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宿遷市湖濱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力打造駱馬湖旅游度假區,走出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征、體現地域特色的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
一著不讓抓產業,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旅游工作,引領我國旅游業加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湖濱新區充分發揚“上下同欲、百折不撓”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精神,去年5月將駱馬湖旅游度假區成功打造為淮海經濟區首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可為淮海經濟區20余個地級市、1.7億市民提供更高品質的休閑度假服務。以全域視角,構建旅游發展新格局。堅持規劃引領,深入挖掘駱馬湖旅游度假區的文化、景觀、生態資源,精心編制《宿遷駱馬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高質量發展總體規劃(2024—2035)》,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研智庫旅游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省文化和旅游廳等專家評審把脈,構建“一核兩廊三區四射”空間規劃布局,明確“全景湖濱、全域旅游、全時旺季”發展方向,為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有力支撐。以融合理念,激活旅游發展新活力。主動適應旅游消費新需求,積極培育文旅產業新質生產力,多維度發展“旅游+”“+旅游”,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賽興旅”,舉辦了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一帶一路”青年體育交流周(江蘇)活動、全國橋牌邀請賽、駱馬湖沙雕藝術展、大運河自行車賽等一系列精品節賽活動,以及蘇魯豫皖地區享有盛名的民俗盛會皂河廟會,推出了駱馬湖啤酒并成為“爆款”,駱馬湖大魚頭、八珍炒飯等新品菜肴得到廣大顧客青睞,有效延長了旅游鏈條、擴大旅游消費,釋放出旅游“一業興、百業旺”的消費乘數效應。以項目引領,豐富旅游發展新業態。聚焦環湖體育休閑基地、夜間文化旅游消費基地、露營基地、全產業鏈婚慶基地等“四個基地”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發展思路,積極謀劃戴場島生態修復和保護性開發、愛情小鎮建設等特色項目,打造更多的新地標新名片。秉持“服務入駐企業是最大的招商,服務本土企業是最好的招商”的理念,積極運營沐晨太空艙輕奢度假營地、駱馬湖海洋樂園、駱馬湖歡樂世界、駱馬湖歡樂水世界等景點,加快推進駱馬湖鐘吾游樂城、湖畔漁歌等一批優質文旅項目。
一如既往護生態,高質量發展底色更亮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湖濱新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挖掘“干凈有序、可愛湖濱”城市內涵,走出了一條獨具湖濱特色的生態融合發展之路。瞄準靶向發力,擦亮生態名片。堅持問題導向,緊盯駱馬湖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相繼實施駱馬湖禁采、退漁還湖、“四亂”整治、禁捕退捕、“一線一岸”整治、“三無”船舶整治、三里濕地修復等措施,昔日采砂泛濫“淘金湖”重新變回水清魚肥“母親湖”,駱馬湖水質達國家二類標準。科學劃定駱馬湖全域空間保護范圍,高質量開展羅曼園、水生植物園、湖濱公園改造等提升項目,串聯形成開放式濱湖風光帶10多公里,努力實現“時時是景、處處是景、人人是景”,生態系統穩定性不斷增強,駱馬湖宿遷流域首次發現成群東方白鸛,近50年未出現的紅嘴鷗群也遷徙集聚駱馬湖。探索機制創新,守護幸福河湖。持續探索駱馬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斷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致力打造“河湖長制”的“湖濱模式”,讓河湖應綠盡綠、應美盡美。依托駱馬湖四級湖長體系和62個管理網格,建立駱馬湖管理定期協調會辦機制,常態化實施網格長、助理員、督導員、警員“一長三員”網格化管理,實現以“河湖長制”推動“河湖長治”。改善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千萬工程”重要批示精神,依托三臺山及駱馬湖東岸線的區位優勢、生態資源優勢,開展農房改善、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最大程度保留水美田園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特色城鎮。
一心為民守初心,高質量發展本色更顯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格調品位,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彰顯旅游為民的深入思考。創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湖濱更有希望。這希望在夜市煙火氣里、在背街小巷中、在湖濱居民的攤點上。湖濱新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守護“煙火氣”,鋪好群眾“致富路”。堅持旅游為民導向,聚焦“時時就業、處處就業、人人就業”目標,讓人民群眾在“好風景”里奔向“好光景”。按照“攤點不走、城管不撤,人員不散、警燈不滅”“垃圾不著地、污水不進湖”的要求,積極引導后備箱經濟、湖畔直播、文創集市等“夜經濟”新業態集聚,駱馬湖畔每晚吸引市民游客數萬人次,2萬余人就地吃上“旅游飯”,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碧湖銀灘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灘銀灘”。打好“組合拳”,筑牢生命“防護網”。駱馬湖在湖濱新區境內沿岸線長達42公里,風險點多、線長、面廣。湖濱新區積極探索防溺水工作機制,打造駱馬湖生態聯勤警務站、智能警戒防溺水系統,建成全省首個“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體的防溺水巡防監控平臺,實現了全水域感知、全天候預警、全程可視化。通過上好一堂“暑期防溺水宣傳課”、制定一本《駱馬湖水域執法指引》、出臺一項“防溺水有獎舉報”機制、織密一張溺水風險“人防”網絡、筑牢一道沿岸“物防技防”立體防線、創建一個民間“駱馬湖水上救援聯盟”,筑牢群眾防溺水“安全壩”和“生命線”,駱馬湖“防范溺水系統性守護機制”經驗做法,被省委深改委列為全省133項改革創新案例發文推廣。
(作者系宿遷市湖濱新區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趙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