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我們現在仍舊可以在古代建筑、器物和工藝品中看到龍的這九個兒子,它們常被用作裝飾,象征著權威、力量和吉祥。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的第六個兒子是赑屃。赑屃又名霸下,外形似龜,善馱重物。傳說,它是龍和龜所生。
有關赑屃的起源說法很多,其中有種說法是“龍龜說”,說它是龍與龜圖騰的結合。這種說法在考古方面沒有得到證實,只是一種猜測。另外一種說法是赑屃為玄武的變體。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傳說是龜與蛇的聯合體。漢代以前,玄武還是神龜的形象,并沒有蛇;漢代之后,玄武的形象發生了變化,成了龜和蛇的結合。傳說,玄武是古代顓頊族的族徽。
由于赑屃的形象,人們認為它是龍和烏龜所生,擁有龍和烏龜的特性,它喜歡馱重物,多被用于馱碑。有這樣一個神話傳說,因為赑屃喜歡馱著東西,所以它曾經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中興風作浪,危害人間。因為它是龍子,又有神力,一般人很難制服它。后來,黃河泛濫,大禹治水時,遇到了興風作浪的赑屃,想辦法收服了它。不僅如此,因為赑屃有著與水有關的神力,大禹還讓它協助自己治水。果然,赑屃不負眾望,真的幫助大禹制服了洪水。治水之后,為了防止赑屃再次興風作浪、危害人間,大禹便將治水的功績刻在一塊大石碑上,叫赑屃馱著,有這么一塊大石碑壓著,赑屃就不能隨意行走了。在古代,玄武被認為是北方的水神。這樣一看,說赑屃是玄武的變體,也有一定的根據呢。唐宋之后,赑屃的形象逐漸龍化;到明清時期,完全變成了龍首,有獨角,而且角長在頭部的正中間。
古人為死后的帝王圣賢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的背上。赑屃馱著碑,俗稱“神龜馱碑”,似乎依靠赑屃的神力,所立的碑就能千秋永存。此外,赑屃也有“長壽吉祥”的意義,和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系。
赑屃作為龍的兒子,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表現,是中華文明數千年積淀的結果,也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