“子午相”站姿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古典舞身姿中“射燕”動作的特色。通過這樣的分析,旨在引導學生在身姿訓練過程中感受“精、氣、神”這一傳統文化的運用。同時,在課程思政引導下,促使學生在站姿中更好地了解陰陽五學說,促使學生深刻感受“陰陽平衡”。舞蹈教師應該在課程思政指導下,引導學生思考“精、氣、神”與古典舞的內在聯系,分析陰陽五行學說在古典舞身姿中的具體表現,促使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能在提升學生舞蹈藝術素養的同時,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最后,舞蹈教師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旨在給學生提供更高水準的課堂學習體驗。針對古典舞藝術特色,教師應該將古典舞身韻教學與歷史文化課程相結合,尤其是在講解唐代樂舞相關作品時需要合理講解歷史背景,以唐代繁榮開放、舞蹈藝術興盛、各族文化交流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讓學生深入了解舞蹈所反映的時代發展背景。同時,舞蹈教師在課程思政指導下需要將古典舞身韻教學與文學藝術課程相結合,帶領學生欣賞唐代詩歌(如《長恨歌》)、繪畫作品(如《步輦圖》)與文學作品(如《崔鶯鶯傳》),以更好地感受唐代的文化藝術,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古典舞身韻特色。
2.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
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中,舞蹈教師運用數字技術可以極大豐富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深入了解古典舞藝術的獨特魅力。首先,制作包含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內容的PPT課件,在數字技術支持下,幫助學生了解古典舞身韻的特色。課件應涵蓋歷史背景介紹、舞蹈動作分解、藝術特色講解等方面內容,從而輔助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同時,舞蹈教師需給學生提供電子版舞蹈教材,促使學生借助數字技術隨時查閱相關知識,在展示舞蹈動作的基礎上增強教學改革效果。其次,舞蹈教師能運用慕課等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開設古典舞身韻在線課程,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持,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古典舞身韻中“圓”的表達,讓學生在觀看中感受古典美學中圓滿的藝術觀,并以此為基礎向學生講解儒家多提倡的“中庸之道”。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舞蹈教師能給學生提供隨時隨地進行古典舞身韻學習的支持,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聽取解說、反復練習等方式深入探索古典舞的藝術特色,在分析動作要點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再次,舞蹈教師可以運用VR設備創設生動的舞蹈學習場景,通過虛擬重現唐代宮廷舞蹈的場景,并組織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古典舞身韻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還能運用AR技術捕捉學生的古典舞動作,并通過分屏對比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自身舞蹈動作與示范動作之間的差異,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舞身韻的了解。如,當學生在展示古典舞身韻中的“云間轉腰”這一典型動作時,若存在動作不規范的情況,或在展示“平圓”運動路線時手臂未能充分打開,教師便可通過對比分析,及時糾正學生的身韻動作。此外,舞蹈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中段腰部發力,逐步擴大“圓”的動作軌跡,并示范標準的盤手、穿手與晃手等動作,再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古典舞身韻的了解。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標準的古典舞身韻肢體動作,還能深刻體驗到和諧統一的圓融之美,從而收獲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
3.注重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舞蹈教師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應該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尤其是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古典舞身韻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對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與傳統文化傳承的培養。首先,舞蹈教師要安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舞蹈公益演出活動中思考舞蹈藝術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對公益事業的參與意識。例如,在古典舞演出過程中,舞蹈教師能帶領學生感受身韻的“圓”,通過展現多樣化的身姿,使學生深刻感受傳統文化與古典舞身韻之間的巧妙融合。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在舞蹈藝術表演中思考和諧統一的優秀思想認知,還能讓學生在感受古典舞藝術魅力的基礎上培養社會責任感。其次,舞蹈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傳統音樂欣賞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與古典舞身韻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的主題討論,鼓勵學生以“燕子穿林”等古典舞身韻為例進行詳細表述,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更好地感受手指到手臂的細膩變化,從而在豐富“圓”的軌跡基礎上,思考圓滿的藝術觀念。最后,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舞蹈教師在開展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應鼓勵學生進行舞蹈作品創作,重視在舞蹈創作中展示精神文明內涵,促使學生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提高綜合素質。在學生創作過程中,舞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具體的創作意圖,立足身韻思考價值取向,這樣才能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評價體系創新與實踐
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評價體系創新與實踐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師應該通過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更好地反映課程建設效果。一是,舞蹈教師應在課程思政指導下建立多維度評價標準,具體從技術水平、表演能力、思想政治素養等維度出發設計評價標準,分析學生在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中的成長情況。其中,技術水平以舞蹈技巧掌握程度、動作規范性和舞姿美感評價為主,表演能力以舞臺表現力、情感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評價為主,思想政治素養以學生對國家、社會、文化的認識評價為主,并以此評估課堂教學效果。二是,舞蹈教師在進行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這樣能增強學生的主動性,也能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舞蹈教師在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需要建立學生檔案管理制度,重點記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表現出的全部情況,記錄個人信息、學習成績、評價記錄、獎懲情況等成長內容,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參與古典舞身韻學習的動態,從而給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有效依據。四是,舞蹈教師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考核政治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社會實踐活動等內容,全面評估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基礎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古典舞作為一門藝術課程,教師不僅需要傳授技巧,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的審美觀念,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舞蹈教師開展教學改革探索時,應該堅持立德樹人原則,貫徹全面發展原則以及弘揚優秀文化原則,給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提供指導性方針。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舞蹈教師可以通過踐行多種措施,進一步提高古典舞身韻教學的質量,在煥發新活力的基礎上,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素質舞蹈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楚楚.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教學創新[J].三角洲,2024(11):220-222.
[2]范晶晶.論“氣”“韻”在古典舞身韻教學中的重要性——《身韻巡禮》學習感悟[J].藝術教育,2024(01):118-121.
[3]李甜甜.古典舞身韻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J].時代報告(奔流),2023(10):92-94.
[4]賈迪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舞蹈課程的教學路徑探究——以《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為例[J].尚舞,2023(12):128-130.
[5]李思源.再回首——從中國古典舞《身韻巡禮》教材誕生中得到的啟示[J].戲劇之家,2023(17):118-120.
[6]孟詩瑤.課程思政背景下古典舞身韻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大眾文藝,2023(01):172-174.
[7]史展,李瀟.高校古典舞身韻教學創新研究——關于“詩樂舞”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調查[J].戲劇之家,2022(33):130-133.
[8]房雅璐.高校現代舞專業《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J].藝海,2020(1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