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使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不僅能塑造文明鄉風,也能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動力。新時代,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資源,貫穿、融入、滲透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鄉村文化服務,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治理,改善鄉村生態,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動能。
濟南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效
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沉淀了8000年的文化史,4600年的文明史,2600多年的建城史,有著泉城、舜城、詩城、名士之城、書城、自開商埠第一城等雅號,可謂“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濟南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將其創造性地轉化和運用到鄉村建設的各個領域,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提升鄉村文化服務。濟南市致力于深入挖掘和保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傳承鄉村歷史,同時注入現代元素,為鄉村振興增添文化活力。一是修繕保護傳統村落。濟南重點保護了章丘相公莊街道梭莊村、章丘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和平陰洪范池鎮東峪南崖村等傳統村落,并先后修繕了包括章丘梭莊古建筑群、濟陽舉人王村盧氏舊居、唐王鎮婁家祠堂等上百處重要歷史文物、建筑。目前,濟南市有國家級傳統村落24個,省級傳統村落2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9個。二是保護扶持鄉村非遺項目。濟南市深入挖掘、保護和扶持鄉村非遺項目,如章丘梆子演出、三德范村的高蹺、扮玩以及商河的秧歌等。2021年,濟南市公布了市級450項非遺項目名錄和非遺傳承人名錄,并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和扶持,聯合認定區縣級非遺工坊54家、市級非遺工坊35家。三是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濟南市通過 321家鄉村文化博物館,上千個鄉村文化長廊、鄉村圖書館、民俗館、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以及舉辦各種傳統文化節慶活動等,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地區擁有傳統村落、非遺項目、民俗活動等文化資源,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濟南市立足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之路。一是以優秀傳統文化點燃文旅新引擎。濟南市利用鄉村傳統文化資源,設計優秀傳統文化旅游產品和路線,形成“優秀傳統文化+旅游”的產業形態,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例如,濟南章丘區龍山黑陶推出私人定制游、深度研學游和夏令營游,年接待游客、學生等近30萬人次;濟南葫蘆文化產業園開展非遺旅游、齊魯古道旅游等,年接待游客1.6萬余人次。二是形成多元融合的優秀傳統文化產業。濟南市致力于研發生產優秀傳統文化創意產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產業模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影視、動漫等各個領域的深度融合,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新動能,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如章丘鐵鍋以新零售模式融合線上線下營銷,2021年全年相關產業鏈銷售額突破1.05億元,2022年前5月,章丘鐵鍋全產業鏈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
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深化文明鄉風建設,做好鑄魂培元工作,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保障。濟南市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尊老愛幼、守望相助、鄉賢聚力等良好風俗,并積極消除炫耀攀比、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有效改善了鄉村風氣。一是設立鄉村儒學講堂。濟南市在多個鄉村建立儒學講堂,定期舉辦國學知識講座,邀請專家學者、道德模范人物授課,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蘊含的忠孝、誠信等精髓,涵養文明鄉風。二是培養鄉村儒學志愿者。濟南市加強與高校、社科院以及尼山圣源書院的合作,培養村民擔任鄉村儒學志愿者,讓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僅章丘區三德范村就培養出儒學志愿者80余人。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組織傳統文化主題和傳統文化節慶活動,講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修養,促進良好家風村風民風的形成,使鄉風文明蔚然成風。
濟南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存在的不足
濟南市深挖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價值,在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宣傳優秀傳統文化上持續發力,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不足和限制因素,這些因素制約了優秀傳統文化賦能作用的有效實現。
多元主體協同機制不夠完善。一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濟南市農村基層黨組織缺乏對以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頂層設計不清晰,無法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二是社會力量與個人參與不足。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濟南市目前鄉村建設的主要力量是政府,社會組織、企業與個人參與不足。
鄉村傳統文化產業影響力小。一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集群效應有待強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常分散,鄉村地區的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聚集發展。此外,許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僅涉及單一環節,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品牌口碑效應有待提高。濟南市目前不少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是私人經營,規模受限,沒有形成規模化、統一化、市場化的經營模式,缺乏知名品牌,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有待提升。
數字技術運用力度有待加強。近年來,濟南市圍繞數字鄉村、智慧農業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但在以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數字賦能力度還有待加強。一是在傳承和保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上數字技術運用不足,如元宇宙、VR、AR等技術的運用不足。二是在鄉村產業鏈上的數字滲透不足。數字經濟平臺如何將農業生產數字化與農產品上線全面無縫銜接,使數字經濟全面滲透到農業全產業鏈方面尚不完善不充分。
鄉村文化振興人才不足。一是鄉村文化傳承主體逐漸缺失。受制于鄉村教育、收入等因素,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留守人員受教育程度低,對文化重視程度不夠,文化活動形式單調且層次較低,不僅造成了農民精神生活匱乏,也導致農村文化消費疲軟。二是鄉村文化建設專業人才薄弱。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和衛生醫療水平較低,加之工作待遇相對較低等原因,鄉村地區通常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濟南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完善多元主體協同機制。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賦能作用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它需要基層黨組織、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村民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一是加強黨的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應主動承擔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通過教育和活動,加深農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從而鞏固黨在農村的文化影響力。同時要站在鄉村振興的全局高度,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長遠目標,確保文化活動與鄉村發展的同步推進。此外,市、縣區政府要明確各相關部門(如文化、教育、農業部門等)的職責與任務,推動跨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的廣泛參與。要利用社會組織在科技、人才和資源方面的優勢,鼓勵他們參與到鄉村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中,通過創新社會解決方案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同時鼓勵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產品和服務中,推動本地文化與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要發揮鄉賢的獨特作用。鄉賢擁有與生俱來的血緣和地緣優勢,不僅熟悉鄉村歷史文化,了解農村政策,而且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認同和支持。通過舉辦鄉賢聯誼會,定期組織鄉賢回鄉交流,借助鄉賢寶貴的資源和人脈優勢,快速推動相關項目實施,增強相關項目的社會認可度,發揮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
三是協調不同主體,形成合力。要通過政策制定、投入帶動、管理創新等措施,調動不同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要發揮不同主體的優勢,形成互補協作、多元共治的局面,共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實現鄉村的全面發展。同時建立健全各主體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此外,還應該加強對各主體工作的監督和評估,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促進各主體履職盡責,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提升鄉村傳統文化產業影響力。一是強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集群效應。要加大對鄉村地區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改善鄉村地區的基礎條件,確保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能夠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文化企業和個人在鄉村地區投資興業,為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創造有利環境。要通過政策引導,促進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整合,積極引導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農業、工業、康養、研學等相互配合、深度融合,不斷延伸鄉村產業鏈條,以景帶村、全域聯動,形成鄉村文化多業態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促進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產業聯盟建立,集中資源,形成產業集群。要引導和支持鄉村延伸產業鏈條,涵蓋創意設計、生產制作、營銷推廣等各個環節,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鼓勵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開發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拓展市場空間。
二是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品牌效應。一方面要支持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打造自身品牌。通過提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充分運用農村電商、旅游演藝、旅游節慶、藝術展演等多元載體,打造鄉村主題文化IP,通過品牌故事、獨特文化內涵等方式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認知度。同時要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向規模化、統一化發展。加強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培訓和指導,引入專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使其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從而增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如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加大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宣傳力度,擴大市場影響力,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品牌知名度。
加強鄉村數字化建設。數字化是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擴大鄉村文化產品供應,以及推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手段。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賦能作用,必須加強鄉村數字化建設。一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整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保護與傳承模式。通過數字技術對傳統建筑、傳統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鄉村文化資源進行采集、記錄、處理和存儲,從而有效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
二是建設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數據服務平臺,強化宣傳和體驗效果。首先是加強數字鄉村博物館、村莊主頁等數字平臺的建設。通過這些平臺,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直播等多媒體形式,向觀眾呈現鄉村的歷史、文化名人以及傳統技藝等豐富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其次是推廣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體驗。建設三維和全息的沉浸式體驗場館,強化游客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效果。例如,通過VR技術重現傳統節日慶典或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使體驗者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親身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是利用數字技術,增強鄉村產業鏈條的數字化滲透。首先是運用數字技術創新開發具有特色的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產品,比如文化主題游戲、融合傳統元素的現代服裝和裝飾品等。其次是通過數字平臺對產品進行推廣,例如通過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與產品有關的故事、短視頻或開展直播活動等,以此助力產品的市場推廣。同時要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利用其銷售渠道和物流系統,使消費者更方便購買和體驗產品,從而提升銷售量。
強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是以文化人,激發村民內生動力。首先是強化黨建引領,從供給側滿足村民文化需求。要夯實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通過鄉村調研、走訪、座談會等形式,了解村民在文化方面的具體需求和期望,并根據調研結果舉辦符合村民興趣和需求、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其次是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從需求側激發村民文化傳承動力。鼓勵村民通過現代傳播方式創新講好鄉村戲曲、方言、技藝、習俗的故事,提高鄉村文化感召力。同時鼓勵村民在直播間里展示田園風光、文化才藝,并銷售農家特產,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產業振興。
二是以制引人,增加專業人才數量。首先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要積極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制定鄉村人才激勵制度,搭建城鄉文化人才資源流通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要在交通、住房、評優等方面向鄉村人才提供優惠待遇,提高鄉村人才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為鄉村人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發展空間。同時,加快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衛生環境,營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吸引人才在鄉村安居樂業,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是吸引鄉村本土人才回流。要建立健全鄉村本土人才回流的長效機制,并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領作用,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等方式,加深青年人才對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強化人才使命擔當,厚植人才家國情懷,吸引鄉村本土人才回流,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3年度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濟南市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課題編號:JNSK23C01)、2024年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行政學院)計劃科研項目“濟南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作者陳靜系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行政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