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實現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有效展示與創新利用的重要文化載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加速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這為高質量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方向。大運河淮安段是全線歷史最早、延續最久、變遷最復雜的河段,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航運、水利、生態和經濟功能,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節點。近年來,淮安圍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主題展示創新及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不僅彰顯了大運河文化高地的重要地位,也為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改善沿線生態環境。通過實施河道水系綜合利用、運河現代航運提升、生態環境修復提升等重點工程,持續推進沿線基礎設施維修養護、河道輪浚和水污染防治行動,針對沿線森林、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施行嚴格生態保護,對重要水利節點及橋梁實施亮化美化等。率先創建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成7處親水平臺,美化亮化4座橋梁,新建堤頂道路14.1公里,完成126萬平方米綠化提升,實現全長172公里環洪澤湖公路、里運河文化長廊四行系統等重點工程全面竣工。不僅優化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增強了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使沿線群眾出行更為便利,休閑空間愈發豐富多元。
堅持文化遺產保護優先,積極推進創新性發展。以“文化為魂、保護優先”為發展導向,通過實施保護規劃編制、文化場館建設、文化研究宣傳等工程,系統梳理沿線特色資源、凝煉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充分詮釋新時代淮安運河精神。隨著御碼頭運河文化美食中心、清江浦1415街區、板閘遺址公園(中國水工科技館1期)、清口樞紐核心展示園等重點場館項目開放運營和加快推進,精心繪就的“淮上四卷·運河八園”美麗盛景漸次呈現。實施運河文化精品藝術創作、大OBUyBUUwHLfaRi/LhayqjQ==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及推動運河文化元素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等重點工程和活動,提升大運河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能力,增強市民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激發“運河之都”城市活力。
營造運河文化新場景,豐富主題展示手段。融合創新的文化展示手段是闡釋國家文化公園價值內核,增強民眾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徑。構建大運河淮安段生態文旅廊道,創新融合展現漕運文化、水工文化、淮揚文化等文化資源,分別打造了中國漕運文化核心展示片區、中國水工文化集成展示片區、隋唐運河文化遺址保護展示片區。系統梳理各類文物和文化資源,建設包括清口樞紐、洪澤湖大堤、清江大閘、總督漕運公署、泗州城遺址、高家堰、里運河和通濟渠淮河口八個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區(帶);在運河沿線有序推進多個文化展示節點建設,構建起“一廊三區八公園多節點”的運河公共文化場景體系和歷史文化展示空間。依托博物館、展覽館、非遺傳習所等文化設施建設,探索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匹配的展示手段和模式;打造多元立體、創新高效的運河遺產數字化展示平臺,集中展示大運河的歷史變遷、文化內涵和沿線城鄉特色風貌。
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統籌整合百里畫廊沿線優勢資源,堅持“產、城、鎮、人”融合發展的思路,持續放大運河文化與紅色文化、淮揚菜文化、西游記文化的疊加效應。推動清江浦景區、御碼頭運河文化旅游中心、清江浦1415街區獲批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和創建單位,里運河文化長廊入選“水韻江蘇·這里夜最美”網紅打卡地十佳夜景,“淮安大運河夜景游航線”入選全國50條水路旅游精品航線等,持續提升沿線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實施沿線鄉村振興工程,打造以文化旅游、特色產業、水運碼頭和休閑農業為主題的馬頭鎮、老子山鎮、蔣壩鎮等一批運河特色小鎮及新華村、王元村、白馬湖村等一批運河村莊,有效帶動了沿線農業提檔升級和村民收入水平提高,成功構建了既有文化魅力又具融合創新實力的富民畫廊。
下一步,要站在強化中華民族精神標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高度,謀劃、布局、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在內涵凝練、文化惠民、品牌形塑等方面持續著力,率先形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淮安樣板”,打響淮安“運河之都·百里畫廊”品牌。
挖掘和展示文化特質,煥發文化遺產新生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特定文化符號為載體的象征意義系統,挖掘和凝練地方特色是其煥發生機的基礎。一是協同合作,深挖內涵,凝練精髓。持續推進與高端智庫、駐淮高校深入合作,立足淮安特色開展聯合研究。系統梳理大運河淮安段歷史演變脈絡,深入挖掘沿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凝煉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應用對策和戰略前瞻研究。二是實施融合創新的多維度展示策略。突出自身區位環境、歷史人文與城市文化建設的融合,鼓勵研究機構、文旅企業共同開展文化遺產和手工藝活化利用、產品開發等產學研合作,加快展現淮安獨特文化魅力與深厚文化底蘊的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推動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創新,彰顯淮安文化特質和品牌特性。
構建公眾參與平臺,提升體驗感和獲得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提升沿線環境品質、豐富民眾精神生活的文化惠民工程,其規劃和管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是搭建公眾參與平臺,匯聚民智、發動民力。秉持“還河于民”理念,豐富惠民供給。鼓勵各類社會力量在政府主導、引導下參與其中,形成多方合力,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共享工程、民心工程。二是構建游客體驗質量反饋機制。堅持“既重建設,又重體驗”的思路,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開發設計具有體驗感的多元游覽主題和線路,滿足不同游客群體文化需求。加快構建游客體驗質量反饋機制,提升群眾體驗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形成營銷傳播合力,增強淮安品牌影響力。構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傳播體系,是打造運河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支撐。一是增強宣傳平臺和推廣渠道統籌力度。搭建文化旅游營銷聯盟,開展運河文旅品牌塑造和推廣營銷活動,持續推動主流媒體宣傳報道淮安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的創新舉措與成就。二是提升文化內容生產與新媒體傳播融合創新能力。提升文化內容生產能力,強化核心展示園區地標空間價值,形成“中國漕運看淮安”“運河水利看淮安”的品牌效應。持續舉辦中國(淮安)大運河城市非遺展、淮安馬拉松等重大活動,加強與旅游博主、網紅合作,提升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精準營銷的能力。三是完善對外交流機制,推動文化國際交流。打造高層次大運河文化交流平臺,積極參與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和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籌辦大運河文化帶相關國際會議,提升城市人文經濟競爭力,形塑具有世界影響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