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城鄉聯結、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底部支撐意義重大。
河南省縣域數量大、地域廣、人口多,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直接決定了全省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水平,而且關系到河南省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河南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已然成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但仍面臨產業結構不優、縣域間發展不平衡、縣域城鎮化水平不高以及關鍵要素供給保障不足等困境。邁步新征程,必須破解困境,探索新路徑、新舉措,推動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意義
縣域經濟是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截至2022年,河南省擁有103個縣,縣域國土面積14.0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84.37%;縣域常住總人口6740萬人,占全省常住總人口的68.3%;縣域GDP達到36728.52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59.87%。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把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區域、工農協調發展的平臺和載體,以縣域治理“三起來”為根本遵循,不斷提高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縣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陣地。河南省通過發展縣域經濟,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首先,縣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縣域地區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其次,縣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很多縣域企業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推動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最后,縣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了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縣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河南省農村人口數量多,農業比重大。在此背景下,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縣域不僅是城鄉聯結的橋梁,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平臺和載體。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可以有效引導城市資本、技術、人才和產業向縣域轉移,進而帶動當地就業和城鄉融合發展。此外,縣域經濟的發展還能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從而有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縣域是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區。近年來,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不斷加快,而河南省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廉價、產業基礎良好,所以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主陣地。縣域地區作為連接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橋梁和紐帶,既能為承接產業提供原材料的供應,又能為縣域居民提供商品和消費市場。河南省縣域地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逐步建成一批產業園區、開發區和產業聚集區,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圍繞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先后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企業,增加縣域居民就業機會。
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縣域GDP總量持續增長,但財政壓力較大。近年來,河南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從GDP總量來看,2022年河南省縣域GDP達到36728.52億元,相較于前一年增長1572.52億元;從GDP增速來看,近幾年,河南省縣域經濟增速始終保持正增長,特別是2021年縣域GDP增速達到6.7%,高于河南省GDP增速0.4個百分點,表明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然而,在財政收支方面,河南省縣域財政能力相對較弱。2021年河南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786億元,僅占河南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41.1%;而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4560億元,占河南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43.8%,呈現出收不抵支的狀況。
產業結構趨于合理,農業大省地位顯著。從三大產業占比來看,河南省縣域產業結構趨于合理。2021年全省縣域三大產業占比分別為13.6%、42.8%、43.6%。從三大產業結構演變趨勢來看,自2008年以來,河南省縣域經濟中農業占比持續降低;工業占比緩慢下降,雖然工業在縣域產業結構中仍占據重要地位,但其比重自2013年以來開始不斷下降,到2021年被服務業超過;服務業比重穩步上升,縣域服務業比重自2013年起開始逐步提高直至2021年首次超過工業,成為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河南省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超過1/4的小麥,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但消費需求相對不足。近年來,河南省各縣域人均居民收入水平穩步上升,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2021年河南省縣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917元,相較于2015年增長了9004元,表明縣域居民收入呈現穩定增長。從增速來看,2021年全省縣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8.6%,這一增速比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0.5個百分點。然而,盡管收入水平有所提升,但社會消費需求卻相對不足。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2022年河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407.41億元,其中鄉村地區為4076.99億元,僅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7%;2021年河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381.7億元,其中縣域地區為12708億元,僅占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2.1%,這一數據表明縣域地區和鄉村地區消費需求相對不足。
河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困境
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產業作為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對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河南省產業結構面臨著多重挑戰。首先,長期以來,河南省部分縣域深受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的影響,導致非農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滯后。盡管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在縣域產業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但過度依賴農業也限制了產業結構的多樣性和韌性。其次,河南省縣域工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行業。這些行業多位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產品的前后向關聯低,同質化競爭嚴重,這種產業結構不僅限制了企業的盈利空間,也增加了經營風險。最后,盡管河南省在推進縣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但新興產業的發展仍顯不足,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的占比仍然較低,新興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
縣域間發展不平衡。河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顯著的空間異質性,這主要歸因于資源稟賦、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產業基礎的差異,導致縣域間發展不均衡。具體而言,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在地理分布上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鄭州、開封、洛陽等地區的縣域,由于經濟基礎好、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加之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因此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相對而言,豫東地區和豫東南地區的縣域,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基礎薄弱,發展水平較低。從2022年對全省103個縣域生產總值排序來看,位次在前五名的有新鄭市、中牟縣、禹州市、鞏義市、長葛市,其中新鄭市和中牟縣的GDP總量超過千億元。而修武縣、義馬市、盧氏縣、臺前縣以及安陽縣則位列后5位,前5名產值是后5名產值的8倍。
縣域城鎮化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不足。近年來,河南省致力于以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未能有效協調好質量和效率、規模和結構、城市和農村的關系。部分縣域在城鎮化建設中追求“大拆大建”,缺乏科學規劃和頂層設計,導致水、電、路、網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這一狀況不但會降低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會影響當地的營商軟環境。截至2022年,河南省縣域常住人口占比超過七成,縣域面積占比超過八成,但縣域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卻相對較低。首先,教育資源不均衡。在一些縣城,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學校配套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方面與城市存在明顯差距。其次,醫療衛生水平有待提高。縣域的醫療機構數量、醫療設備、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可能相對有限。最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縣域地區的社會保障服務覆蓋范圍較窄,保障水平較低。縣域居民在就業機會、收入水平、醫療服務、養老保險等方面和城市居民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障礙仍未打破。
關鍵要素的供給保障不足。人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資金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血液,土地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河南省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類經濟要素的供給。首先,絕大多數縣城遠離中心城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缺乏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在人才服務、薪資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先天不足,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導致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有限。人才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縣域間的競爭。縣域內幾乎沒有布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研發中心,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其次,縣域內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縣域內的金融機構本來就數量少,再加上金融機構出于風險防控的考慮,不愿意給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最后,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部分縣域實行了最嚴格的農用地保護政策,嚴格限制耕地非農化,導致建設用地供應緊張。
河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
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河南省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應當深入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培育既契合縣域實際情況又滿足市場需求的產業。首先,推動農村三產融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農業占比較大的縣域,應積極推動傳統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進而提高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次,推動縣域工業高質量發展轉型。針對工業占比較大的縣域,應積極推動“一縣一省級開發區”戰略,立足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引導各縣域依據自身特色和優勢,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促進相關企業集聚,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最后,全面促進縣域服務業的發展。完善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橋梁、農村為基礎的縣域商業網絡,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引導農民通過互聯網平臺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擴大縣域農產品的市場范圍。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河南省各縣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通過縣域協調發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各縣域在產業發展上各具特色,通過協調發展,可以促進產業間深度融合。首先,要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縣域之間人力、財力、物力的自由流動,破除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大對欠發達縣域地區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其次,推進縣域與周邊縣際、市際、省與省之間開展區域協調合作,縣域發展不是一縣一域之事,不能孤島式發展。縣域地區應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承接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最后,充分發揮中原城市群、鄭州都市圈、洛陽都市圈的引領帶動作用。這些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中心,集聚了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通過輻射帶動作用,可以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縣域間的發展差距。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河南省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首先,推動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寬落戶條件,完善居住證制度,確保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到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增強農業轉移人口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促進縣域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村地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強化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強化要素供給,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資金、人才和土地資源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關鍵要素,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強化資金保障。根據縣域條件和發展狀況,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縣域金融機構的貸款權限和貸款額度,以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其次,人才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河南省縣域地區應前瞻性地制定人才需求規劃,與高等院校、企業合作共建優質的軟硬件設施,為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進而吸引人才聚集,優化人才結構。同時,應切實提高研發人員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構建富有激勵性的薪酬體系,解決他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最后,政府部門要合理規劃土地用途,加強土地規劃總體設計,在保障農業用地的基礎上,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土地經營權。
縣域興則河南興,縣域強則河南強。縣域經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底部基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河南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任務。進入新發展階段,河南省縣域經濟必須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各地資源稟賦,以創新為主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夯實河南現代化建設的底部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