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朋友和我吐槽:“我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時很痛苦,可又不得不做這份工作,怎么辦呢?”
我分享了一個故事。
有一回,我帶著發燒的孩子和心臟不舒服的媽媽去醫院看病。
在胸痛急診的接待處有一個清潔工大爺,大約60多歲,我抱著孩子問他在哪里驗血,他給我指路。等給孩子抽完血回來,我在接待處等母親,他開始和我聊天,問我孩子多大了,然后告訴我,他兒子家里有兩個孩子,老大十歲了,老二比我女兒小兩個月,他老婆在幫忙看孫子,每天回家孫子都喜歡坐他腿上玩。
其間,他還時不時回答其他病人的詢問,比如兒科在幾樓,廁所怎么走,檢驗報告在哪里取,非常熱心和有耐心。
一位頭部受傷的女士,手拿紗布捂著傷口,在急診門口等著。她對大爺說她頭疼,大爺就一直安慰她。后來,她擔憂自己的丈夫找不到掛號的地方,開始抱怨丈夫沒有用。大爺樂呵呵地說,是你老公把你送到醫院來的,他要是沒有用,怎么送你過來呢?這位女士一聽就笑了,好像一瞬間忘記了疼。
這位大爺讓我看到:一個人對工作所秉持的態度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狀態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對工作所秉持的態度可分為三種:差事、職業、事業(天職)。
持“差事”態度的人,單單是把工作當成謀生的方式,其工作的積極性、效能、滿足感都不怎么高。他們在上班時會常常看時間,一到臨近下班時間或周末的時候,就會顯得干勁高漲,因為他們終于可以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了。對這類人來說,工作之外的活動、嗜好、人際關系等,遠比工作更能滿足自我價值和效能需求。
持“職業”態度的人,普遍是為了獲得地位、名譽而工作,他們會為自己定下目標,并努力追求這些目標,以換取升遷和名望。雖然有時也會想,自己為何要這么辛苦?可一旦完成所設定的目標后,他們就會感到滿足,并很快設定新目標,繼續工作下去。
持“事業”態度的人,覺得工作是為了實現抱負,是為了實現比自身更重要的意義和目的。天職一詞本身含有“被神賦予使命”的宗教意味,在現代心理學領域,它被定義為“對本人的工作感受到意義和價值的意向性”。這類人對待工作的態度積極進取,滿足感很高。他們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基本不會期待“下班的解放時刻”,甚至都不會考慮退休,只要身體允許,他們希望能把現在的工作一直做下去。
看起來,這是三種差別非常大的工作態度。第一種顯然是我們很多人都竭力避免的,因為那樣的工作狀態,仿佛工作就是一種奴役,讓人感到痛苦。第二種可能是較為普遍的工作狀態,能帶來一定的幸福感,但這種幸福取決于外物,而不是內在。第三種則是許多人向往的工作狀態,即工作中的幸福感取決于自己的內在。
很多人可能會說,因為自己從事的工作比較低端,或者比較乏味枯燥,所以自己對工作的滿意度低,從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和幸福感少,只能把工作當成差事。而只有從事高端復雜工作的人,或是受人尊敬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科學家才會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職業或者事業。
但事實并不是如此。
心理學家埃米·瑞斯奈斯基博士發現,幾乎所有她調查過的職業都會出現上述三種工作態度,可見職業性質和內容并不能完全決定人們的工作態度。
以醫院的工作人員為例,她發現負責清潔被單及嘔吐物的清潔工,被視為醫院中最低端的工作人員——但有時候清潔工也會認為自己是醫療團隊的一員,也會為醫療病人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清潔工不只把自己本該做的做好,還會幫重癥病人把病房打理得明亮潔凈,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需要,而不只是被動地等待指示。
這種盡心盡責的態度,提升了他們在工作中的自我引導,他們會主動地決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內容,會比較積極地引導和調整自己的狀態和心智,會用自己的行為帶動或者改變周邊的環境和他人的行為,而不是只受環境控制。
秉持著這種工作態度的清潔工,已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一份天職,為自己創造出了一份能滿足內心效能需求的工作,并能從中得到更多的快樂。
所以,不是只有從事高端復雜的工作,我們才能獲得工作的滿意度,才能工作得更快樂。
你的工作對你來說是差事,是職業,還是天職,關鍵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對工作有更積極的看法,你就會有更積極的行動,而積極的工作狀態又會讓你自我感覺更滿意,
對工作的感受更好。
態度會改變行動,行為會改變感受,好的感受又會帶來好的態度和思維,形成良性循環。

工作占據生活的一大部分,如果我們能夠熱愛自己的工作,將其視為事業或天職,而不僅僅是一個養家糊口、獲得財富地位的途徑,我們對工作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都會更高,甚至整個人生都會變得更有意義。
想對工作產生熱愛,盡量避免從事低復雜度、高重復度又沒有自由度的工作是必要的。當然,這樣的工作也必須有人來完成,如果你正做著這樣的工作,希望你能夠像上述所講的清潔工一樣,積極主動地額外地做一些事情,或許你就會從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滿足,心態也變得更積極。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你一定要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能夠發揮出你優勢和能力。如果你還沒有發現自己適合什么,那就不斷去嘗試,一旦找到了,你的感覺就會告訴你,這就是你所熱愛的。
另外,在工作中,要增強自己的“內部動機”,“職業”型的人把工作目的全部置于外物上,也就是工資、升職、獎勵等“外在動機”,得到這些固然令人欣喜,可一旦“所得”不如“所盼”時,就容易失望和焦躁。以“內在動機”為主“天職”型的人,把自己內心感受到的“意義”當成工作的動力源泉,而不是讓動力依存于外物或他人,他們不會只重視工作的成績,僅在工作的過程中就能感受到意義。增強內部動機的唯一方法,是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而讓工作產生意義的唯一辦法,是熱愛自己的工作。簡言之就是,做我所愛,愛我所做。
所以,去熱愛自己的工作吧,它會讓你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