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泰州市姜堰區地處江蘇省中部,全區以通揚河為界,南部為高沙土地區,北部為里下河黑黏土水網地區。姜堰先后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今年,姜堰區家庭農場發展“三四四”支撐體系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村改革典型案例,系泰州唯一。姜堰區發展家庭農場有著先天優勢,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采取農村能人、種田能手承包經營方式,探索發展“集體小農場”,積累了成功經驗。2013年5月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之后,率先探索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整村、整鎮梯次推進土地確權頒證和規范流轉工作,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得以迅速發展,開創了全國有影響的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集群化、集約化發展“橋頭模式”。同時,為順應家庭農場蓬勃發展的新形勢和社會化服務新需求,姜堰區積極扶持村集體牽頭建設為農服務綜合體,廣泛吸納區域內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以及各類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參加,組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形成了“兩大主體”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問題剖析
姜堰區家庭農場發展勢頭總體良好,但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通過改革試驗,努力蹚出一條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之路。
家庭農場傳統經營模式遭遇發展瓶頸期。姜堰區家庭農場經營結構普遍單一,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近年來,糧食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而糧食價格受市場供求、托市政策等因素影響持續下行,使一些經營管理粗放、過度依賴社會化服務的家庭農場壓力空前增大,不少農場主對傳統經營模式失去信心,又因自身認識不到位,對轉型發展心存顧慮。
家庭農場組織化程度不高制約全鏈式增值。姜堰區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的運營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入盟的家庭農場可借平臺便利獲取專業化生產服務及糧食烘干、訂單銷售等服務,這種訂單模式基本是基于良種良法一體化推廣而實現的優質優價,其增利空間僅限于生產環節。由于家庭農場組織松散,未能跟龍頭企業締結緊密型的利益聯結關系,也沒有真正抱團合作聯合打造自主品牌,從而難以分享到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和品牌價值,這也是家庭農場發展到一定程度迫切需要突破的困局。
家庭農場支持保護政策的構建缺乏系統性。目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扶持政策較零碎,系統性不夠,覆蓋面不廣,力度不大,即使一些政策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支持范圍,也存在操作性不強、落實難的問題。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風險防控能力薄弱。家庭農場主中新生代職業農民偏少,以傳統老農人居多,缺乏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品牌意識,抗風險能力不強,尤其在抵御市場風險方面顯得束手無策,每到收獲季節苦于無儲糧條件,導致糧食集中上市而拉低價格,甚至有時虧損拋售。而當規模經營主體虧損嚴重引發風險時,村集體將不得不代償農戶的租金損失。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優化性不足。現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無法滿足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日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存在公益性服務機構引領支撐作用較弱,經營性服務組織實力弱、服務供給不足、服務內容與經營主體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環境有待優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少以及覆蓋面窄等問題。
舉措與成效
姜堰區以入選全國和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契機,在實現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域化發展格局基礎上,針對家庭農場普遍存在的技術水平低、管理不規范等問題,聚焦家庭農場轉型升級與集群發展,全方位開展試點探索,構建形成家庭農場發展“三四四”支撐體系。
緊扣“三化目標”,培強育壯經營主體。一是緊扣“主體職業化”。首創“短期集訓+常態實訓+職稱評定”的“三合一”培育模式,指導農場主申報初級、中級、高級職稱,與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聯合開辦大專班,提升農場主學歷,職稱評定實行網上申報、專家評審。自2019年以來全區農場主累計獲評初級職稱740人、中級職稱21人、副高職稱4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結合新品種、新技術、新業態推廣以及農場主需求,謀劃培訓課程,分類收集制作小視頻80余部,適時推送給農場主供業余自學。二是緊扣“技術集成化”。探索出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病蟲害綠色防控、藥肥雙減雙增、農機兩融兩適的6d9ba3b159c187d40eacb059a91cf4b5技綠融合“四合一”創建模式,建成了一批品種優、技術新、模式好、效益高、帶動強的示范基地,實現糧食生產節本提質增效、減藥減肥不減產,比傳統種植畝均節本增效200元以上。三是緊扣“管理規范化”。編印《家庭農場規范管理20條》《家庭農場簡明財務記賬核算辦法》,面向鎮村工作一線及規模經營主體廣泛開展培訓。累計創成各級示范家庭農場362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0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38家、區級示范家庭農場164家。
創設“四大載體”,積極搭建合作平臺。一是首創區域性產銷聯合體。積極探索具有姜堰特色的產銷聯合體模式,采取“1個區域地標+N個自主品牌”的營銷策略,形成產品集群優勢。區域公用品牌“姜味食足”將進入實質化運營階段。淤溪鎮“鮑老湖”、張甸鎮“甸上人家”兩家產銷聯合體及地方特色農產品營銷中心已建成運營,質態良好。張甸鎮“甸上人家”產銷聯合體自建成以來已實現年經營收入400萬元左右。二是升級鎮域綜合服務聯盟。在鞏固提升七項基本服務的基礎上,拓展金融保險、糧食暫存等特色服務。試點建設糧食倉儲鋼板立筒倉,探索“向空間要土地”的節約供地模式,建設總倉容5800m3的鋼板立筒倉,幫助家庭農場解決糧食暫存問題。三是建立區級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運營中心。中心設有農產品展示直銷區、品控檢測室、保鮮庫及綜合辦公區、品牌營銷中心等,同時依托姜堰郵政公司電商及物流配供體系,形成以農產品營銷為核心的實體化運營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全區家庭農場服務“全覆蓋”。四是打造家庭農場集聚區。堅持規劃引領、產業集聚、功能配套,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橋頭萬畝糧食種植家庭農場集聚區,培育發展狀元生態菌菇、馮莊特種水產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家庭農場集群。積極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高地,溱潼鎮馮莊村現代漁業產業園搭建智慧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綠色健康農產品從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溯源。
創新“四項制度”,全面優化發展環境。一是創新土地流轉準入監管制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限入名單”管理制度,出臺土地流轉交易主體資格審查辦法,從源頭上防控規模經營風險。二是創新家庭農場綜合評價管理制度。對從事糧食種植和以糧食種植為主的種養結合類家庭農場進行一次綜合評價賦分,評價結果錄入全區共享的等級信息數據庫,作為組織開展土地流轉等管理工作的參考依據。三是創新家庭農場保險保障制度。率先啟動家庭農場綜合保險試點,在原政策性保險保障物化成本基礎上,進一步覆蓋租地成本和勞動用工成本,實現農業保險保障由傳統的產量損失補償向市場風險補償的拓展。四是創新家庭農場主養老補助制度。出臺家庭農場主養老保險補助辦法,對滿足條件的糧油種植家庭農場主給予適當補助,增強了家庭農場主的身份認同感和種糧積極性,近兩年以來,發放家庭農場養老保險補助資金近30萬元。
(作者系泰州市姜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
責任編輯:賈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