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趕在最后期限之前交上了論文的同學L,這樣訴說他的困擾:
“我是一名重度拖延癥患者,老師布置了論文,我總想著明天再做吧,結果總是拖延到最后期限之前才完成。”
“每次完成前,我都感到壓力巨大。好不容易完成后,會感覺自己所有的力量都被一次性耗盡了,需要好長時間來恢復。”
“我總對自己說,下次一定不能再拖延到最后期限。可下一次,我仍然會重復‘明日復明日’這個過程。”
在最后期限的逼迫下,才匆忙采取行動,這種行為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甚至有很多人喜歡這么做,認為自己能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務的效率非常高,會不斷重復這種行為。
但大部分人都像L一樣,明知道拖到最后期限對自己來說壓力太大,會造成身體和心理的雙重透支,卻仍然阻擋不了他們把任務拖延到最后。
人們對于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常會產生拖延情緒,遲遲不肯開始著手,能拖就拖,拖到實在不能再拖的情況下,才去努力完成,而在最后期限即將到來之時,人們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最后通牒效應”。
簡單來說,最后通牒效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緊迫的最后期限時,往往會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的現象。
有研究者做過一些實驗,證明了最后通牒效應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那如此說來,是不是我們就應該刻意地把任務拖延到最后期限的前幾天再做,其他時間去做別的事情呢?
答案并不是。
最后通牒效應雖然看似能夠高效地完成任務,但由于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復思考和完善,任務質量容易下降。只注重結果,我們也就不能從過程中得到什么收獲。
而且,即使我們沒有開始著手完成工作,我們心里也會想著這件事,并產生一定的焦慮感,隨后我們開始安慰自己,“明天做也沒關系”“晚點開始會更有效率”。
再過一陣,我們會因為拖延的時間太久而更加焦慮、擔心、內疚,跟自己做思想斗爭,“是不是該開始了?”“我不開始又能怎樣?”“要不我做點什么來緩解焦慮吧?”于是我們開始干別的事,并告訴自己,“沒關系,明天再做,還有時間。”
當最后期限逼近時,我們會一邊想著,“來不及了,不可能有人能完成”,一邊又陷入自責和悔恨,“下次我一定早點開始!”
一個拖延者的心理循環“怪圈”通常便是如此。
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在重壓之下,自己會表現得更出色。
“緊迫感能夠激發出更高效的表現”,這種信念可能根植于過去某次的成功經驗,或對自身能力的過于自信。因此,他們總會選擇推遲開始工作的時間,直到感受到足夠的緊迫感。
可實際上,他們所感受到的并不是“緊迫感”,而是“焦慮”,這是兩回事兒。緊迫感是一種精神動力,督促人去抓緊時間做事情,真正有緊迫感的人,才不會刻意把事情往后拖,他們明白事情是現在就要做,而不是遲早要做。而焦慮是一種虛假的緊迫感,往往會麻痹人,使人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使人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卻又認識不到。
拖延的另一個常見原因是恐懼。
恐懼來源于什么呢?想象中的困難。
舉個例子,明天是上交論文的日子,但你遲遲沒有動手,眼看已是最后期限,你卻開始玩手機。你寫論文時拖延,為什么玩手機就不會拖延?因為玩手機太容易了,太輕松了,論文你覺得寫起來很難太麻煩,又怕自己寫不好。懼怕困難是人的本性,所以我們會出于恐懼而選擇輕松的事務,拖延復雜的事務。
雖然“依賴最后一刻的壓力來高效完成任務”有時候的確可以成功,但我們不能一直將壓力作為我們的驅動力,因為壓力帶來的是被動和應激,我們實際是被壓力掌控著。我們應對自己的行為有掌控力,能夠主動去做事,而不是總處于對壓力的響應狀態。
而且,靠壓力逼著自己前進,往往只是短期見效,從長遠看,驅動我們解決問題,對我們有幫助,并使我們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的,絕不是壓力這種外在因素,而是內在的掌控力。
怎么才能不依賴壓力效果,產生內在的掌控力呢?答案是構建清晰的目標體系,即我知道目標是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要達成怎樣的結果。
有了清晰的目標體系,我們才能促成行為驅動的改變。
其實,在面對一項任務時,人人都知道目標是什么,比如每個學生都知道目標是好好讀書,可是要做到什么程度、要達成怎樣的結果,就不是每個學生都清楚的了。而人之所以拖延,往往就是因為腦子里知道要做什么,但行為上不知道如何去實現,也不知道達成何種結果才算實現了目標。
我們在建立目標體系時,可以反過來推,舉個例子:“我要考班上的第一名”是要達成的結果,想達成該結果,我需要做到“認真聽講/按時復習/查漏補缺/做好考前準備”這樣的程度,以此實現我的目標“好好讀書”。

建立起目標體系后,你要做盡可能具體的事情。
為什么我們要強調“具體”?
因為它是恐懼的克星。很多時候,恐懼都是由模糊的想象造成的,比如前文講到的“寫論文”,你還沒有動筆就開始害怕困難和麻煩,豈能不被模糊而巨大的恐懼嚇退?
所以,面對一項有難度的復雜任務時,不妨從最簡單的步驟做起,先不要想,寫論文難不難啊?麻不麻煩啊?你的第一步是坐到桌子前,第二步是打開電腦,第三步是新建一個文檔。從微小而具體的小事開始啟動,后面的很多事情其實就會變得自然而然。
當然,你也一定會在后續的任務當中遇到困難,那更不用怕,反而應該高興,因為你面臨的困難是具體的,而非模糊的,你可以有針對性地去尋找解決方法或者尋求別人的建議。
當你所面臨的困難,一個個清晰地呈現在你眼前時,相信你會發現,原來它們不是不能解決,原來它們也沒有你一開始想象得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