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不僅影響身體機能,還與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密切相關。事實上,貧血的治療不只是補血這么簡單,臨床上能引起貧血的疾病很多,比如血液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腎病、肝病、慢性感染等。所以對于貧血,一定要追查原因,其背后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疾病,找出背后的“真相”更為緊迫。
什么是貧血?
貧血,是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值范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無法將足夠多的氧運送到機體各個組織,從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簡單來說,貧血就是人體循環中的血紅蛋白減少、紅細胞的數量低于正常值。
根據我國的診斷標準,生活在海平面地區的成年男性Hb<120克/升,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克/升,孕婦Hb<100克/升就可以診斷為貧血。
貧血的分類有哪些?
在臨床上,貧血的分類標準多樣:
按紅細胞的大小和血紅蛋白的含量,可以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常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依據嚴重程度,可以將貧血分為輕、中、重及極重度貧血。
依據貧血的發病速度,可以將貧血分為急性貧血和慢性貧血。
依據貧血的種類,可以將貧血主要分為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其他因腎臟疾病等所致的貧血。
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造血干細胞減少 對于血細胞而言,造血干細胞是人體內的一種特殊細胞,它們扮演著“造血工廠”的重要角色。成人的造血干細胞主要位于骨髓腔內,造血干細胞減少意味著血細胞減少,且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預防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及時治療感染、定期體檢和了解相關癥狀。
血細胞生成破壞 血細胞生成破壞可能涉及免疫系統異常、遺傳、感染、藥物毒性、放射性暴露等多種因素,免疫系統異常是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免疫系統可能會產生抗體,將細胞或其他血細胞誤認為外來入侵物質,導致對這些細胞的破壞。此外,感染、藥物毒性、放射線暴露等因素也可能對造血系統造成損傷,影響血細胞的生成。早期發現問題并采取適當的治療對于維護健康至關重要。
微量元素缺乏 鐵是紅細胞生成和發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作為重要的造血原料,鐵元素存在于多種食物中,如黑木耳、海帶、血制品等。缺鐵性貧血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貧血。除了鐵元素,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等會導致年幼的紅細胞發育不良,無法形成成熟的紅細胞,這種情況被稱為巨幼細胞性貧血。故日常應保持均衡飲食,特別是攝入富含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元素的食物,如紅肉、魚類、蔬菜和水果。
貧血有哪些表現?
與其他類型的疾病一樣,貧血也有一些明顯的癥狀,通常有面色蒼白、指甲發白、舌淡、頭發干枯、女性月經量減少。貧血者時常表現出明顯的頭暈目眩和精神不振,以及心慌、氣喘、耳鳴、食欲減退、四肢不溫、畏寒、水腫等。此外,骨關節疼痛或黃疸也可能是貧血的表現之一。
貧血的治療
關于貧血的治療,很多人存在一種誤區,總認為貧血是因為營養不夠,肉吃少了,多進行食補就可以補回來。事實上并非如此,貧血的發病原因多樣,只有正確治療才能起到良好的療效。因此,針對貧血發病原因的治療,是治療貧血的關鍵。
補充造血原料。如缺鐵性貧血,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飲食來進行調理,如進食含鐵的食物(比如動物肝臟、瘦肉、蛋黃等)。但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必須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治療。此外,口服維生素B12或葉酸也是常用的治療措施。但對于胃腸道吸收能力差的患者,靜脈補充鐵劑或肌內注射補充維生素B12也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療措施。
采用造血生長因子和造血刺激藥物。對于腎性貧血或炎癥性貧血的患者,應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而對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則可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EPO刺激造血。雄激素也具有刺激骨髓造血的作用,適用于低增生性貧血或低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患者。
免疫抑制劑適用于免疫相關性貧血。如糖皮質激素是溶血性貧血和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主要治療藥物,而環孢素也是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重要藥物。艾曲泊帕是當前治療血小板減少癥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一線臨床藥物。
造血干細胞移植適用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干細胞基因異常等引起的貧血患者。通過移植,讓供者的造血干細胞在受者體內重建健康的血液。
其他原發病的治療。針對失血性貧血的患者,應該積極尋找失血的原因。如子宮肌瘤引起的月經偏多、消化性潰瘍或炎癥性腸病引起的胃腸道出血等,都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病。
在此,建議大家在發現貧血后,應及時到醫院血液內科就診,通過詢問病史、配合血液學檢查,最終得到正確的診斷及相應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