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困,一些革命知識分子涌動著解救中國的思潮。此時,歐美諸國的科技日新月異,尤其是法國各類學科研究都處在領先地位,且留學費用較低,留法勤工儉學便成為中國留學生的首選。冀中平原的布里村不僅在留法勤工儉學上留下了紅色印跡,而且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布里村的行政規劃多次變更。原屬蠡縣,1940年12月劃歸高陽縣,1945年10月又劃回蠡縣,至1950年6月劃歸高陽至今。所以,談到20世紀初期的留法勤工儉學,應是“蠡縣布里村”。
布里村的李石曾(1881-1973),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故宮博物院創建人之一,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早年曾發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1907年,李石曾作為中國最早的留法學生之一,從巴黎巴斯德學院生物專業畢業。他的專業是研究大豆,一度在法國開設豆腐工廠,并招募家鄉人前往法國做豆腐,為了提高華工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藝,李石曾辦了一個夜校,工人們白天做工,晚上則在此學習中文法文以及基礎科學知識。
1917年7月,李石曾向北洋政府教育部呈送公函,申請成立“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北洋政府教育部同意申請并予以備案。1917年8月,留法工藝學校在布里村蓋成,蔡元培親自題詞“勤于做工,儉以求學”。1918年,隨著南方軍閥混戰,求學不易,蔡和森帶隊的南方學子不遠萬里趕到布里村授課、求學。這一年,蔡和森23歲。作為留法工藝學校的國文教員,月薪20塊大洋。
從1917年至1920年,布里留法工藝學校共舉辦3期,培養學生200余人,其中有73人赴法勤工儉學。在首屆入校的學生中,就有后來與周恩來同期赴法、最終成為法國愛國僑領的王守義。1918年10月第二期的學員中,有一個以湖南學生為主的初級班,毛澤東曾專程到保定看望。班主任蔡和森,學生向警予、顏昌頤、王人達、孫發力、唐靈運等人,后來均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和著名領袖人物,為中國北方留下了珍貴的紅色足跡。1918年,由于招生人數的增加,布里村的校舍不夠用,李石曾回到北京,請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姜妙香等人演出,為學校的建設募集資金,共籌得大洋1500余元,建設了新校舍。新校舍建成后,學校正式更名為它現在的名字——布里留法工藝學校。1920年,因法國經濟凋敝,學校停辦。
這里要強調的是蔡和森(1895-1931)。他是湖南人,1918年6月參加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9年12月25日,與妹妹蔡暢、女友向警予赴法;到1920年7月,他主張中國走俄國十月革命道路,于8月13日給毛澤東寄一信,信中主張先要組織政黨——中國共產黨。他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共產黨。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俄羅斯前夕,在俄羅斯《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國飛行員唐鐸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同法西斯軍隊空戰,屢建戰功。這位唐鐸就是唐靈運,布里村昔日學員之一。
而今,在保定市原育德中學舊址,尚建有一座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紀念館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磚木結構的四合院,門楣上掛著白地紅字匾額,上寫“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1994年9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