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科技領域改革不僅是自身的改革,關系經濟體制乃至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科技體制改革這一深刻變革中,必須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以良法善治護航科技體制改革走深走實、落地見效。
以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為牽引推進科技領域改革與法治良性互動
科技是人類進步的核心推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科技領域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修訂綜合性法律,完善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性制度。近年來,伴隨著科技體制改革,我國科技創新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科學技術進步法》作為科技領域綜合性法律,于2021年進行修訂,不僅將國家創新戰略固化為法律規定,還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調整為其制度主線。比如將“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黨和國家關于創新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納入其中,既彰顯了科技創新基本法地位,又保證立法緊扣現實需求、鞏固改革成果,更使其從重點關注科技自身發展的“科技法”向全面創新驅動全面發展的“創新法”轉變,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奠定堅實基礎。
健全專門性法律,及時將科技體制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吨R產權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等屬于專門性法律。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2018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確保將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真正落到實處。2020年修訂的《專利法》在保障科技人員權益方面作出重大調整,為鼓勵和保護發明創造、促進科技進步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據,實現了立法與改革相適應、相銜接。
統籌相關法律法規銜接配套,注重科技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科技領域立法中,我國《憲法》指明了科技發展的基本方向(第20條),明確了公民科學研究的自由權利(第47條),為其他部門法及專門立法奠定了基調。《民法典》總則第123條以“列舉式+兜底”方式規定了知識產權保護客體,既宣示了其私權屬性,又保持了必要的開放性,為應對未來科技革命和社會變革預留足夠的立法空間?!缎谭ā分星址钢R產權罪增至8項,織密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刑事法網。此外《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公平競爭條例》等立改釋進程加快,為優化科技領域營商環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這些法律法規的銜接配套,保證了科技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以知識產權保護為重點夯實護航科技體制改革的法治根基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中,知識產權不僅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更是護航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的法治基石。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必須著力在激勵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等方面筑牢法治基礎。
加快新技術新領域立法,激勵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要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元宇宙等領域知識產權問題,盡快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保護規則,為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蓄勢賦能。加強對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保護,更好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生物制藥、基因、種業、中醫藥等投入大周期長的技術實行更嚴格保護,及時修訂完善植物新品種條例、集成電路保護條例等,持續夯實科技創新的制度基礎。
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戰略舉措,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其關鍵在于,依法平等保護企業知識產權,既要保證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各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平等;也要尊重各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決定研發方向、創新路徑、要素配置、成果轉化,減少政府非必要干預;建立企業知識產權運營機制,引導創新型中小企業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實施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戰略,推進專利布局與品牌建設同步實施,努力提高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能力;探索知識產權涉外保護機制,建立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指導機制,助力企業“走出去”。
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關系科技人才創新創造動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關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等文件,積極推進“賦權”改革試點工作。在此基礎上,2021年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首次將改革成果上升到法律高度(第33條),但這僅是一項宣示性規定,仍需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配套。應堅持以《民法典》為總綱,細化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及分配規則,切實保障科研人員合法權益,厚植科技人才創新創造、參與成果轉化優勢;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梳理,確保“賦權”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以良法善治為引領更好統籌科技領域發展和安全
科技領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要堅持統籌科技領域發展和安全,運用好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軌道上健全科技安全治理體系,筑牢科技發展的安全防線。
以良法促發展,不斷完善科技發展法律規范,推動科學技術安全、可控、健康、可持續發展。面對科技變革帶來的沖擊與挑戰,要將法治思維融入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資源配置、技術交易、產業促進、國際合作等制度建設,構建支撐科技現代化的一般法律規則;加強數據、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重要領域立法,健全國家科技發展急需的法律制度;完善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創新合作法律規范,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講好中國科技故事。
以善治促安全,不斷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健全預防和化解科技安全風險體制機制??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健全科技安全治理體系,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科學立法強化科技安全法治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還需善治,要進一步推進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貫通協同。以科技賦能法治,不斷優化執法流程,提升執法效能;構建“民行刑”有效銜接、一體保護的司法機制;提高全民科技安全意識,營造有利于維護科技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靥丶s研究員、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