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和重大責任。7月16日至19日,《群眾》雜志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跟隨全國黨刊全媒體聯合采訪團,采訪調研赤峰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
盛夏的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草原上,牛羊成群結隊地愜意游蕩,一個個蒙古包點綴于綠草織就的如茵碧野上,美麗如大自然繪就的風景油畫。而在翁牛特旗的沙地上,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映襯著碧藍的天空,匯聚成波光粼粼的“藍色海洋”,這是赤峰市新建的光伏發電場。兩種迥異的場景,共同展示著今日的赤峰。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因城區一座屹立萬年的赭紅色山峰而得名。這片北疆熱土,既立足本身的資源稟賦、戰略定位,承鴻志、守初心,又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正航向、破藩籬,在“變”與“不變”中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不變”的是固本培元,存記憶、續文脈,今時不忘來時路;“變”的是創新創造,引活水、賦新能,古為今用續華章
赤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有8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孕育了“華夏第一村”、誕生了“中華第一龍”,是紅山文化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玉龍之鄉”。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賦予了赤峰講好內蒙古文化的底氣、唱響“北疆文化”的自信。
在赤峰博物館、遼代歷史文化博物館,赤峰的史前文化、草原青銅文化、遼文化以及元明清時期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在館內被珍藏和展示:“C”形的碧玉龍——“中華第一龍”昭示著中華文明的起源,雞冠壺是中原的技藝與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互相融合的體現,鏨刻著中原地區經典紋飾的金銀器表明遼代社會對于中原文化的廣泛接受……一件件跨越千年而來的展品清晰展現內蒙古大地上各民族自古以來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
在敖漢小米博物館一樓展柜里,顯微鏡下是幾粒黑色的小米。這些小米出土于2002年,經碳-14鑒定,屬于約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時代。這幾粒小米,被認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時代最早的谷物,比中歐地區發現的谷子早約2700年。從石斧石刀到牛拉犁鏵,從刀耕火種到機械化大農場,從聚居的小村落到繁華的大都市,農耕文明的歷史就此拉開了帷幕。
進入新時代,赤峰不遺余力地利用新優勢讓古老文明煥發新的光彩。赤峰多個博物館與時俱進推出了數字看展、互動換裝等體驗項目,在激活歷史記憶的同時,更增強了觀眾與文物的互動,給游客帶來最佳的參觀體驗。除此之外,赤峰博物館還結合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發揮展覽和館藏優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用千年前文明交匯的歷史為當代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生動注腳。
赤峰人深知,對文明最好的保護,是傳承和發展。一直以來,赤峰市敖漢旗農業遺產保護中心搜集推廣谷子、高粱、糜子、雜豆等傳統品種并從中篩選優質品種進行推廣,將敖漢小米打造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今,小米產業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振興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小米鍋巴、小米酒、小米油、小米酥等深加工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
古老的文明穿越千載仍然光輝燦爛,不僅是赤峰各族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文化名片,也為推動赤峰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不變”的是因地制宜,明優勢、守家底,傳統產業蘊新機;“變”的是擘畫長遠,穩增長、求轉型,瞄準未來促發展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內蒙古構建體現內蒙古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赤峰的高質量發展始終立足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即開發“原字號”、改造“老字號”。傳統產業“傳統”不等同于“低端”,新質生產力要從既有產業里生發。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仍舊是赤峰堅守的老家底、基本盤。
赤峰是全國最大的絨毛產區之一,也是國內較大的羊絨集散地,每年有1000多噸羊絨在這里被運送到世界各地。東榮集團連續多年出口創匯位于赤峰市前三,位列國家羊絨行業出口前十。然而,作為知名國際品牌代工廠的東榮集團逐漸意識到只做外貿加工,缺乏自主品牌發展,將始終受制于人。于是,東榮集團從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入手,發展了自有品牌“東榮羊絨”、高端羊絨品牌“罕山”,開發了用料高檔、簡約時尚、緊跟潮流的系列羊絨產品。2021年,公司調整戰略模式和產業布局,拓展電子商務渠道、從線下走到線上,增加跨境電子商務業務。通過整合外銷內銷電商,利用平臺優勢資源,自主研發產品,走上了與時俱進的品牌發展之路。
作為資源富集型城市,赤峰市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有色和冶金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0%,是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傳統優勢和支柱產業。為改造升級“老字號”,赤峰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提質:維拉斯托鋰多金屬礦開發,甩掉“賣礦”的帽子,依托新技術規劃7個延鏈補鏈項目,將這一“世界級儲量”打造成千億元級產業;赤峰云銅在升級改造中首創“雙爐連續煉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色鋅業、中唐特鋼等龍頭企業紛紛加入“改造升級大軍”,向技術要效益,努力在舊格局中“轉”出新動能。
赤峰是全國第一個地市級百萬千瓦風電基地,風光資源富集,風電、光伏利用率在全國領先。立足于充足的風光資源和廣闊的可開發土地,當地努力把自然和地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借助“雙碳”目標的東風,分區域、分類別謀劃布局推進新能源及關聯產業項目,力爭在新能源領域展現新作為。沙漠縱深處,一塊塊光伏板整齊排列;廣袤草原上,一臺臺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巍然林立……未來新興產業的種子,正在這片火熱的沃土上萌發。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赤峰在守好基本盤的同時,正在加速凝聚新質生產力的躍升動力,成為構建體現內蒙古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
“不變”的是守護生態,治沙地、護草原,生態屏障利千秋;“變”的是點綠成金,興文旅、創產業,人與自然相共生
“踏山行川,不如三十二連山梯田望遠”。七月的三十二連山翠綠疊嶂,青綠隱長。這里因32座山峰相連而得名,總面積3.2萬畝,是以水平梯田建設為主,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典范。很難想象,70年前的這里,植被覆蓋率不足10%,水土流失嚴重。三十二連山是敖漢人民幾代人在“八百里瀚海”的邊緣,用久久為功的韌勁和耐心書寫的綠色奇跡。
在翁牛特旗沙地上,一條穿沙公路將滿是草方格的沙地一分為二,隨著綿延的沙丘延伸到天邊。這是赤峰人民在長年與沙地斗爭的過程里探索出的“以路治沙”模式,16條穿沙公路是翁牛特旗綜合治沙網格體系的骨架,和草方格一起織就起制服黃沙的天羅地網。和以往不同的是,翁牛特旗率先實施“以工代賑”治沙模式,通過有償勞動讓農牧民全面參與沙地治理,當地農牧民以沙地、資金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參與防沙治沙。目前已累計為500余名農牧民發放勞動報酬550萬元,人均增收達9000元,實現治沙增收雙贏。翁牛特旗還將穿沙公路網打造成了覆蓋全旗的300公里生態旅游大環線,去年接待旅游人數16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6億元。
馬鞍山林場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南部,始建于1962年10月,是以管護為主的生態經營型林場。順著登山步道拾級而上,一層層護坡、一排排植被相映成畫,滿眼盡是郁郁蔥蔥的綠色……
建場之初,馬鞍山林場森林覆被率不足20%。經過幾代林場人的努力,如今森林覆被率高達98.86%。“護綠、擴綠”已經成為林場人印刻在腦海里的自覺行為。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鞍山林場,作出了“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村,同鄉親們暢談脫貧致富,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這一要求為馬鞍山林場和馬鞍山村未來的發展打開了思路,除了持續“護綠、擴綠”,“興綠”也成了當地發展的必選動作。
走進馬鞍山林場林下經濟試驗示范基地,工人們正在采摘木耳。林場種植了元蘑、平菇、灰樹花、木耳等林菌20畝,以蒼術、赤芍、桔梗、人參為主的林藥100畝,有大批游客前來觀光采摘,畝凈利潤預計達4000元。山腳下的馬鞍山村,鄉村旅游也紅火起來。山里的新鮮空氣,地道美味的農家菜肴,山葡萄酒、山貨等土特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村里的農家樂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年收入約130萬元,100多名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以青山為底,描繪草樹云山的盛景;以碧水為脈,勾勒藍綠交融的靈秀畫卷。在赤峰這片北疆的沃土上,處處涌動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蓬勃力量,也迸發著綠色發展的無限活力。
在新征程上,赤峰人胸懷大局、應時而變,不斷調整轉型和重塑自我,同時堅守初心不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一以貫之,一場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洶涌浪潮正在這片茫茫原野蓬勃興起。觀一域而曉全局,赤峰的發展也是今日中國發展的縮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同樣要用好“不變”與“變”的辯證法——“不變”是高瞻遠矚,悉全球、顧大局,不畏浮云遮望眼;“變”是立足當下,穩增長、促發展,內外兼修強信心。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巍巍的“中國號”巨輪必將駛向更廣闊的未來!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