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大項目之一的四川肥料廠落地,成都鋼鐵廠破土動工。由此,青白江開啟了工業發展之路。1960年,成都市青白江區正式成立。巔峰時期,川化和成鋼產值占整個成都工業產值的70%,青白江更曾是成都首個財政收入破億元的區縣,在工業化歷史進程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
青白江的歷史基因
川化廠、成鋼廠,讓四川、成都結束了蜀地不產化肥、不產鋼的歷史,讓青白江成為四川省內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由其寫就的工業華章輝煌了數十年。1978年,川化廠被確定為四川省擴大企業自主權的6個試點廠之一。1979年,成鋼廠被列為四川省第二批擴權試點的100個單位之一。1982—1985年,工業企業改革大潮下,青白江區屬工業和鄉鎮企業應運而生、異軍突起。1990年,青白江區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成都市首個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的區(縣)。1992年,經批準,四川化工總廠為“特大型企業”。
川化廠受國內化肥行業產能過剩、產品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的影響,其主要生產裝置自2014年9月開始斷斷續續停產;攀成鋼2016年12月成都廠區實現全線停產。
2017年7月,成都市統籌布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以青白江工業區為主要承載地的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是其中之一。推進攀成鋼和川化廠上下游41家企業調遷,化工去產能150萬噸,鋼鐵去產能350萬噸,僅二氧化硫減排量就占成都市總減排量的36%,一舉摘掉“老工業污染區”的舊帽子。如今的青白江,乘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緊緊抓住自貿試驗區、國家級經開區、綜合保稅區、金青新“一帶一路”大港區“四區疊加”重大機遇,勇擔國家使命。川化廠、攀成鋼傳統產業結構的淡出,中歐班列、鐵海聯運樞紐走向舞臺,青白江真正完成了“騰籠換鳥”。發展戰略從“因工建區”到“港口立城、產業興城、品質優城”,青白江走上了一條國際化的轉型發展之路。厚重的工業歷史,為青白江以“新深度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再創制造業輝煌提供了重要的基因支撐。聚焦綠色建材、綠色低碳、新能源商用車、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四大產業,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全力以赴推動老工業基地加速邁向制造業強區,就是最好的詮釋。
恰處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風口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契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搶抓發展新質生產力機遇,是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有助于凸顯青白江國內大循環的“爆發點”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要支撐點功能。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算力、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必將呈現快速發展勢頭,青白江在制造業強區過程中,緊緊抓住這一波科技創新、產業變革機遇,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進“新深度工業化”,勢必為青白江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區添磚加瓦。
城市轉型與中歐班列的強大賦能
近年來,青白江區立足港口優勢,堅持“港口立城、產業興城、品質優城”發展戰略,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從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等入手,高起點規劃建設了國際鐵路港功能區、歐洲產業城功能區、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三大產業功能區。
青白江錨定“陸海聯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總體定位,重新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以構建“一港引領、雙核共興、四片協同”空間發展格局為引領,規劃建設了成都國際鐵路港、歐洲產業城、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三大產業功能區。自貿試驗區、國家級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等高能級平臺,以及國家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進境肉類指定監管場地、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等對外開放口岸疊加優勢,進一步優化了制造業供應鏈。
城市轉型發展、中歐班列、國際班列改善了制造業強區環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了條件。青白江先后對60余家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和不符合主導產業發展要求的生產性企業進行調遷,同時引入一批綠色低碳高精尖企業,構建起以新型材料為主導的綠色低碳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省級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全國碳中和產業發展先行區,為青白江制造業強區創造了大生態環境。成都國際鐵路港的建設直接推動了青白江產業的重構與升級。
青白江正在重塑經濟地理,以“一港三城六小鎮”布局城市空間,以三大產業功能區重構產業鏈;憑借“四區一樞紐”國家戰略不斷疊加,陸海聯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正在參與重塑“陸港時代”的話語權。近年來,以成都國際鐵路港為“吸盤”,青白江迅速吸引了電商物流、新材料、智能裝備、旅游等產業約800億元的投資,成為快速消化分流職工、重新筑牢經濟增長“底盤”的重要支撐。
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抉擇
否定之否定規律作為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之一,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提出來的。恩格斯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青白江工業化發展的本質和總趨勢,即青白江的工業化是通過內在結構的調整和解決,從“淺度工業化”不斷超越自身,實現“深度工業化”的自我完善和升華,在新質生產力的催化下達到“新深度工業化”質的飛躍。這一規律,體現了青白江工業化的前進性和曲折性,但總體是向前發展的。
如果說,把川化廠、成鋼廠這兩大企業的誕生視為對青白江“淺度工業化”的肯定,那么,川化廠、攀成鋼以及相關傳統產業結構的調遷,則是對“淺度工業化”的否定。而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的新質態“深度工業化”即“新深度工業化”賦能的制造業強區,則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說,青白江工業化的進程是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白江工業化在發展到否定之否定階段時,克服了肯定階段和否定階段的片面性,保留了這兩個階段的積極因素。因此,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深度工業化”,是青白江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區的戰略抉擇。
青白江已取得初步成效
作為成都“制造強市”版圖的重要承載地,青白江區以中試產業基地為抓手,聚焦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以及適鐵適歐產業,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全力以赴推動老工業基地加速邁向制造業強區。
以中試產業基地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未雨綢繆抓中試產業基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青白江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簡稱“文瀾智谷”)正式掛牌以來,聚焦新材料及碳中和賽道,面向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相關企業提供覆蓋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生產經營的中試產業全鏈條服務。
截至目前,文瀾智谷已創建省、市級科研創新平臺10個,孵化企業8家,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5項,轉化率100%,獲國家授權專利70余項,牽頭制定國家標準1項。青白江中試基地建設已經初見成效。引入航天科工集團航天賽博產業技術研究院,文瀾智谷和金屬研究院獲評市級第一批中試平臺,金匯能等3家企業獲評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新增市級維珍-川大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特種金屬連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玉龍化工成果轉化新模式獲評成都市綠色低碳轉型“十佳案例”。
以發展新材料產業深耕細分領域。聚焦特種金屬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重點領域發力,加快新型金屬功能材料研發生產,打造綠色建筑全產業鏈基地。2023年,青白江區按照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部署,著力推動新材料產業項目招引促建、企業引優育強、生態體系構建,104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32億元,新型金屬材料產業集群獲批首批四川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新簽約上海浩鑫新材料等產業化項目16個、總投資128億元。推動思立可塑料熱塑性彈性體顆粒等6個項目開工建設,福融新材料等3個項目加快建設,高能碳纖維材料等4個項目竣工。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家、規上企業9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順利舉辦第十五屆建材行業智能制造數字轉型大會。加大供需對接,向企業推送建設項目425個,新增裝配式建筑95.47萬平方米。
以發展新能源產業整合上下游產業。凸顯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加快萬邦錦城物資研究院建設,幫助華鼎國聯加快技術改造,支持金匯能做大做強,加快玉龍化工尾氣制氫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氫能示范應用。2023年,青白江區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已形成以重汽成商為整車龍頭,以嘉德精工、新全義等30余家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為配套鏈條企業的產業集群。15家規上企業實現產值53.88億元。簽約國創成10億安時特種電源研發制造基地及全國總部項目等5個項目。推動珠海邁科智能制造基地等總投資25億元的4個項目加快建設。華鼎國聯獲省級重大研發計劃項目資金200萬元,重汽成商獲得市級技改資金81萬元,金匯能獲開拓外地市場獎勵30萬元。重汽成商申報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財政獎勵資金2375萬元。重汽成商聯合東方電氣揭榜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項目,實現首批12輛氫能重型卡車在自貢交付投運。青白江區與寧德時代、蜀道物流、重汽成商、金匯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23年重汽成商生產新能源商用車達1466輛,同比增長372%。已建成公(專)用充電樁968個,完成進度排名全市第三。
以發展新裝備制造融入和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圍繞清潔能源裝備、低碳裝備、智能家電、無人機等細分領域,加快招引一批風電、核電等未來賽道的關鍵配套項目,積極發展保稅加工、冷鏈加工,支持更多企業進軍軍工領域。目前,青白江區已匯聚了智能電器(家電)產業上游原材料、中游顯示面板及模組、下游終端應用在內的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從玻璃基板、背光模組、光掩膜版到液晶屏顯示屏、觸控屏到電視、終端機、智能電子設備的全產業鏈。
截至2024年初,青白江區裝備制造產業已形成以天馬精密為代表的通用設備制造業、以瑞奇智造為代表的金屬制品業等12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產業集群。2023年總產值192.06億元。2023年,簽約鑫宏威應急救援裝備材料生產研發暨總部基地等1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56億元。推動瑞再新能源裝置裝備研發生產基地項目等總投資29億元的5個項目加快建設。支持成都天馬精密有限公司、成都蜀虹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開展首臺套項目推廣應用。支持成都和樂門業、天馬精密等企業申報2023年省級工業發展資金項目。
(作者楊繼瑞系成都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重慶工商大學原校長,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