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社會責任又稱企業的倫理責任,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還應當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回應社會的要求是企業理性的表現。本文闡述了船舶企業作為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履行社會責任的目的和意義,并通過對船舶企業社會責任內容和構成分析,提出符合船舶企業特點的問題和對策,從而引申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思考。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先由西方國家提出,理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界定經過了持續的發展。美國學者“企業社會責任之父”Bowen是最早系統性開展對企業責任概念進行研究的學者,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光靠自愿履行是不夠的,需要由社會對企業進行控制,將企業社會責任的高度提升到社會控制企業的層面上。Sethi(197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它的不同方面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變化。Carroll(1979)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由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自愿責任四個方面構成的。Gordon(1998)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超出國家法律法規以外,企業承擔的道德責任。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被全世界廣泛關注,我國眾多學者也參與到了該理論的討論和研究之中。李占祥(1993)提出企業作為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其社會責任就應該由所處的社會決定,且該責任是具有奉獻性和義務性的。葉祥松、黎友煥(2004)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自愿行為,還有強制行為,前者依靠企業的文化底蘊,后者依靠社會相關法律。黎友煥(2010)在《企業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對其利益相關者承擔的經濟、法規、倫理、自愿性慈善等相關責任。
本文結合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研究和理論基礎,并依據船舶行業企業的自身特點,對船舶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提出以下觀點:船舶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船舶企業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為本企業的員工、船東、政府、環境、供應商、社區、特殊群體、一般民眾等利益相關者履行的包括法律法規強制規定的,以及企業自愿履行的責任。
二、研究船舶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
履行社會責任對于船舶企業的自身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船舶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技術發展,船舶企業想要在充分整合相應資源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價值和盈利,就必須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在各個環節中扮演的角色。
現代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以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作為爭奪市場的第一驅動力,船舶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重要的一員,無時無刻不擔任著強國護民的重要使命,一定程度上來講,船舶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注重國家、社會、員工及外部利益相關者關系,改善環境污染等,都對社會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船舶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可以緩解人們對目前存在的社會問題的擔憂,有利于協調社會各界利益,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全社會和諧發展。此外,船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實現國際趨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貧富差距、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相繼出現,發達國家作為這場運動的推動者和受益人,已經認識到想要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繼續從中獲取巨大經濟利益,就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在國際上,企業管理實踐經歷了質量管理(1987年版ISO9000)、環境管理(1997年版ISO14000)和社會責任全面管理(2010年版ISO26000)三個階段。繼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10年發布的“社會責任指南標準(ISO26000)”之后,我國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在2013年起草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準則》。新評價準則的起草為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一個新的評價標準,有助于我國船舶企業緊隨國際潮流,實現國際趨同。
三、船舶行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分析
(一)社會責任標準
隨著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深化研究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國際社會越發關注和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因此國際社會出臺了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有SA8000和ISO26000。與此相應,我國也頒布了《勞動法》,規范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權益。發布GB/T 36000《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1《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和GB/T 36002《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等國家標準。社會責任標準的制定,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更規范化的要求和管理模式,促使社會責任向更高層面發展。
基于船舶行業企業產業關聯性強、資本投入大、技術要求高、勞動力密集、制造周期短等特點,本文認為船舶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圍繞利益相關者這條主線進行分類,即本企業員工責任、環境責任、供應商責任、一般民眾責任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責任等。
(二)船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轉型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影響社會穩定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問題之一。雖然我國企業在該方面意識有大幅提升,但是仍有許多企業沒有做好其應有社會責任的履行工作,船舶企業也不例外。
1.企業員工權益責任缺失。部分小型船舶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和監管措施缺失,在雇用員工(或臨時雇用)時存在不簽訂或不履行勞動合同,逃避支付法律規定的薪資、福利和社保,發生糾紛時員工權益得不到保障。也有一些企業管理者缺乏安全生產意識,忽視員工的安全和健康問題,安全設施投入嚴重不足,存在安全生產隱患,生產事故、人員傷亡時有發生。
2.企業環境保護責任缺失。企業是環境責任重要承擔主體,然而有的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環境保護。以某市修造船企業為例,部分規模企業存在主體工程規模與環評審批內容批建不相符,生產規模及工藝流程與環評審批不符;一些小型修造船企業,涂裝作業、切割作業的污染物無組織排放情況嚴重,影響周邊的社區與環境,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風險。
3.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由于船舶市場行情的波動和船舶企業發展規模的不同,追求利益最大化使部分企業行為缺少應有的規范,一些中小型船舶企業欠缺履行社區責任和特殊群體責任的能力。另外,由于我國政策目前在偏自愿性社會責任的履行上缺乏很好的激勵措施,大型企業對于偏自愿性社會責任的履行也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三)船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船舶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與既符合道德又符合利益的理想圖景不同,其往往會遭遇現實的冷遇。我們需要從船舶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現狀進行反思,找出船舶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從而促進船舶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企業自身原因。船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淡薄,是船舶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最主要原因。現代企業強調的是企業利益關聯方之間的契約團結及合作關系,即企業應同時對股東、員工、債權人等相關主體的利益進行考量。而現階段,很多船舶企業把利益相關主體負責視為一種負擔,把依法經營、依法納稅等同于承擔社會責任,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政府作用乏力。政府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起著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同時作為公共政策的供給者發揮著主導作用。現階段,這種推動和引導的效能并沒有完全得以釋放,引導監管職能分散,企業常因此而顧此失彼;政策宣貫力度不夠,導致企業理解不足,影響執行效果;法律法規不盡完善,未能對逃避社會責任的企業形成有力制約等。
監督監管缺位。政府和行業協會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起著引導、推動及監管作用。然而,有的地方政府存在過度行政化行為,使企業承擔過多的強制性社會責任;部分地方政府過分強調企業經濟效益,以此作為衡量當地經濟發展的標準,對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不高或監督力度不夠,甚至出現地方保護主義;船舶行業自律體系建設不夠健全,行業協會的監督職能尚需加強。
四、船舶行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案例分析
(一)CSSC企業介紹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CSSC是2019年10月由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旗下擁有科研院所、企業單位和上市公司104家,資產總額8900億元,員工22萬人,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二)CSSC履行社會責任分析
1.員工責任方面。2021年CSSC企業員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員工體檢率、社會保險覆蓋率、員工健康檔案覆蓋率均為100%。另外,在員工發展和職業培訓方面,CSSC企業2021年共計組織培訓75.38萬人次,員工培訓投入1.48億元。大型國有企業像CSSC企業都會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執行,員工權益可以得到良好保障。
2.環境責任方面。從下表可以看出CSSC企業2019—2021年營業收入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逐年降低了綜合能耗和污染氣體排放量。
CSSC企業2019—2021年度能耗指標
(數據來源CSSC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指標 單位 2019 2020 2021
年度
營業額 億元 3831.77 3233.00 3461.95
萬元工業
產值綜合
能耗 噸標煤/
萬元 0.2023 0.0400 0.0417
二氧化硫
排放量 噸 350.00 339.35 296.29
氮氧化物
排放量 噸 731.00 713.67 460.98
氨氮化物
排放量 噸 87.00 83.17 80.91
3.社會責任意識。船舶企業在履行偏自愿性責任上,CSSC企業通過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等方式,發揮自身優勢,將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助力脫貧攻堅。共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062億元,產業扶貧基金投入1499.1萬元。
(三)CSSC給我們的啟示
1.國有船舶企業偏自愿性責任履行較好。通過國家對偏自愿性社會責任履行上的政策和方針引導,以及國資委社會責任局對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統籌監管,國有船舶企業不僅依法依規認真履行強制性的社會責任,也承擔了大量的自愿性社會責任,有針對性地把資金投入到公益事業。
2.船舶企業更應加強環境責任的履行。船舶修造行業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沿江沿海經濟帶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影響。因此,嚴格規范船舶修造企業準入門檻,建立健全企業環保制度體系,加大污染控制技術與設備設施投入,減少和保證污染物排放達標,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也是發展的目的。
3.船舶企業員工責任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企業自身的發展離不開外在形象和內在凝聚力的共同作用,員工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力量和內在凝聚力,企業的長遠發展必定是建立在員工責任的良好履行上,企業做好員工福利管理,賦予員工更多的責任感,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更好地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五、船舶行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企業履行責任的自覺性
船舶企業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主體,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實現履行社會責任行為的主要內在途徑之一,通過對企業的全員教育,提升企業誠信。建立有效的履責部門等方式,可以在船舶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問題方面得到新的飛躍。增強企業家社會責任意識,企業的決策者應充分認識企業與社會的關系。
(二)將社會責任融入日常生產經營
要履行社會責任,尤其是偏自愿性的社會責任,企業得有良好的收益和發展,才能更好地將時間和財力投入到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中去。當然履行社會責任亦會提高企業的社會認同感,從而增強企業的信譽和聲譽,促進企業發展。
(三)強化措施完善法律法規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合理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責任相協調的責任機制,在政策機制上對企業形成激勵和約束,企業依照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履行其社會責任,并在相關的法律保護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鼓勵和推崇企業更好地參與社會公共事業,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將從社會中獲得的巨大利益回饋社會,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競爭力。
(四)通過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我國船舶企業數量眾多,在政府部門做好監督管理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媒體和公眾參與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企業應定期對外公布社會責任成本,在接受外界監督的同時,可以及時了解相關利益者的要求和建議,完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提高執行與落實效果。
(作者單位: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