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哦哦發糖了發糖了!在一起!在一起!”教導主任路過八年級某班門口時,聽到了班里的同學們正在圍著兩位同學起哄。難道是有學生談戀愛了?一番調查之后,主任發現情況并非如此,班里根本沒有談戀愛的情況,只是同學亂嗑CP(Couple的縮語,伴侶或情侶)起哄。
但主任并沒有因此而放松:怎么能這樣亂起哄呢?放任它發展下去,可能是語言欺凌呀!
關于語言欺凌,更為大家所熟知的方式是,使用具有攻擊性或侮辱性的語言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例如叫綽號、說臟話、人身攻擊等。而很少有人意識到,嗑CP起哄也可能是語言欺凌。
嗑CP是指對真實或潛在的情侶的相處進行關注、討論、支持的行為。在媒體和影視作品的影響下,學生嗑班級同學CP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起哄連連。但是,學生嗑的CP絕大多數并不是真的,有的男女生只是關系比較好,就會被“嗑”、被起哄“又發糖了”;有的男女生只是偶爾接觸,也會被起哄“你是不是對ta有意思”;有的男女生甚至沒有任何交際,也會被“硬嗑”。
這些被起哄“發糖”的同學,絕大多數內心可不甜,而是感到“被刀”一般。被起哄時,他們在情緒上會感到窘迫、尷尬、憤怒、委屈等。因為起哄是長期持久的,這些情緒反復出現,就有可能會演變成抑郁、無助。同時,原本正常交往的異性朋友,可能為了避嫌而不再接觸和聯系,失去了重要的人際支持,他們的情緒更加難以疏解。從對被起哄者的影響來看,起哄無疑是對他們的欺凌。
此外,起哄者自身也會受到消極影響。起初可能只是同學們的疏遠,因為大家都不想被他們起哄;如果他們還不停止起哄行為,反而堅持“沒糖硬嗑”,還可能發展為傳播戀情謠言,甚至于造黃謠,這不僅是語言欺凌,更是觸犯法律的行為,導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近年來,已經有不止一所高校曾經處分過造黃謠的學生。
總之,起哄和語言欺凌之間的界限并不明顯,也許正是這種模糊的界限,導致很多學生在無意識之中做出過這種語言欺凌行為。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中最常見的形式,發生率明顯高于人際關系、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占校園欺凌情況中的約四分之一。

不像說臟話、人身攻擊時的學生,多少能意識到自己的惡意,起哄時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會認為自己對這些“CP”沒有惡意。他們為什么會起哄呢?其實多數是受到了從眾的影響。從眾也分為兩種。
一種是信息性從眾,是指個體因為認為他人擁有更多或更準確的信息,所以會改變自己的判斷或決定,以配合他人的觀點或行為—— 簡單點說就是,相信了別人說的,才像別人那樣去做。信息性從眾行為往往發生在信息不明確的情況下,此時參考別人的信息,就能降低內心的不確定性。放到起哄的場景中,也就是多數學生在不確定這對“CP”是否真的在一起時,一旦個別學生堅稱他們在一起了,這些學生就會因此而相信了CP的真實性,進而跟著一塊兒起哄了。
另一種從眾是規范性從眾,是指個體為了獲得他人認可,或避免被排斥,而改變自己的判斷或決定,以符合群體的行為規范或期望—— 簡單點說就是,不相信別人說的,但還是模仿了別人的做法。規范性從眾行為往往發生在群體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個體擔心違背群體規范會帶來負面后果,因此選擇順從群體。放到起哄的場景中,也就是其他人都在起哄,就算自己不相信,但如果自己不跟著起哄,就可能會被起哄的人陰陽“就你清醒”,甚至“惹禍上身”也被起哄“你不跟著起哄,該不是因為你也喜歡ta吧”,所以自己不得不違心跟著起哄。
有人相信了流言,因信息性從眾而起哄,更多人在他們的起哄聲中規范性從眾,使得起哄的聲音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對被起哄者的語言欺凌。
在事后教育時,起哄也比說臟話、人身攻擊更難禁止,因為當初起哄的學生們總會進行道德推脫,來讓自己的行為傷害性顯得最小,最大限度地避免承擔行為的不良后果,最小程度地為受害者的痛苦承擔責任。
在起哄這類校園語言欺凌發生后,起哄者的道德推脫可能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道德辯護:找一些合乎道德的原因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辯護。比如,把起哄的原因說成是“為了向老師檢舉可疑的早戀情況”。
委婉標簽:用更加委婉、中立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不道德行為,使其聽上去不那么有害(甚至描述成有益的)。比如,把起哄描述為“在班里大聲說話”。
有利比較:拉出一些更惡劣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對比,來顯示出自己的行為沒什么害處。比如,老師批評起哄行為時,辯解說“那還有人在班里罵人呢,怎么不管他們”。
責任轉移:推卸不道德行為中承擔的責任,完全歸因給其他人。比如,責怪帶頭起哄的那個人,“如果不是被他誤導,我們也不會這樣做”。
責任分散:同樣是推卸責任,但分散地推卸給一個集體,好讓自己承擔的責任顯得只有很小一部分。比如,“大家都在起哄,我也不知道這樣做不對”。
忽視或扭曲結果:忽視不道德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或扭曲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系,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比如,堅稱被起哄者又沒痛沒癢的沒受什么傷害,或者堅稱被起哄者的抑郁情緒和自己的行為沒有關系。
非人性化:在認知上對受害人進行價值貶低,讓他們顯得哪怕被攻擊、踐踏也沒關系。比如,說被起哄的同學成績又不好、性格也不好,被起哄一下也沒什么。
責備歸因:對受害者所犯的過錯進行羅列,甚至顯得他們罪有應得。比如,說被起哄的同學本來就不該走那么近、讓人誤會。
在這些道德推脫的認知傾向影響下,起哄者會更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就更難改正了。
就算起哄類的語言欺凌難改正,我們也要盡力改正,更要在發生前就去預防。關于校園欺凌的研究發現,造成欺凌現象的原因主要有無知、無助、恐懼、冷漠四種心態,而預防和干預語言欺凌,也可以從這四種心態入手。
當前學校、家庭、媒體都在做預防校園欺凌的教育,但許多學生對此的認知還停留在打罵才是欺凌,沒有意識到嚴重的起哄也是語言欺凌。在科普教育時,也要將起哄演變成語言欺凌的例子加入其中,讓大家意識到嚴重起哄對被起哄者和起哄者的不良后果,避免這方面的無知。
老師和家長也應該意識到起哄的嚴重性,以在學生求助時引起高度重視,及時提供幫助。學校可以開通便捷的“舉報”通道,鼓勵學生積極反映這類不夠明顯的欺凌情況。
既然許多人起哄是出于從眾心態,尤其是后來參與起哄的人多數是誤將起哄當作了不言而喻的人際規范,才規范性從眾跟著起哄,那我們就要營造“管好自己、不起哄,才是大家推崇的人際規范”的氛圍,以免大家出于恐懼自己也被起哄、被詆毀而不去制止起哄。
老師可以在每個班設置專門的心理委員,或者輪值的監督員,負責在起哄露出苗頭時就及時“掐滅”,對起哄者進行警告或懲罰,也給被起哄者提供支持和安慰,以免因為責任分散而無人制止起哄、導致愈演愈烈的情況發生。
雖然本文只關注了校園中的起哄類語言欺凌,但在我們成年后的生活中,這種情況其實也仍然存在。嗑CP本無可厚非,但這都是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內心“嗑到”甚至“硬嗑”都沒關系,可不要起哄甚至傳謠,影響了別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