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老年群體而言,心頭的一大隱憂莫過于動脈粥樣硬化,這個潛伏的健康殺手正是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而今,有一個能夠間接評估血管硬化程度的新指標——動脈硬化指數(shù),它是心血管健康的晴雨表!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吧!
何謂動脈硬化?動脈硬化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哪些區(qū)別?
動脈硬化是動脈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變,可引起動脈的增厚、變硬、失去彈性,最終可導致管腔狹窄。根據(jù)病理變化的不同,可分3種類型: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膜病變);②動脈中層硬化;③小動脈硬化。
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是一種病理性的硬化,也是最嚴重一種。主要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除了會使動脈彈性下降,還會在動脈內膜局部發(fā)生粥樣硬化斑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攜帶著其他脂質,進入血管內膜沉積下來,使其局部管壁呈斑塊狀增厚。因其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故又稱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或簡稱粥樣斑塊),這種斑塊會突出管腔,造成管腔狹窄,而且粥樣斑塊不穩(wěn)定時還可能會破裂,從而引起血栓,導致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其病變主要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及大中型肌彈力型動脈。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及絕經期女性。
而動脈硬化,并不一定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部分動脈硬化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血管逐漸出現(xiàn)老化而引起的,這種硬化會使動脈的彈性下降,僵硬程度會不斷增高,而與這個硬化程度相對應的動脈硬化指數(shù)相應增加,造成收縮壓升高,會引起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在老年人中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
有句話說“血管的壽命就是你的壽命”,事實也確實如此,實際上人體的血管硬化是不可避免的,否則豈不是可以長生不老了嗎?盡管如此,還是希望血管硬化的速度慢一點,尤其是年過40歲的人,更希望不要發(fā)生病理性的硬化,即動脈粥樣硬化。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有哪些?
眾所周知,糖尿病、高血壓最大的危害就是損害血管,結果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實際上在血管病變發(fā)生過程中還有一個因素更為重要,這個因素就是血脂,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如果把動脈粥樣硬化比作一顆炸彈,那么糖尿病和高血壓制造的是這顆炸彈的彈殼,而血脂是添加在其中的炸藥,使得這顆炸藥才具有了真正的殺傷力。
所以有高血脂的人,即使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也可能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因為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在血管上制造“彈殼”的因素有很多,如吸煙、飲酒、熬夜、缺乏運動等;而有糖尿病、高血壓的人,則不能以正常人的血脂標準來要求,需要將血脂控制在更低的水平,才能阻止與延緩血管病變的發(fā)生。
正因如此,從血脂水平的高低可以對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進行評估。通常血脂檢查主要包括四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評估動脈硬化的便捷方法:動脈硬化指數(shù)
動脈硬化指數(shù),是醫(yī)學界制定并認可的用于衡量人體動脈硬化程度的一個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動脈硬化指數(shù)(血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正常數(shù)值<4,數(shù)值越小,動脈硬化的程度就越輕,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就越低。如果動脈硬化指數(shù)≥4,說明已經發(fā)生了動脈硬化。數(shù)值越大,動脈硬化的程度就越高,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也就越高。
篩查動脈硬化檢查有哪些項目?
除了動脈硬化指數(shù)這一便捷的判斷指標,還有①頸動脈彩超(CDFI):檢查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有無狹窄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②經顱多普勒超聲或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顱內腦底動脈環(huán)上各主干血管及其分支,甚至可以對微小的腦動脈瘤進行檢測。對腦動脈硬化、腦動脈供血不足、腦血管痙攣的診斷及鑒別有重要作用。③心臟彩超:檢查是否有高血壓性、動脈硬化性、風濕性、先天性等心臟病變及心肌病。④血流變:監(jiān)測是否存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血栓形成等危險因素。
怎樣降低動脈硬化指數(shù)?
要降低動脈硬化指數(shù),就需要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得低一些、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一些為好。研究證實: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1毫摩/升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低于1.04毫摩/升以下,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幾乎不會啟動。
對于有糖尿病、高血壓的人來說,至少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6毫摩/升以下才能延緩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已經發(fā)生了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則必須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8毫摩/升以下,才可能避免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因此,建議采取一系列積極的生活方式:首先,倡導清淡飲食,減少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其次,加強規(guī)律性的體育鍛煉,讓血液循環(huán)更加暢通無阻;必要時,借助藥物手段精準調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相關指標,確保其處于理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