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為全省“三農”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宿遷市宿城區近年來深入貫徹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錨定農業強區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開展和美鄉村建設三年行動,高水平推進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探索形成產業融合興農、鄉村建設利農、人居環境惠農、共建共享富農的鄉村全面振興“宿城路徑”,成功入選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獲評2023年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綜合排名第一等次。
融合為題,探索形成五化提升、三產協同的農業發展路徑。緊扣“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動西片區建成以農文旅融合、精致農業為特色的古黃河農業公園組團,中片區建成以種源農業、果蔬種植和精深加工為主導的都市農業組團,南片區建成以生態高效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的生態田園鄉村示范帶,構建“三大片區”錯位發展、“一二三產”融合并進的生動格局,今年2月高分通過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中期評審。以產業化路徑做好“土特產”文章。更加突出農業園區化、設施化、綠色化、數字化、融合化“五化”帶動作用,以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龍頭布局“1+8+N”園區發展體系,以食品產業園為載體大力發展預制菜、休閑食品等精深加工產業,沿黃河故道串聯唐圩三產融合產業園、田洼智慧農業產業園等40余個項目帶動高效特色農業連片發展,在穩產保供基礎上“一鎮一品”培育陳集葡萄、花園酥梨等國家地理標志5個、“兩品一標”87個、建成高標準農田43.7萬畝,糧食產量實現“二十連豐”,農業產業鏈綜合產值年均增長12%以上,獲評“中國農業公園”、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以大農業思維聚力“農文旅”融合。作為全國唯一擁有“兩湖兩河”特定地理標志的設區市主城區,宿城充分運用水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深挖水韻稟賦、近郊優勢、文化底蘊,打造“牛文化”與“水資源”融合、城市近郊“觀光游”與“親子游”一體、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的牛角村歡樂田園度假區,塑造以黃河文化與漁耕文化為根脈、休閑運動與康養游樂為定位、入選全省重點文化和旅游產業項目名錄的朱海休閑運動小鎮,建成擁有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組培中心、獲評省鄉村旅游業態創新示范項目的“蝴蝶蘭大世界”,串珠成鏈培育“自在天成·水韻宿城”品牌,榮獲省鄉村旅游創新發展先行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以產學研融通打造“種業芯”高地。堅持把種業振興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集聚、培育綠港、中江、瑞華3家全國種業龍頭企業,建成庫容規模全省最大、科研水平全國領先的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逐步構建“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日益成為全省有影響、全國叫得響的種源高地,2023年全區種業凈資產6.6億元、銷售額4.2億元、均位居全省縣區前列,全國良種輻射推廣面積超1360萬畝。
群眾為本,探索形成順應需求、尊重規律的農房建設路徑。堅持以農民意愿為主、居住條件改善為目標,結合黃河故道沿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建設和王官集鎮“三園”同創,打造省級特色田園鄉村8個、農房改善省級示范項目7個,獲省政府農房改善督查激勵。在此堅實基礎之上,確立“規劃引領、群眾自主、質量管控”總體思路,持續探索農房建設新路徑。突出規劃先行,做到“各美其美”。堅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突出差異化、個性化定位,因地制宜編制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鎮村聯編”“多村合編”村莊規劃,做好規劃發展村莊動態更新,既保證宜居農房規劃的嚴肅性,又杜絕“千村一面”、過度“城市化”。編制多元圖集,確?!叭罕姖M意”。按照“自選、自建”原則,制定農村住宅建設管理規范化指導方案,出臺農村宅基地審批和自建房手續辦理相關辦法,編制26套契合群眾需求、富有鄉村元素、風格多元、造價不一的農村住房設計通用圖集供群眾選用,通過“統規自建”方式鼓勵群眾翻建、插建改善住房條件,切實讓群眾在農房建設中唱“主角”。堅持全程監管,推動“住有宜居”。堅持政府監管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住房規劃、用地、建設、使用等全過程監管制度,嚴格把好項目預審、規劃審核、手續辦理、建設質量關口,完善工匠培訓和管理機制,打造“功能現代、結構安全、成本經濟、綠色環保、風貌協調”的高品質農房。
綠美為底,探索形成顏值提升、生態蝶變的環境改善路徑。綠色是宿城最鮮明的底色。在踐行綠色發展上率先探路、作出示范,宿城既有基礎和條件,也有義務和責任。抓好人居環境改善,全面描繪“空間美”。全域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和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化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治理、水環境整治等重點任務,梯次化推動省級和美鄉村、整潔村建設,探索構建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服務費市場化形成機制,農村生態河道長效管護工作連續2年獲評全省第一等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獲省評估第一等次,力爭到2026年整潔村全覆蓋,建成42個省級和美鄉村;到2030年省級和美鄉村占比50%以上、蘇北領先。補齊公共設施短板,全力書寫“品質美”。堅持以城市標準提升農村公共服務配套水平,持續深化鎮區“十個一”工程,大力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鄉鎮污水管網“十必接”建設,全面提升水電路訊、醫教文保等基礎設施配套,“四好農村路”覆蓋率、農村區域供水入戶率、天然氣管道通達率均達100%,“15分鐘生活圈”鎮區實現全覆蓋。放大耿車蝶變效應,全域勾勒“生態美”。從“保護綠水青山的1.0版”到“生態與發展相融合的2.0版”,“耿車蝶變”是宿城廣大干部群眾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精彩縮影和生動體現。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全力講好“耿車蝶變”精彩故事、全域推廣生態修復寶貴經驗,嚴把生態環境保護關口,堅決遏制“散亂污”企業死灰復燃,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向“新”向“綠”轉變、生態稟賦向綠色財富轉化,不懈推動“耿車蝶變”從“一鎮之變”向“全域之變”的3.0版迭代升級。
富民為先,探索形成和諧善治、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路徑。堅持和諧善治、富民為先,打造治理有效、群眾有感的鄉村繁榮圖景。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聚力黨建網、服務網、治理網“三網融合”,完善信訪訴求分級負責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深入實施“精網微格”工程,持續擦亮“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品牌,人民群眾安全感測評滿意率連續6年全市第一。權責清單試點先行。系統梳理、科學論證、編制形成“兩清單一事項”,進一步明晰鎮街權責邊界,實現職能任務條目化、權責運行規范化、保障措施具體化,為構建權責清晰、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提供堅實支撐。聯農帶農富民增收。扎實推進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深入推動產業、就業、創業、物業“四業”富民,拓展租金、股金、薪金、獎金“四金”模式,支持村集體經濟通過資產盤活、“飛地”經濟等路徑拓展增收渠道,2023年涉農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7.5%以上的較高增速。
(作者系中共宿遷市宿城區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