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程度較高的藝術門類,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本文從影視藝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出發,研究影視藝術史所拓展的新空間、新層面,以歷史真實性為基本要素,以文學性作為核心要素,以視聽語言和導表演藝術為中心環節,來探討影視藝術史的構成要素,闡釋影視藝術史的研究范疇和探索價值。
【關鍵詞】影視藝術史;歷史真實性;文學性;視聽與導表演
【中圖分類號】J9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5-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21
相較于繪畫、音樂、戲曲等藝術門類來說,影視藝術的誕生日期較晚。1895年12月28號,法國奧古斯都·盧米埃爾(Auguste Lumiere)和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ere)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地下“印度廳”,用“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們制作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水澆園丁》等影片,才有了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電影,這一天被確定為世界電影誕生日;而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正式播放電視節目,才標志著廣播電視的誕生,雖然距今歷史不長,但影視藝術所共同構建的影視文化,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影視文化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史上自從語言、文字、印刷術產生以來,在文化的積累和傳播上的一次劃時代革命。①作為現代科學手段和多種藝術表現手段相結合形成的新興綜合藝術,擁有許多前所未有的審美特征和藝術手法,當然,也具備一切綜合藝術的普遍特征:綜合性與獨特性、情節性和主人公、文學性和表演性。基于馬丁·艾斯林“大戲劇觀”的背景,對于影視藝術史要素的研究,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那就是影視藝術觀,這與研究戲劇史離不開戲劇觀、研究文學史離不開文學觀、研究哲學史也需要哲學觀相似,影視藝術觀,即我們對影視藝術的認識,應是研究影視藝術史的一個基點。
有了影視藝術觀的支撐,認識到影視藝術在誕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影視藝術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認識到審視影視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基于這一種觀念:我們必須從歷史開始,從技術的、審美的角度,具有邏輯地去審視影視藝術在符號、語義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并盡可能地預測它的走向。
總而言之,歷史真實性是研究影視藝術史的基本要素,文學性是影視藝術作為綜合藝術的核心要素,視聽語言和導表演藝術是研究影視藝術的中心環節,優秀的影視作品是經典的文學劇本和卓越的導表演創作的結晶。
一、歷史真實性是研究影視藝術史的基本要素
對影視藝術史的研究,分為橫縱兩個方向。首先,從縱向看,要梳理歷史進程中的時間節點、關于影視藝術發生演變的歷史背景、事件等;其次,從橫向看,是關于影視藝術歷史進程中的導表演創等人物、影視作品、放映活動、受眾、影劇評分析等組成。如果將作家研究、作品研究、思潮研究、歷史背景研究和首演劇評研究進行分門別類地整合標記,對應下來,則是將導演創作各階段的風格特色資料進行整理、對劇本和人物進行分析,對歷史各階段思潮流派進行研究、對論斷進行分析,這個方法非常有助于從基礎出發,加深對“史”的思維和認識。
影視藝術史也是一樣,影視的歷史雖然不長,但這段時間里,社會急劇變化,影視的發展進程跌宕起伏,確立影視藝術的端點和源頭,確立影視藝術史的時間線,能夠更方便地敘述影視藝術的歷史真實。以外國電影史的研究為例,首先是研究對象可以劃分為非文字形式的視聽語言發展史、電影技術發展史和電影經濟史等;其次是研究方法問題,可以分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電影理論影響及發展、語境和體驗等研究方法;再次,要考證電影大致的分期,如法國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電影通史》中,把電影的歷史發展基本上分為六個時期:發明期(1832—1896)、奠基期(1896—1908)、成型期(1908—1919)、無聲期(1918—1927)、有聲期(1928—1939)、戰時和戰后(1937—1955)。而我國黃文達在《外國電影史》一書中,則調整為電影技術發明期(1832—1895)、電影藝術形成期(1895—1927)、成熟期(1927—1945)、發展期(1945—20世紀80年代末)、電影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基于歷史真實,才能更大限度地接觸影視藝術的發展真相,能夠對歷史現象、影視作品的研究、思想高度和理論視角有學理性、權威性的認識,也能夠訓練邏輯思維。
在西方史學研究中,影視史學出現較晚,影視史學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海登·懷特1988年在美國歷史學會會刊《美國歷史評論》上發表的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y一文中,而學者周梁楷先生首次將“historiophoty”翻譯成影視史學。以懷特這段話的解讀來看,認識史學與影視史學的方式,在信息產生與制作的來源方面來看,其實是相通的;但從表現媒介來分析,二者不盡相同。海登·懷特為影視史學下的定義可解釋是用視覺影像和影片闡述,從而來傳達歷史及人們對歷史的見解。能夠進行史學記錄或宣傳的媒介,一般而言是書刊報紙等紙媒媒介,而影視史學的傳播與記錄方式,則主要表現為視聽媒介,那么在衡量影視藝術史的要素之時,不可以完全以史學的標準來一概而論。
海登·懷特說:“即便是對歷史文獻或史料編纂,也絕非資料的陳列,也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某種思想支配下進行的,包括專著性的歷史論文,其建構或‘塑造’的成分也不亞于歷史影片。”對于影視藝術史的構成要素來說,主觀介入和虛構性其實是難以避免的,海登·懷特在談到影視史學書寫時也曾說:“每件書寫的和影視的歷史作品一樣,必須經過濃縮、移位、象征、修飾的過程。”茅盾在《關于歷史和話劇》的著作中也曾經提到話劇史研究的一個先行條件,是不能損害作品的歷史真實性。“即使是真人真事也應當是符合于這個歷史人物的性格發展邏輯的,不是強加于他的思想或行動。如果一部歷史題材的作品能夠做到這樣的虛構,可以說它完成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 ②
影視藝術史是以史學方法論作為闡釋工具,最終落到視聽語言的呈現上,落到影視藝術家和影視藝術作品的文學性、戲劇性、關聯性等方面,這些都是影視藝術史的要素。
二、文學性是構成影視藝術史研究的核心要素
綜合藝術的一個普遍規律是,作品都是經過二度創作,才能搬上舞臺、銀幕或熒屏,在綜合藝術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一度創作的核心是文學劇本,二度創作的體現是表演藝術。在影視藝術的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將創作者的主體意識融入其中,或多或少地會加入一些個人主觀意識,主觀感情無法避免,因此,影視藝術史無法避免的一個要素是文學性。
影視劇本是影視創作的第一道工序,導表演是根據劇本進行再創作,影視作品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劇本創作規律,影視文學劇本其實是電影性、戲劇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的產物,不僅要考慮到劇本題材、人物、情節等相勾連,挖掘故事敘述戲劇關聯性,設置矛盾沖突和波瀾起伏的戲劇情節,更要考慮到拍攝和放映的需要,將文學劇本的人物和事件轉為視聽化的形象。
劇本文學性和戲劇性,為影視藝術敘事的高度提升開辟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戲劇里包含哲學、心理學,更是人學,戲劇是人性的實驗室、人生的縮影。影視劇本在這個基礎上,有沖突,有激變,從生活出發,去反映各種各樣的生命體驗、審美經驗,設置各種情境,見證成千上萬的人生方式、體會、感悟和感觸影視人物的生命狀態。
譬如熱播劇《繁花》,金宇澄的原著小說之前已經收獲了一批讀者受眾,小說熱評如潮,同名電視劇有導演王家衛加持,使得這部劇一直頗受關注。有著“作者電影”烙印的王家衛從電影轉型到電視劇,在視聽和剪輯風格上其實一直都在重溫舊夢,頻繁重復他在電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2046》《阿飛正傳》中的手法,并不新鮮;而金宇澄小說中過多說教性的語言、更為赤裸直白的人性描寫,在電視劇中,編劇秦雯進行了妥當地修改,使之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劇中汪明珠這個人物改得更為豐滿,咋咋呼呼坦坦蕩蕩的性格,行事敢作敢為有情有義;而金科長、玲子、李李、雪芝等女性角色的刻畫都各有千秋,臺詞在細微之處見情感,熱熱鬧鬧走一場,人走茶涼,不訴離殤,正所謂方寸氍毹,天地逆旅,繁花落盡,不過花泥,能讓普通大眾所共情。
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究竟是怎樣,都不重要,泛黃濾鏡里的陳舊歲月,終是像世事一場大夢,再也回不去了。這部劇的劇本風格,是有種虛無感貫穿始終的,在漫長的遷徙中,大部分人早已模糊了來路。觀眾給予這部劇的熱情,正是劇本文學性所帶來的高級感——水中月不如天上月,正如相見不如懷念。
反映同時期故事的網絡劇《漫長的季節》,則是對20世紀90年代的東北進行了地域書寫,更凸顯了劇本的文學性意義,豆瓣評分最高的短評置頂稱這部劇讓人感覺東北是一塊文學的熱土,全劇充斥著詩意的殘酷現實主義氣息,以高度而凝練的文學性、戲劇性情節設置、人物設置、劇本創作技法將這部劇推到了好評如潮的高度。
影視作品對文學作品的移植與改編,既要重視原著,又要發揮時代創新性,影視與文學有著相通性,也有著差異性。影視作品把影視藝術家的“故事”呈現在銀幕上,制造出“虛擬現實”“造夢空間”,影視藝術史將影視作品作為文本來理解,歷史和社會關系的文本來解讀和闡釋,重點在于文本闡釋,文學性使影視作品被賦予深層次解讀的可能。
三、視聽和導表演藝術是構成影視藝術史的中心環節
除作為“一劇之本”的劇本需要反復研讀之外,與影視藝術相關的歷史資料、如影視技術的發展史、導演、編劇、演員、服化道、燈光、舞美、上映情況、生產和運營機制等,這些資料也是影視藝術史的重要構成元素。加拿大歷史學家麥克盧漢(Macluhan)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訊息。” ③人類文明史,即是訊息傳播史,以視聽語言為標志的影視文化是一個媒介,對人類思維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隨著技術賦能,影視藝術形成了獨特的美學觀念,但也隨之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膚淺的直觀認識、淺薄地迎合大眾趣味、降低理解能力和欣賞水準等等。但研究電影藝術史,不是僅僅研究影視藝術的文學性和戲劇性,而要想辦法解決影視藝術發展帶來的問題,最終落到文本之外的媒介屬性去尋找解決辦法。
研究影視藝術史的關鍵在于通過視聽媒介去了解歷史,影視學與藝術史的圖像語言特性是相同的,也就是說,視聽語言是影視藝術史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影視藝術的視聽和導表演特點,與戲劇和戲曲所不同,影視藝術無法達到戲劇戲曲表演的當場反饋劇場感,而是更重視影視導表演的逼真性和鏡頭感,它將多門藝術眾多藝術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影視成為以一種自覺的藝術樣式,有了成熟的形態,從街頭巷尾到登堂入室。與影視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藝思潮、影視理論、影視觀念的審美嬗變等,包括其中有重要影響力的影視人物、流派等,可供挖掘的影視史學要素都還有很多。
以電影史為例,外國電影史從初創到自覺,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后來有伴隨著各種電影思潮和運動,進行視聽語言上的革新、導表演創的探索。如歐洲先鋒派運動,德國出現表現主義作品,法國出現另類影視敘事,蘇聯從紀錄片到蒙太奇,有了諸如1925年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這樣標志性的電影出現;又經歷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東亞東南亞民族電影艱難跋涉、后工業狀態下的商業轉型等歷史階段,影視藝術在歷史的進程中,國別不同,思潮不同,但對世界的影視藝術生產都是有著巨大影響的。各個時期的藝術運動、影視思潮、重要的電影藝術家和代表性作品,對了解電影的歷史發展線索和傳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視聽的發展、導表演創的風格演變,是探索電影藝術規律、了解電影藝術發展歷史傳統的中心環節,在這個意義上,電視敘史(historiography of TV)與電影敘史(historiography of movies)的作用相同。
新時期以來,對影視藝術史學的研究還頗為不足,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這表現在:第一,對影視文化傳播的研究較多,對影視文學性的研究減少;第二,對經典影視作品研究較多,對一般作品的梳理和分析較少;第三,傳統的影視歷史方法研究較多,對影視文化和思潮的研究較少。影視藝術的發展是活態的生態體系,但當下對影視藝術史的研究,仍然缺乏立體和綜合化的認識高度。
四、結語
歷史在不斷延續,歷史的發展有著自身的時間邏輯和空間軌跡,史學的方法和觀念其實一直在更新迭代,研究影視藝術史,歷史的真實性不是外在的、直觀的、淺層意義上的與歷史事實相一致,而是于內在的、思辨的、深層意義上的歷史本質相符。研究影視藝術史的一個要素,是在歷史真實性和藝術性之間的關鍵點,看看是否符合歷史精神和時代精神。
現代歷史學最鮮明的特征是解釋性和分析性,而非單純的故事敘事或一味感慨,對于影視藝術而言,還需要經歷頗為漫長的文獻考訂、史實分析或史學解釋,需要貼近某些備受關注的學科性主題、抑或是貼近有分量的影視作品和創作者,才能形成影視藝術史的研究。誠如謝靈運詩句:“明月在云間,迢迢不可得。”高境界的影視藝術史研究自然不容易達到,但有此標準和追求,也可以延續我們做好當下學問的恒久性,對史學的研究和抽絲剝繭,也足以讓我們充分體會“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求索之感,跟時代坦然對話,以問題意識和思辨能力的拓展,最大限度去接觸到歷史真相。
注釋:
①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頁。
②茅盾:《關于歷史和歷史劇:從〈臥薪嘗膽〉的許多不同劇本說起》,《文學評論》1961年第5期,第40頁。
③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頁。
參考文獻:
[1]黃文達.外國電影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鐘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3]彭吉象.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殷紅,女,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系在讀博士研究生。
徐鶴,女,南京曉莊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