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與功能片區優化升級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成都市龍泉驛區深入貫徹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戰略部署,在城鄉融合視域下,六大功能片區(龍泉驛主城、東安湖活力城、洪河—青龍湖城、龍泉驛汽車城、錦繡天府、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通過區域發展特色與定位分析使六區共建協同發展,勇挑發展重擔,凝聚發展合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開拓新局。但是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為加速推進龍泉驛區域經濟的優化升級,使六大片區共進共興邁向共榮,應該從問題導向出發,優化相關的機制設計和管理,加快繪就現代化龍泉驛高質量發展建設的壯美畫卷。
[關鍵詞] 城鄉融合;六區共興;成都龍泉驛
[基金項目] 2024年度成都市龍泉驛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4ZD-01)
[作者單位] 成都大學
協同發展作為一種區域發展戰略理念,旨在實現不同區域、領域或主體之間的有效合作與共贏,強調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和外部互補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從國家戰略的全局性和戰略性高度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區域發展戰略布局更加注重不同區域的梯次性與層次化內在發展訴求,為釋放區域發展潛力、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供給。在城鄉融合視域下,功能片區發展戰略為實現區域和諧發展與共同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龍泉驛區六大功能片區特色與定位分析
龍泉驛主城片區:煙火城市宜業宜居宜人。主城區緊扣“煙火龍泉驛,宜居生活區”發展定位,遵循“民意聚心、文化鑄魂、規劃塑形”方向思路,扭住“有機更新、強基補能、強化治理”重點任務,以打造全市高效能治理典范為目標,遵循民意開展點狀微項目建設,在加快實施日間照料中心轉型升級成為嵌入式養老服務點等硬件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社區發展治理的水平,加快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公服配套賦能、老舊小區改造、低效閑置資源活化、存量資源盤活利用、城市特質培根鑄魂、城市治理提升等,不斷補齊功能短板和優化治理效能,立足居民需求,打造宜居生活。同時,片區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用,做細做實服務居民的各項工作,將問題化解在基層,切實提升了社區治理的效能,讓城市更宜居、更有煙火味。
東安湖活力城片區:開放時尚,活力新城加快成勢。東安湖活力城是成都市“三個做優做強”戰略中首批確定的24個市級重點發展片區之一,定位為成渝發展主軸上,成都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向東輻射的新中心。該區域堅持以提升整體功能為核心,以產業建圈強鏈為主線,系統統籌城市生態、生產、生活要素,以產業融合和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為驅動力,大力發展汽車研發服務、智能網聯研發與成果轉化、綠色低碳、賽事演藝、文化旅游等產業,致力于打造西部地區的國際賽事中心、智能制造及智能網聯創新轉化中心,構建一個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開放、時尚、充滿活力的新城,它被視為成都市未來發展最具潛力、投資價值最高、發展前景最為光明的區域。
洪河—青龍湖城市片區:城市蝶變,氣質品質的升華。洪河—青龍湖城市片區一直以“借賽興城”為目標,不斷優化提升區域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居民基本住房條件,改造老舊小區、城中村,使城市舊貌換新顏,大型商業綜合體、優秀商品住宅小區為城市增光添彩……與此同時緊扣片區“三生融合新標桿、公園城市新名片”的發展定位,全面優化片區策劃規劃,重點發展以總部經濟為核心、創新經濟和文化創意為優勢、現代商貿和品質宜居為特色的產業體系,著力推進樓宇經濟、文旅康養、科教孵化、高端住宅等功能集聚,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的先發區、三生有機融合的引領區。
龍泉驛汽車城片區:制造強區,開放高地,闊步向前。縱觀龍泉驛汽車城片區全域,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沃爾沃、吉利等“鏈主”型企業星羅棋布,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已成為片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和重要引擎。汽車產業是推動龍泉驛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2022年整車產量98萬輛,占全省的90%、全市的98%。2023年片區堅持“優規劃、聚產業、強功能、塑形態、出形象”的要求,深入推進產業建圈強鏈、轉型升級,持續做優做強“制造強區、開放高地”,整車產量82.5萬輛,其中新能源車8萬輛。下一步,汽車城片區將聚焦“成渝制造業高地”核心功能,助力片區高質量發展。
錦繡天府片區: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樣板。錦繡天府片區指揮部深入貫徹市委“三個做優做強”優規劃、聚產業、強功能、塑形態、出形象決策部署,緊扣“都市田園鄉村公園”總體定位,在建設過程中,堅持“農業+”發展策略,以現代農業、運動健康、文化旅游為主導,推動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都市現代農業新經濟新業態“集聚區”,堅持直面問題,實施土地整理、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場鎮改造、生態建設等項目,全面營造高品質田園生活空間、消費場景和產業形態,加快呈現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樣板、天府文化的文旅標桿、鄉村振興的示范基地,使錦繡天府片區開發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片區:城市綠心,山水相融。近年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片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借助龍泉山、石經寺、桃林等打造成都市民賞桃花、眺雪山、看日出、觀萬家燈火的最佳觀賞打卡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全力培優森林生態,合理布局康養產業,有序塑美山地風貌,構建起龍泉山“東綠西彩”的生態布局、“前山動后山靜”的產業形態和“山城相融”的空間格局,加速打造一座“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市民游客喜愛的生態樂園”,滿足市民消費需求,為片區發展注入最強勁的動能。
龍泉驛區功能片區協同發展的現狀評估
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龍泉驛區近年來大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推進了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等在內的基礎建設,有效加強了各功能片區之間的物理連接和信息流通。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如地鐵2號線的延伸和多條快速道路的建設,為區域內的人員流動和物資運輸提供了便利。然而,在部分偏遠地區,基礎設施仍有待改善,還存在一些“斷頭路”尚未打通和“瓶頸路”仍未拓寬,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
產業鏈條整合與創新協同。龍泉驛區采取了積極措施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突出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加快汽車主導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綠色環保、航天裝備、新材料等優勢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認證、軟件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定制生產等服務型制造,并且在龍泉驛汽車城片區通過建立產業園區和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了企業間的協同創新和產業集群的形成。不過,由于產業發展水平和企業規模存在差異,產業鏈條的整合程度和效率仍有提升空間。
區域品牌打造與市場拓展。龍泉驛區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色資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牌,如“龍泉驛枇杷”“龍泉驛水蜜桃”等農產品已遠銷國內外。此外,通過舉辦國際桃花節等各類文化節慶活動,提升了龍泉驛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盡管如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區域品牌形象,仍是一個重要問題。
公共服務配套與環境治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龍泉驛區在這些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學校、醫院和文化設施,有序實施城市有機更新、推進街鎮城鎮做優做強和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同時,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各級“田長”“林長”“河湖長”各盡其職、協同發力,使得龍泉驛區空氣質量和水質狀況持續改善。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增大,環境治理也面臨新的挑戰。
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產業同構化與競爭壓力。龍泉驛區部分片區在追求經濟發展時,出現了產業同構化現象,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影響了整體的協同效應。例如,兩個功能片區在某些產品線上存在直接競爭,缺乏有效的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區域的協調發展既是一個大的整體,也是各個小的個體,各功能區之間在發展自己特色的同時也要避免產業的同構化,以免造成競爭壓力。
資源配置效率與環境保護。資源的有效配置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配置效率越高,其經濟發展就能取得更大利益的發展條件。但調查發現,在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同時,部分地區出現過度開發的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如一些片區制造工廠在追求產值增長時,排放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某些公園接納人口數量過多和管理欠缺,其自然生態遭受巨大破壞壓力;以及部分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忽視農藥的管理使用,對土壤造成污染等。
制度壁壘與管理協調。制度壁壘是影響區域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跨區域合作項目中,因行政管理體制不統一、政策執行標準不一致等問題導致合作障礙。六大功能片區共建共興過程中其制度上需要有統一的目標與計劃,需加強理順產業鏈“鏈長”和功能片區“區長”的關系,優化成員單位配置,完善工作推進機制,相互融合工作抓手、相互配合工作機制。
創新能力不足與社會參與。創新是驅動發展的關鍵力量,當前龍泉驛區某些片區的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存在短板,亟須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去助力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同時,社會力量參與區域治理和公共服務的程度不夠深入,大多是依賴于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與服務,公眾的自主參與感較弱。
促進協同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與規劃引導。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制定統一的發展規劃,明確各片區的發展定位和主導產業,可避免資源的浪費和同質化競爭。實現協同發展的首要前提是明確各功能片區的發展定位,避免產業重疊和資源浪費。應通過科學規劃,針對各片區特色和優勢,建立橫向錯位、縱向分工的產業發展模式。東安湖活力城片區可以聚焦現代服務業,打造成都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向東輻射的新商務和金融中心;洪河—青龍湖城市片區應重點發展以總部經濟為核心、創新經濟和文化創意為優勢、現代商貿和品質宜居為特色的產業體系;龍泉驛汽車城片區則側重于智能制造和高端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龍泉驛主城片區以煙火城市、宜業宜居為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片區著重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錦繡天府片區則全面營造高品質田園生活空間、消費場景和產業形態,打造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樣板。
推動產業融合與創新合作。鼓勵不同片區間的企業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共同研發新產品,共享市場資源,形成合力。合理利用成都市的教育資源,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提升整個區域的創新能力。鼓勵不同功能片區間的產業融合,特別是在高新技術和傳統產業之間搭建橋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跨片區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此外,加強與外部高端人才和創新資源的對接,引入國內外先進理念和技術,提升整體創新能力。
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打破信息壁壘,為龍泉驛區域內的信息流通提供強力支撐。同時,提高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在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要持續增加公共投入,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新建和改造一批現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同時,加強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行社會化、專業化的服務模式,提高社區服務的覆蓋面和滿意度。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綠色生態優先的原則,確保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嚴格執行環保法規標準,制定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監管機制,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整治力度,引導企業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加強基層農業推廣技術體系建設,保護好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加強城鄉綠化建設與管理,創建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同時,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構建節能環保的產業體系。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與社會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區域治理模式。協調相關政府部門,形成政策合力,提供一體化的行政服務。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優質企業和人才。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區域治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優化營商環境,簡化企業注冊和審批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同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區域建設和運營,支持中小企業和創業創新發展,為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并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結論與展望
成都市龍泉驛區通過建設六大功能片區,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在2023年GDP總量排名位居成都市第二,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在產業同構化、資源配置、制度壁壘及創新能力等方面仍面臨挑戰。為此,需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產業融合與創新,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強化生態保護,并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與社會參與。只有這樣,龍泉驛區才能真正實現區域內功能片區的高效協同發展,邁向共榮,為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城市區域打下堅實基礎。
未來,龍泉驛區城鄉融合與功能片區優化升級仍會面臨一些困難,但只要各片區攜手同心、行而不輟,就能不斷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實現更高質量的協同發展,讓龍泉驛區發展越來越繁榮、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