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市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和資源優勢凸顯,文旅產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臨夏市要立足資源稟賦,提升旅游服務環境,做強河州特色美食產業,挖掘文化內涵,彰顯文化特色,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質,強化宣傳引導,擴大知名度。
[關鍵詞] 文旅融合;特色產業;河州味道;花兒臨夏
[作者單位] 中共臨夏市委黨校(臨夏市行政學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文旅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甘肅省臨夏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構建“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和實施“四強”行動部署要求,聚焦構建“一心多點”的文旅產業發展布局和“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發展定位,扎實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文旅資源豐富獨特
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位于甘肅省西南部,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作為黃河上游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俗特色絢麗多彩,18個民族在這里交匯融合,民歌“花兒”藝術自成一脈、源遠流長,紫斑牡丹冠絕國內,磚雕、彩陶、雕刻葫蘆更為眾多文化瑰寶之最,堪稱臨夏“三絕”,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和諧的地域文化。轄區內有八坊十三巷、河州牡丹文化公園、碧水苑冰雪游樂場、瓦窯迪樂園、臨夏地質公園博物館、臨夏州博物館、東公館、魅力折橋灣、東郊公園、人民紅園等旅游景點,打造“東西南北中”城市公園體系,實現了三季有花、出門見花、滿城是花、全年有彩,是蘭州—臨夏—甘南—九寨溝回藏風情旅游線上的中轉站和重要旅游目的地,擁有“中國彩陶之鄉”“中國花兒之鄉”“中國磚雕文化之鄉”等國內知名、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
同時,“河州味道·臨夏美食”是濃縮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精華,經過時間的選擇和沉淀,菜肴自成體系,色香味俱全,品意形絕佳。臨夏八大碗、桶子肉、東鄉平伙、三糊兄弟(糊牛、糊羊、糊茄)等品種,手抓羊肉、清水牛排、爆炒草雞等肉食,河州包子、油馃馃、牛肉拉面、大鹵面、臊子面、河沿面片、河州老炒等面食,釀皮子、甜醅子、醪糟、發子面腸、牛雜割、黃酒肉等小吃享譽西北乃至全國,品嘗特色美食已成為游客來臨夏旅游的必然選擇。
文旅產業發展成效
近年來,臨夏市以花為媒,講好臨夏故事,辦好品牌節會,盤活文旅資源,發展夜游經濟,文旅首位產業成效顯著,全域全季全時的旅游格局加快形成。臨夏市成功創建為“甘肅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榮獲了“最美中國文化旅游城市”“2021年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2022年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榮譽稱號;折橋鎮八坊十三巷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折橋鎮折橋村成功創建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折橋灣、人民紅園晉升國家3A級景區,折橋灣被評為全省旅游度假區,“魅力折橋灣”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河州味道·臨夏美食”美食名片更加亮眼。百億級文旅首位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全域全季全時的旅游格局加快形成,綜合效益逐步顯現。
注重項目建設,筑牢文旅融合發展基礎。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多措并舉優化營商環境,主動出擊招商引資,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助推文旅產業融合持續健康發展。2023年,臨夏市實施總投資730億元的重點項目295個。河州牡丹文化嘉年華期間創新舉辦的臨夏市招商引資大會暨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成效顯著,成功簽約項目6個,簽約資金達27.2億元。以打造中國玫瑰超級工廠為目標,持續提升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一期規模效益,實現日產鮮切花20萬枝,帶動周邊許多農村婦女成為產業工人,實現顧家、就業兩不誤,極大激發了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產業的激情活力。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二三期項目已復工,預計2024年10月完工。
完善公園城市體系,打造魅力花都。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公園城市理念,不斷完善城市公園體系,堅持把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融入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全過程。著力推動交通便捷暢通,為文旅首位產業發展夯基筑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州牡丹文化公園和一批口袋公園、社區公園、體育公園建成投用,八坊十三巷、人民紅園、東郊公園、東公館、蝴蝶樓等景點進行修繕保護提升改造,進一步完善了休閑、娛樂、健身、文化活動等服務功能,豐富了園內新業態,實現了人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在景中的公園城市精致建設。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人民崇高的精神家園,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臨夏市圍繞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胡廷珍烈士紀念館著力推動紅色旅游發展,2023年接待游客超過13萬人次。如今,胡廷珍烈士紀念館已成為廣大群眾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的“打卡點”,來此參觀研學者絡繹不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館前緬懷先烈,汲取紅色文化的力量。
美食引領鄉村旅游集聚成勢。臨夏市以全面打造特色鮮明、宜人、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為目標,依托紫斑牡丹、特色美食和鄉村特色資源,持續推進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投入巨資完成了折橋灣旅游示范區、南龍馬家莊旅游、旅游重點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13個鄉村旅游建設項目,全力打造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的全市鄉村旅游大環線,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名村。
“河州美食第一村”——折橋村現有農戶721戶,人口3911人,東鄉、回、漢等多民族聚居,其中東鄉族人口占70%以上。以農家爆炒土雞、盆盆肉等鄉村風味美食為特色,全村發展農家樂130多家,年營業額達1.2億元,年純收入5000余萬元,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全村半數以上的人吃上了旅游飯。2019年7月,折橋村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鄉村旅游重點村。而位于南龍鎮東南端的羅家灣村,境內山溝交錯,地貌多樣,山形奇特,大夏河穿村而過,風光獨特。該村利用羅家灣遺址、馮家臺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和集中連片種植的油葵,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
目前,臨夏市農家樂已達371家,以折橋村、羅家灣村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花兒十三村”美名遠揚。
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建議
搶抓政策機遇,激活發展動能。一是搶抓鄉村振興、深化東西部協作、“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西城市群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疊加機遇,進一步做好項目謀劃,最大限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把政策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二是凝聚合力,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支撐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要以政府為主導做好科學規劃,并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相關單位聯動,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創新多種運營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為臨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做好精細文章,優化旅游環境。一是充分利用臨夏市作為臨夏州州府和旅游集散地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州內旅游“一環三線”建設,做好融合文章。二是堅持“吃住行游購娛”通盤考慮,強化旅游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著力提高旅游承接能力。三是圍繞打造百億級美食產業,打響叫亮“河州味道·臨夏美食”金字招牌,推廣普及餐飲門店品牌標識、智慧系統、餐具服飾“三統一”,推動美食產業標準化、品牌化、集成化發展。四是大力開發智慧旅游,結合“互聯網+”“文旅+”“共享+”等趨勢潮流,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打造旅游新場景,提升旅游體驗感。如立足本地資源,開發各具特色的 “微度假”旅游,以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方式,滿足本地短時間、近距離、自駕、親子、有調性的休閑度假旅游需求。
注重地方特色,做強河州美食。深入挖掘臨夏美食餐飲優勢和河州味道文化內涵,推動美食產業標準化、品牌化、集成化發展,讓更多河州味道餐飲門店走出家門、走向全國、面向國際。大力推廣篩選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十大手抓羊肉”“十大河州包子”“十大發子面腸”等河州必吃人氣榜單,把發展河州美食產業作為推動文旅產業上檔升級的重要一環。強化政策獎補,優化運營模式,打造名優產品。不斷擴大農家院規模,做大做強“兩灣一溝”(折橋灣、羅家灣、毛溝)飲食文化品牌,讓“游在河州·吃在臨夏”成為文旅新時尚。
挖掘文化內涵,賦能旅游發展。臨夏市文化底蘊深厚,作為黃河上游文明發祥地之一,曾是古絲綢之路南道要沖,唐蕃古道重鎮。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挖掘整合利用好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文化、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二是發揮河湟英豪——胡廷珍烈士紀念館、黨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各類紅色資源平臺的優勢,利用現代通信技術,以“互聯網+”方式,立體化、多元化宣傳展示紅色資源,鼓勵創作紅色情景劇、紅色歌曲等,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三是鼓勵各級美術院校、畫院、美術館在公園里設立寫生創作和展示基地。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質。一是把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電影院等公共文化空間嵌入公園,以“公園+”推動公園和體育、文化、娛樂等各類功能的有機融合,提升公園服務能力。二是完善公共衛生間、停車場、游樂場、運動場等基礎性配套設施建設,科學合理配建一批智慧停車場、健身跑道等公共服務設施,借鑒或者復制“淄博模式”對外地游客實行免費停車服務、賓館客房不漲價、餐飲業不宰客、出租車禁止宰客、商業不準缺斤少兩、消費者至上等舉措。三是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催生發展新動能,為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購娛”業態賦予不一樣的旅游體驗,為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智能化支撐。
加強宣傳推廣,不斷擴大知名度。“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一是政府搭臺、群眾唱戲,引導人民群眾做好“宣傳員”,營造濃厚的大眾參與宣傳臨夏城市形象的良好氛圍。只有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動員起來,才能將臨夏的良好形象宣傳好、樹立好。二是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網紅達人、新媒體等各種途徑和載體,講好臨夏故事,彰顯臨夏新形象,提升臨夏美譽度。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聚力臨夏美食產業,打響美食品牌,讓文旅產業在帶動群眾增收、促進市場消費、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謀實壯大文旅首位產業,進一步打響叫亮“花兒臨夏·在河之州”旅游品牌,加快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臨夏市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