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運河千載不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而今,國家開啟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是新時代重大文化工程,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要標識的時代創舉。江蘇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大運河塑造了江蘇地理中軸線,南北縱貫790多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是大運河全域最為鮮活、最為精華的一段。五年來,江蘇切實肩負起黨和國家確立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重點建設區”的重大使命,自覺扛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歷史重任,不斷開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新優勢,以文載道,文潤運河,"繡"出新時代運河繁華盛景圖。
法治引航篤行實干
為文化遺產立法是江蘇大運河文化保護的鮮明特征。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率先公布《關于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要求全面落實大運河相關建設項目文化遺產影響評估和考古前置;2021年4月制定《大運河江蘇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暫行辦法》,指導沿線8市出臺實施細則。
江蘇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法治化建設。一是頂層設計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保駕護航。在全國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首家編制完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在此基礎上分別編制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現代航運建設發展等6個省級專項規劃,指導大運河沿線設區市制定出臺地市級實施規劃。二是檢查與反饋適時跟進,確保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按照既定目標扎實推進。2022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于5月至7月在全省開展相關執法檢查,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的建議。組織完成《中國大運河(江蘇段)遺產保護規劃(2011—2030)》實施情況評估,并進一步完善規劃修編工作。三是發揮行政公益訴訟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揚州市檢察院實地走訪繪制全市“大運河文物保護線路圖”,對大運河文物古跡進行明確標注,針對文物出現的諸多風險向屬地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淮安市檢察機關圍繞洪澤湖、大運河里下河(段)等重點水域的水安全、水環境安全、生態安全,不斷強化區域間檢察聯動,解決跨區域河湖“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問題,不斷探索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
保護優先活態傳承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等情況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從保護好大運河文化遺產入手,江蘇凝心聚力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摸清運河遺產家底。持續開展大運河沿線文物資源專項調查,2021年開始建設江蘇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管理平臺,逐步實現大運河沿線8個市級平臺的更新完善以及相關數據的聯通。2023年度已經完成大運河文旅資源普查二期工程,為大運河遺產建立檔案,提供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基礎數據。通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建立全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增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二是延續城鄉歷史文脈。近年來,沿運河八個城市87%的縣市區基本落實考古前置,2024年1月公布了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3個。實施運河沿線文物本體修繕和環境風貌綜合整治工程,通過一系列遺產環境整治項目,將運河遺產保護工作融入城鄉建設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揚州仁豐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歷史文化街區堅持“微更新、可持續”的發展思路,在盡量保留古街區本來面貌的同時滿足現代生活需要,打造主客共享的古城空間;高郵對古文游臺、盂城驛、當鋪、鎮國寺塔、凈土寺塔等文保單位實施搶救性保護,以“展現歷史的真實性,凸顯風貌的完整性,體現生活的延續性”為原則,拉近民眾與歷史的距離,延續郵都文脈。三是強化遺產科學保護。圍繞文化遺產保護技術難點,推動相應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培育遺產保護修復專業人才,為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積蓄發展力量。以數字化采集和展示塑造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動能,積極培育遺產文化展示數字化業態,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大遺址展示等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建立完善大運河江蘇段市級以上非遺項目數據庫。江蘇首創“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在揚州、鎮江、常州等地大運河景區,非遺體驗與游覽過程無縫對接,旅游行程妙趣橫生。
修復生態河湖安瀾
良好的運河生態是沿運區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礎條件。大運河江蘇段肩負著保障沿線飲用水源供給、優化水資源調配、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等重要生態功能。
江蘇歷來重視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和生態環境修復。一是多部門協同探索“無廢運河”治理創新。2024年3月,《江蘇省“無廢運河”建設工作指導方案(2024—2025年)》出臺,旨在建立全省運河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機制,形成清潔航運、流域治理、風險防范等一系列可復制的“無廢運河”治理模式。在多部門統籌形成“一根指揮棒”的引導下,大運河環境發生美麗蛻變,煥發勃勃生機。淮安推進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引導碼頭和港口企業完成船舶水污染接收設施智能化改造,綠色高效服務水運經濟,助力美麗河湖建設;無錫打造“四美運河”,在全省率先試點建設綠色港口監管平臺,提高減污、降碳等相關數據的集成和運用;宿遷2024年5月制定下發《全市排查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專項行動方案》,圍繞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深化打擊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專項整治,提升固體廢物治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夯實“無廢運河”建設成效。二是扎實推進大運河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十三五”以來,大運河江蘇段生態岸線比例上升4.6個百分點。以生物多樣性為重點,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在大運河江蘇段已完成44個縣(市、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記錄物種數6046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165種。2023年10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江蘇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2024年度省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示范工程(以下簡稱"省級山水示范工程")入選名單中,有蘇州吳中東太湖、沛縣南四湖(徐州)、常州太湖流域滆湖等5項工程地處大運河沿線城市,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路徑模式和典型案例。
文化加持古城新生
文化、城市、經濟是交融互動、相輔相成的整體,經濟繁榮滋潤人文和諧,進而以文興業、以文潤城、以文惠人。千百年來,大運河與運河城市的共生共榮,演繹了一幕幕人文與經濟相依共生的城市發展之道,成為人文經濟學的典型案例。
位于蘇州古城東北方向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大運河遺產點。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無論在煙火凡塵、里仁為美的揚州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或是在粉墻黛瓦青果巷里的常州老城廂,抑或是古樸秀雅的無錫清名橋畔老字號商鋪……,大運河江蘇段正在成為人文經濟學生動實踐場域。一是文化傳承創新城市空間布局。作為明清漕運管理、河道治理中心,淮安規劃大運河百里畫廊,繪就淮上四卷、運河八園的時代畫卷;隨著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無錫古運河兩岸的經濟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工業類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園、研學實踐基地等散落其間。二是文化賦予城市發展深厚意蘊。江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量全國第一,大運河、長江文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發揚光大。2024年春節假期,江蘇共接待游客5548.18萬人次,文旅消費額達171.67億元,位居全國第一。三是文化引領提升城市軟實力。從“口袋富”到“腦袋富”,文化潤澤城市,文明成為城市更新的又一尺度。江蘇擁有114家國家一級圖書館,占比全國第一,居民綜合閱讀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53個百分點,“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全省設區市全覆蓋,每4個城鎮居民中就有1名注冊志愿者。
水運強省通達富足
大運河因運而興,運河城市因運而盛。如今,江蘇段依舊是京杭運河全線條件最好,船舶密度最大、航運效益最好的航段,占據全線通航里程的四分之三,年貨運量超5億噸,約占全線貨物運輸量的80%,相當于2條萊茵河、3個三峽船閘、8條京滬高速公路的貨運量。
新水運時代,江蘇高標準試點建設大運河江蘇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努力將大運河江蘇段建成國內內河航運標桿和世界內河航運之窗,助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是將運河航運納入交通強國試點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率先出臺《江蘇省大運河現代航運建設發展規劃》,打造順暢運河、生態運河和文化運河。《關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的意見》聚焦效率更高的現代水運體系建設。重點實施蘇南運河“三改二”整治提升,將三級航道擴容改造為二級航道標準,可航行船舶將由1000噸級擴大到2000噸級。二是推動內河航運綠色化、智慧化升級。打造“水運江蘇·美麗港航”品牌,修復生態護岸4.2萬米,實施綠化提升面積約146萬平方米,完成航道疏浚463萬立方米,京杭運河沿線可綠化區域綠化率達98%以上,實施綠色船舶發展專項行動,投入運營標準化集裝箱專用船舶,推動“LNG換罐補給模式”集裝箱船首航,推行內河船舶污染物“一零兩全四免費”新模式。應用數字化、智慧化運行促進內河航運降本增效,開發“便捷過閘”APP,在全國首先上線內河船舶手機導航系統,航行實現可視化服務。加快推進智慧港口建設智慧航道建設,全省將建成約1600公里干線航道智能感知設施,形成航道立體智能感知體系。三是建設全國內河航運文化展示典范。深入挖掘港航歷史文化資源,以邵伯船閘為節點,建設大運河航運文化傳播中心,打造淮陰船閘“運河越千年”展館、江河交匯口六圩燈塔公園航標科普展廳;開展運河航運文化研學活動,讓市民和游客在參觀中既能感受運河歷史的厚重與悠久,又能感受現代運河的價值與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