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是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21年與周恩來等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曾任蘇區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央紅軍長征后,在蘇區堅持斗爭。1935年3月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壯烈犧牲。“弟準備犧牲,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這是劉伯堅烈士在獄中寫給親屬的遺書,信中,他表達了“為中國民族爭生存、爭解放”的堅定信仰。1938年,毛澤東為劉伯堅碑文題詞:劉伯堅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優秀黨員,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優秀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我黨早期組織發起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1920年,為尋求救國救民之道,劉伯堅遠赴歐洲勤工儉學,他在長期的旅歐理論學習與實踐斗爭中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世界不屬于人民,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他積極投身黨組織的創建與發展,迅速地鍛煉成為黨的優秀組織工作者和政治工作者。
與劉伯堅同時期赴法的勤工儉學者達1600名,其中就有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等一批中國革命的先驅。劉伯堅與他們先后在法國巴黎、比利時沙洛瓦、蘇聯莫斯科等城市一起學習、生活、戰斗。在半工半讀期間,劉伯堅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認真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1921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發起和組織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劉伯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中共旅比(比利時)支部書記、中共旅歐總支部書記。1923年11月,他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在旅歐期間,劉伯堅介紹聶榮臻、蔡暢加入旅歐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團員30余人,為我們黨的發展壯大培養輸送了一批優秀的領導干部和革命活動家。他與旅歐支部成員探討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理論,組織了“二二八”運動、“抗拒中法大借款”、占領里昂中法大學斗爭等。在機關刊物《少年》(后改為《赤光》)上發表文章,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本質。大革命失敗后,劉伯堅先后從武漢到上海,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和江蘇省委宣傳部長等職務。1928年,劉伯堅再次被黨中央派往蘇聯,先后在莫斯科軍政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軍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30年下半年,劉伯堅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回國后從上海轉道江西,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先后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中革軍委秘書長、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斗爭。
紅軍學校創始人:把紅軍學校辦成我黨軍事政治人才基地
隨著紅軍隊伍的壯大和革命斗爭的需要,有著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劉伯堅建議辦一個“紅軍隨營學校”(也叫“馬背上的紅軍學校”),以此來提高紅軍的政治文化素質。這一建議得到毛澤東的認可,毛澤東對劉伯堅說:“國民黨有個‘黃埔’,我們就辦一個‘紅埔’,把紅軍學校辦成培養我黨軍事政治人才的基地!”
1931年11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瑞金建校,1932年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劉伯堅任政治部主任。這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政治干部學校。他負責紅軍學校政治部工作后,高度重視軍隊政治工作,為學員量身設計課程、安排師資。課程結構包括五分之三的軍事課和五分之二的政治課;課程內容既包括理論知識,也包括實踐鍛煉;師資既有專職軍政“教授”,也有兼職“教授”。紅軍學校不打仗時就學習,戰時就到前線指揮打仗,戰前做宣傳鼓動工作。劉伯堅不僅是紅軍學校的組織者,更是教育者和領導者。為此,他更加忙碌了,不但要和戰士們一道參加艱苦的行軍、轉移、反“圍剿”戰斗,一有空隙還要學習和備課,到紅軍學校去上課,與學員交流談心。在他的努力下,紅軍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軍事政治干部,大大提高了紅軍的戰斗力,同時也為人民軍隊的軍事教育積累了寶貴經驗。
紅五軍團奠基人:指揮員既要懂軍事會打仗,還要學政治做思想工作
大革命失敗后,劉伯堅先后到武漢、上海做黨的秘密工作。1930年下半年赴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1931年底,參與領導和指揮寧都起義,并擔任由起義部隊改編的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說,“一個紅軍指揮員,既要懂軍事會打仗,還要學政治,學會做戰士的思想工作”。
1931年12月,在紅軍反“圍剿”勝利的影響和全國抗日反蔣浪潮的推動下,“聯合紅軍,北上抗日”成為愛國官兵共同的呼聲。在中革軍委領導下,在劉伯堅等人的周密組織、策劃下,1931年12月14日,寧都起義爆發,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的季振同、趙博生等人帶領1.7萬余人,攜帶2萬多件武器,毅然加入紅軍。“寧都暴動是中國蘇維埃革命中的一個最偉大的士兵暴動”,使當時的中央紅軍兵力由3萬余人猛增到5萬余人,壯大了革命力量。隨后,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簡稱“紅五軍團”,劉伯堅任政治部主任。把這支起義部隊改造成為一支紅色勁旅的重擔又落到了劉伯堅身上。劉伯堅對起義部隊的整頓、改造傾注了大量心血,按照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要求,劉伯堅等人在紅五軍團建立起黨的組織,按照紅軍的建軍原則,對部隊實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堅持大膽吸收經過考驗、表現優異的起義人員入黨。他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滿腔熱忱,使起義官兵很快加深了對共產黨和紅軍的認識,堅定了革命的信心。正如季振同所說:“我參加紅軍,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劉伯堅。”紅五軍團很快成長為中央紅軍一支能打硬仗、惡仗的紅色鋼鐵部隊。在攻打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中,紅五軍團與敵人展開肉搏,讓敵人聞風喪膽。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與賀昌等同志仍舊堅持將紅色火種——《紅色中華》報辦下去,他賦詩、寫社論,為部隊打氣、為群眾鼓勁。劉伯堅站在于都河畔送別遠征的戰友,并鼓勵他們要勇敢地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1935年3月,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粵軍團長勸降他,但他從未動搖過。這個粵軍團長后來對人說:“劉伯堅這個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產黨員!”敵人讓他戴著沉重的鐐銬在大余縣青菜街游街示眾,企圖以此來瓦解他的斗志,劉伯堅卻氣宇軒昂,高聲朗讀著那首蕩氣回腸的正氣歌《帶鐐行》。在獄中最后的日子里,他給妻、嫂等的家信中留下“弟為中國革命犧牲毫無遺恨,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熱血不是空流了的”的遺言。他囑咐妻子:“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并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事業。”3月21日,劉伯堅在大余縣金蓮山英勇就義,時年40歲。
(作者系江蘇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處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