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亭湖區鹽東鎮曙陽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作為村黨總支書記,我深愛著這片土地,一直以來都在努力為村里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村位于鹽東鎮西南,村域面積為6.48平方公里,共有7個村民小組、2708人。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業生產完成了由依靠人力畜力向依靠機械動力的轉變。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細碎化的土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
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迫在眉睫
曙陽村共有7800畝耕地,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早在2016年就實現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因為一戶有多塊田且東一塊、西一塊,到了農忙時節,農機把時間和汽油都浪費在來回的路上,成本比較高。我走訪了很多農戶,大家都認為種植分散的田塊用農機作業基本不掙錢,如果能把“一戶多塊田”變為“一戶一塊田”就好了。
2017年,村里發展了家庭農場8家,平均每家種植經營500畝左右田地,連片的大田更適合農機作業,村民盧志同自己購買了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除了滿足種植經營的需要,還可以幫助其他家庭農場主。在連片成整的田塊里,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械都能得到應用,真正做到了藏糧于技。
2019年,亭湖區入選江蘇省第三輪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始試點“小田變大田”,首批試點沒有選擇我們曙陽村,我積極關注試點的村組,發現通過“小田變大田”,既能解決農民因老齡化想流轉土地卻流轉不出去的困難,又能解決一戶多塊田的問題,還有效整合利用了多余的田埂、廢舊溝塘,增加了糧食種植面積。在村兩委的積極爭取下,2021年,我們村被確定為首批整村試點村。
打消顧慮才能提高改革積極性
在實施改革之初,我們按照統一部署要求,組織村組干部和老黨員進行入戶調查摸底,把承包地的面積以及在大田中的自留地等涉及土地的信息都一一和農戶核對并請他們簽字確認,雖然工作量大,但通過這次調查徹底厘清了農戶的土地賬,農戶之間、農戶與集體之間的權屬關系非常明晰,打消了農戶怕改革有損自身利益的顧慮,還化解了一批歷史遺留矛盾,提高了大家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我們依據村里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小田變大田”改革范圍,農戶宅周的田地繼續由農戶自由種植果蔬、油菜等庭院經濟作物,農戶宅周田塊以外的大田作為改革的重點。為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我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田塊合并、溝渠平整、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莊道路綠化等計劃,表決通過實施方案。方案有了,資金又成為攔路虎。我們開動腦筋,主動對接土地整理、高標田建設項目,整合各方資源為改革試點服務,既減輕了村集體負擔,又快速推動了土地整合,進一步完善溝渠、涵閘、道路、橋梁等配套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解決了村民們過去“地不好犁、水不好澆、農機不愿來,耕種起來麻煩”等困擾。
農戶是要自種還是要流轉,流轉多大面積、自種多大面積、在什么位置自種,這些問題都由農戶自己說了算。三組的沈開仁家中共有5.59畝田地、分為4塊,改革后整合成“靠家、靠路、靠河”的一塊整田。村民梁書東自家有承包地12.9畝、分散為7塊,老兩口一直希望把偏遠的田流轉出去,這次改革,除了家門口3.54畝自種外,其余田塊都順利流轉。對于像梁書東這樣愿意流轉的農戶,由村集體幫助流轉,統一在區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公開交易,由家庭農場規模經營。后來,返鄉創業的“新農人”盧浩波將目光瞄向了家鄉。他通過平臺流轉了860畝土地,種糧大戶浦國富流轉了784畝土地。據統計,全村地塊由2467塊小塊田整合為115塊,縮減地塊2352塊,其中94戶選擇自種,690戶農戶選擇流轉。
始終把尊重農民意愿作為前提
本村農民習慣把先人安葬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田中墳”較多,如何處理是個難題。我們充分發揮村集體統籌服務功能,用“尊重、服務、引導”理念協調解決這類問題,經過調研、座談、走訪,充分征求農戶意見。立足群眾意愿,鼓勵農戶在大寒至清明期間遷墳,單人墳補償2000元/座,集中在公益性公墓安置。經過3年多的努力,現在大田里墳塋幾乎不見。
在推進改革過程中,也遇到了個別不支持的農戶。村民陳正東原先是村里的小農機手,改革前田塊分散,大型農機進不去的小田塊都是陳正東負責去耕翻,這是他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了解清楚陳正東不支持改革的真實原因后,我主動與村里的家庭農場聯系,介紹陳正東到農場打工,負責農田管護與排灌工作,化解了這個矛盾。
我們深刻認識到,必須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底線,要以農村社會穩定為前提,穩慎有序實施,千萬不能搞強迫命令。二組村民嚴紅建是個種菜能手,他家共有6.5畝承包地,分為三塊土地且都在路邊,自二輪承包以來一直自種蔬菜去市場銷售,相比流轉能有更多的收益。工作小組多次上門做工作,準備將他的三塊地調到大田中靠路的地塊方便連片種植,他依舊不愿參加改革。得知此情況,我們商量后一致認為,改革的原則是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不能為改革而改革,堅決不搞一刀切。通過集體商議后,我們確認此戶可以不動,等他將來想調整時,我們再幫他調整。這一靈活做法,給有此心態與想法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從而更加利于推進改革。
深化土地改革永遠在路上
除“自種區”“流轉區”外,村里還保留了大約300畝的預留田塊,滿足回鄉人員自種需要。根據農戶種植需求及時適當調整土地經營權是保證改革成果的關鍵。一方面,村里每年統計農戶自種、流轉的意愿,及時動態微調,確保農戶滿意;另一方面,村里和家庭農場合作新建區域性糧食生產綜合服務中心,為家庭農場主提供烘干、倉庫、農機停放等服務,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確保主體長期穩定經營。
近年來,土地流轉需求旺盛,價格逐年上升。我們通盤考慮農民、規模經營主體、村集體三方利益,組織村民代表協商確定土地流轉底價和限價。在協商的時候,考慮土地區位條件、土地稟賦、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同時綜合近幾年土地流轉價、種糧成本收益、經營主體接受度等因素,最終形成價格范圍為每畝900元至1100元。在區平臺交易時,達到最高價后,實行本村村民優先、無過錯原承租方優先中標方式。相比以往正向競價方式,目前的機制既照顧了群眾的感受,又讓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種植大戶也能承受。
我和村兩委不斷探索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土地的新路徑,結合“小田變大田”改革后的大塊條田,部分由村集體經營,收益作為村集體發展的資金,以及分紅給流轉農戶,使農戶在土地上得到二次收益;利用好農戶房前屋后空閑土地,引進社會力量,形成“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引導農戶進行庭院生態果蔬種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努力打造鹽城近郊鄉村旅游區、糧果保供區。
改革后村集體增加了510畝溢出土地,單此一項集體每年增收51萬元。為民辦實事能力也得到加強。我們給7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助,給困難大學生發放助學補助,為村民投保鄉村振興保、村民醫療互助福村寶,免除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費用。發動廣大群眾參與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獲得“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宜業宜居和美鄉村”等十余個省級榮譽獎牌。
(作者系鹽城市亭湖區鹽東鎮曙陽村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