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幻電影行業迅速發展,大量優質科幻電影不斷涌現。其中,中美科幻電影的代表作《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制作精良,敘事豐富,均引發了國際廣泛關注。影片作為硬核科幻電影,用影像體現民族價值理念,創新了敘事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以《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為例,在跨文化語境下,從影片敘事主題、敘事空間、敘事意義三個角度進行對比分析,探尋中美科幻電影的敘事策略及所反映出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科幻電影;民族化敘事;空間敘事;中國航天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7-008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23
基金項目:山東師范大學本科生科研基金項目“淺析跨文化語境下中美科幻電影敘事方式的特征與效果”(項目編號:BKJJ2023025)。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頒布后,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在科幻電影領域,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開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2023年新上映的《流浪地球2》運用更宏大的敘事,提出面對人類共同災難時的中國方案,傳播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內涵。美國電影行業發展較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美國的科幻電影行業也逐漸發展壯大,涌現了《2001:太空漫游》(1968)、《黑客帝國》系列、《地心引力》(2013)及《星際穿越》(2014)等優秀科幻電影。通過科幻電影敘事,美國不僅展示了美國在世界電影行業的優勢地位,也傳播了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敘事題材多元,一改傳統敘事角度,表現形式多樣,在刻畫災難、塑造英雄形象的同時,也著重強調了國際救援與民族價值觀,反映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重要作用,為今后科幻電影敘事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60年代,敘事學作為自主學科首先在文學領域發展起來。1980年以來,敘事研究蓬勃發展。[1]電影敘事學作為當代敘事學的重要分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我國電影界引起關注。[2]學者黃德泉提出,電影的敘事空間應該在影像空間敘事和表意上進行開拓。[3]近年來,科幻電影在電影市場中取得巨大成就,科幻電影敘事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討論。科幻電影通過對空間的再造、敘事、想象、隱喻等實踐,實現空間意義的再生產,最終創造出影片的“表征空間”[4]。科幻電影中“向外”的空間想象在不斷拓展,“向內”的空間想象也在不斷深入。[5]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激起科幻電影敘事研究熱潮。學者通過對電影敘事分析,認為《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全球敘事[6],實現視域跨文化融合。[7]《流浪地球2》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多元化詮釋。[8]《火星救援》以敘事表現美國個人主義與協作的主題[9],通過空間敘事反映了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感和面對人類脆弱時的無力感。[10]
現階段,科幻電影敘事研究主要聚焦于電影的敘事主題、人物形象、空間敘事等多個方面,能夠較全面分析電影要素,促進電影敘事學的發展。但總體而言,科幻電影敘事研究缺少電影敘事學和跨文化知識的交叉分析。本研究運用跨學科研究法,以跨文化方向為切入點,結合跨文化研究、電影敘事學知識進行研究分析,以期豐富科幻電影敘事研究角度,促進中國科幻電影跨文化傳播。
二、豐富多元的敘事主題
為展現文化特色和價值內涵,電影常采用多元的敘事主題,以增加敘事深度,增添電影特色。科幻電影為使敘事嚴密、科學嚴謹,常在生存環境、數字生命等主題下展開敘事。《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采用豐富的敘事,科學性、民族性、災難性并存,分別體現中美文化價值內涵,為敘事增添了人文主義色彩,同時也使電影引人入勝,豐富觀眾的觀影體驗。
(一)民族化敘事主題。《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均體現了鮮明的民族化敘事主題。面對太陽危機和惡劣的地表環境,人類選擇建造地下城,“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愿離開地球,探索、開辟新家園,這蘊含著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同時,人類愿意在災難中“流浪”,其動力來源于“回家”的希望,體現了人類對地球家園的依戀之情。電影也有許多充滿特色的民族元素。在電影開頭,劉啟帶著韓朵朵在地下城借衣服時,燈籠、彩燈等裝飾,打麻將、舞獅等年俗活動,“吃餃子”“大過年的”等人物臺詞,均表現了中華民族喜慶歡快的春節氛圍。另外,電影中的代際親情線也具有傳統的民族色彩。除了祖孫三代感人至深的親情,《流浪地球2》中,圖恒宇給女兒丫丫“完整的一生”的執念也引發了對倫理、親情的思考,從側面體現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
同樣,《火星救援》也反映出西方文明的民族化敘事主題。與古希臘神話中英雄奧德修斯回家的故事相似,《火星救援》本質上也是“英雄”憑借勇氣與智慧,克服艱難險阻,成功“回家”的故事,其中反映出西方文明對于命運、榮譽等價值觀的詮釋。在《火星救援》中,也有殖民主義和宗教的民族色彩。馬克的母校芝加哥大學在郵件中打趣:“一旦在哪個地方種上了莊稼,就意味著你對那兒開始了殖民統治。”馬克也認同自己種植土豆就是統治了火星,這暗含了美國的殖民主義思想。此外,馬克用十字架的木屑得到了火種,也體現了美國的宗教色彩。
(二)災難書寫敘事主題。《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在災難敘事中呈現出的特點有所異同。兩部影片均通過氣候狀況刻畫災難環境。《流浪地球》通過惡劣的地球環境烘托出嚴峻、緊張的災難氛圍。例如,《流浪地球》中,地球表面遭受暴風雪天氣,城市冰凍成為荒城,冰封的校車更與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觀眾身臨其境,置身于敘事空間,感受災難帶來的嚴峻形勢。《火星救援》開頭,眾人在火星突然遭受風暴,此時能見度低,刮倒的儀器穿透馬克的防護服,致使馬克與眾人失散,未能登上航天器,被迫留在火星。惡劣的環境造成了災難,引出了火星救援的主要內容,也激發出觀眾的觀影興趣。兩部影片的災難敘事風格和內核具有差異。《流浪地球》情節緊湊,節奏較快,整體風格較為沉重、嚴肅。災難敘事主題基于人類的生存危機,是全人類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全球團結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面對災難是最佳選擇,這樣的敘事主題為宏大敘事提供了基礎。相比于傳統的災難主題科幻片,《火星救援》整部影片呈現出日常化敘事的特點。影片敘事風格輕松詼諧,例如,馬克為自己縫傷口,種土豆,聽搖滾樂,并打趣上司的音樂品味等,表現出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突出紀實性和幽默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災難性。影片注重災難情況下的個人救援。對于地面人員來說,面對災難,“要么選高概率損失一人,要么選低概率損失六人”,使救人成為一個可選項而非必選項,衍生出面對災難不可回避的倫理道德問題。
(三)集體與個體敘事主題。電影《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所傳達出的主要價值觀念,即集體與個人主義,也有所差異。集體主義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價值觀。因此,在面對全球性災難時,《流浪地球》傾向于全人類團結起來,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面對困難,抵御災難。在《流浪地球2》月球危機時,中國最先開放地下城,允許所有人進入避難,這一細節是中國集體觀、大局觀的鮮明體現。這種集體主義做法,顯示出中國傳統價值觀中“人人平等”的人文底蘊。而在各國共同執行月球任務時,“五十歲以上的,出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犧牲精神,而各國航天員為保全人類英勇犧牲,暗示了集體主義價值觀念,體現了中國視角下的英雄形象。與《流浪地球》系列電影不同,《火星救援》宣揚個人主義,關注自我獨立和個體存在的價值,強調“個人的自治和堅持對集體的忠誠”[11],《火星救援》中,馬克具有勇敢、堅強等特質,他獨處火星,卻能憑借自己的科學知識,快速適應環境,自力更生,收集糞便種土豆,燃燒氫氣生成水,實現了個體的科學自救,體現了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和冒險、開拓的美國精神。同時,地球通過國際合作救援馬克也體現了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結合的思想。
三、設計巧妙的空間敘事
科幻電影的敘事策略也體現在敘事的空間建構上。為建構特定空間場景,科幻電影常采用大量畫面、聲音,增加電影空間的單位信息量,將觀眾帶入到電影空間設定中。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通過選擇特定場景、配樂等,使影片最大程度脫離書寫敘事,體現各自的美學特色,引發觀眾思考,促進多元主題表達。
(一)畫面空間敘事。電影《流浪地球》系列畫面空間宏大,多為多人鏡頭,通過家庭、合作等關系聯系電影不同敘事空間。同時,多用遠景鏡頭引入場景,直觀展現地球生活的惡劣環境。影片實景搭建了地標建筑、空間站等多重空間,通過特效和剪輯,最大程度打破銀幕與現實界限,豐富觀眾的視覺體驗。例如,影片多次出現著名地標建筑東方明珠,冰封的東方明珠更直觀體現災難場景。影片地表藍灰色調也渲染出地球壓抑、荒涼、凄冷的整體基調,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災難下地球的荒蕪與衰敗。《流浪地球2》則加入數字空間,MOSS的存在和作用更耐人尋味,為影片空間拓寬廣度。電影《火星救援》聚焦于空間站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刻畫了馬克的火星生活及地球救援行動。影片空間場景刻畫較為細致,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見證馬克種土豆、生成水等,實現科學自救。影片將火星作為主要空間場景,多使用單人鏡頭,通過攝影機跟拍馬克,使觀眾沉浸式體驗火星自救生活。火星鏡頭整體呈現橙色調,除了最大程度呈現火星原貌外,橙色在美國文化中也象征著勇氣、自信與活力,符合馬克樂觀堅強的品質。
影片畫面空間也有相似之處。馬克和劉培強均為宇航員,并長時間居住于太空,在相對獨立、封閉空間生活,只能和地球進行遠距離或間接交流。影片在處理馬克火星生活時,多以攝qAbqvv1PCoCbj1qlwopXOA==像機為視點,突出航天空間與地球生活空間的距離感。
(二)聲音空間敘事。電影《流浪地球》系列運用多種聲音展現敘事空間,呈現極致聽覺盛宴。在電影《流浪地球》的開頭,旁白以寥寥數語交代了故事發生背景,引導觀眾認識人類共同面臨的地球危機,為后續應對災難的敘事內容做出合理鋪墊。影片音樂也能烘托敘事空間氛圍,增強感染力。在地下城中,劉啟帶韓朵朵跑出教室時,伴隨著主持人激昂的聲音,急促響起《春節序曲》背景樂,既烘托出喜氣祥和的節日氛圍,也為影片增添了歡快的民族色彩。而在《流浪地球2》中,MOSS出現時的《550W/MOSS》旋律長短交錯,且伴隨著空靈的童聲哼唱,為影片增添了懸疑色彩,同時調動了觀眾緊張的情緒。《火星救援》中的聲音使用也別具特色。由于主人公馬克獨自生活在火星,影片多使用獨白反映其心理活動,不僅便于讀者解讀人物性格,了解馬克的行為邏輯,還有助于角色的塑造。影片中,中國航天局首席科學家用中文對白的片段,既表現了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也為影片在中國傳播創造基礎。“歌詞建立了主題、沖突和作品的情緒(mood)”[12],影片也巧妙利用歌詞暗示馬克的心理空間。例如,影片以《歡樂時光》(Happy Days)主題曲作為轉場,體現了馬克相對放松的身心狀態,表現了他樂觀積極的情緒,歌詞“準備奔向你”(ready to race to you)也暗示了他歸家的急切愿望。
四、廣泛深遠的現實意義
《流浪地球》系列與《火星救援》作為中美兩國的硬核科幻電影,上映后均好評如潮,并順利打開國際市場,獲得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電影敘事中所展現的科學思想、文化內涵等,不僅豐富了電影敘事的主題,吸引觀眾了解電影背后的意蘊和內涵,也對科幻電影行業、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科幻電影行業發展。作為中美科幻電影的上乘之作,《流浪地球》和《火星救援》以硬核科幻著稱,在科學邏輯自洽的同時,加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并以國際合作、救援等主題展現人文主義內涵,實現了電影多元敘事,促進科幻電影行業創新發展。長期以來,中國科幻影片缺乏市場吸引力,硬核科幻作品空缺。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廣受贊譽,或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2》延續了第一部的宏大設定,劇情精彩,人設飽滿。太空電梯等場景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數字生命的設定更具深度,引發觀眾思考。影片在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同時,也拓展了科幻電影的敘事角度,為中國硬核科幻電影提供有益參考。自上世紀以來,美國科幻電影長久處于領先地位,因其豐富的敘事主題、震撼的視覺效果及鮮活的人物設定等,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青睞。《火星救援》作為好萊塢商業科幻大片,拋棄了傳統的宏大敘事,聚焦宇航員馬克的火星生存,具有個人主義色彩,也促進電影行業創新敘事方式。同時,面對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劇組不僅在《火星救援》中適當加入中國元素,還邀請中國航天人參與首映禮,從而獲得中國輿論支持,便于影片在中國傳播,為科幻電影行業跨文化交流樹立典范。[13]
(二)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宣揚集體主義,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作用。《流浪地球》開頭便介紹了重要國際組織——聯合政府,展現了危機背景下,為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國際政府間攜手應對地球危機。影片中穿插使用英語、俄語、法語等多種語言,體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共同應對危機的場景,從而直觀地展現國際合作主題。影片最后,各國無名英雄齊心協力推動撞針,點燃發動機,彌合了人物民族、種族、性別差異,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有利于深化國際合作。《火星救援》中,救援行動也體現了充分的國際合作。影片中,馬克滯留火星后,救援行動引起世界關注,美國、英國、中國群眾走上街頭,自發關注救援行動。而在國家層面,中國國家航天局更是主動發聲,希望“從航天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尋求合作”,并主動提供“太陽神”助推器。影片最后提到,這個偉大的時刻不僅僅屬于國家,更屬于世界,向觀眾傳達了國際合作的主題和價值取向,對國際航天領域合作產生了現實意義。
(三)提升中國航天話語權。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航天實力不斷增強,中國航天領域話語權不斷提升,科幻影片中的中國元素和話語也隨之增多。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中,中國作為航天大國,在拯救地球中發揮積極作用,展示出大國擔當。《流浪地球2》中,中國作為聯合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世界中具有較高話語權。周喆直所代表的中國政府,堅持“危難當前,唯有責任”的信念,擔當大國責任,成功驗證了移山計劃的可能性,為人類解決太陽危機帶來新的希望,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力量在拯救人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火星救援》中,中國科學家直接以漢語形式表現中國話語,指出“假如我們什么都不做,世界將永遠不會知道,其實,我們是可以幫上忙的”。這體現了美國視角下,中國作為國際航天的重要力量,在航天領域掌握更多話語權。隨著文化的傳播,影片中所體現的中國話語,會促進觀眾對中國航天的了解,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樹立中國航天大國形象。
五、結語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反映。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和跨文化的語境下,科幻電影作為電影市場中的重要部分,不僅是科技實力的象征,其背后也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目前,科幻電影行業發展勢頭迅猛,而如何在敘事主題上實現突破,如何通過空間敘事的視聽打動觀眾,是科幻電影普遍面臨的現實問題。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和《火星救援》是中美兩國近年來硬核科幻電影的上乘之作,在電影市場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二者敘事主題豐富多元,通過民族性、災難性敘事和國家價值觀的傳達,在科幻敘事基礎之上兼顧人文色彩和文化內核,為電影敘事提供新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從畫面空間到聲音空間,影片的空間敘事呈現了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電影體現了中國航天話語權,傳播了不同文化和精神內核,促進電影行業創新發展,有利于國際合作,對今后科幻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具有廣泛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安德烈·戈德羅,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電影敘事學[M].劉云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
[2]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13-23.
[3]黃德泉.論電影的敘事空間[J].電影藝術,2005,(03):18-24.
[4]劉旻.21世紀以來太空科幻電影的敘事空間簡析[J].當代電影,2016,(04):173-176.
[5]范志忠,金玲吉.中國科幻電影的時空想象與美學話語[J].電影新作,2023,(03):46-58.
[6]張慧瑜.《流浪地球》:開啟中國電影的全球敘事[J].當代電影,2019,(03):21-24+2.
[7]黃鳴奮.位置敘事視野中的《流浪地球》——兼論在中國科幻電影之定位[J].百家評論,2019,(01):57-66.
[8]柯璐,胡疆鋒.精神自覺、多元詮釋與敘事倫理——論中國科幻電影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3,(06):158-166.
[9]Moss-Wellington W. Individual and Collaborative Labour in the Space Crisis Movie:From Apollo 13 to The Martian[J].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2020,(7):634-657.
[10]Ma Xinyi,Hua Jing.Humanity in Science Fiction Mov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andering Earth,The Martian and Interstella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2021,4(1):210-214.
[11]徐柏楊.電影《火星救援》對美國個人主義的反思[D].四川外國語大學,2020.
[12]詹尼弗·范茜秋.電影化敘事:電影人必須了解的100個最有力的電影手法[M].王旭鋒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9.
[13]周武.《火星救援》劇組致謝中國航天[J].太空探索,2016,(01):28.
作者簡介:
邵小倩,女,山東青島人,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梁鐘方,女,山東煙臺人,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