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開學季,萬千學子翹首以盼??是笾R,健康成長,成為明天璀璨的太陽。
關心、教育、保護、幫助下一代,是家長的天賦責任;繼承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復興中華民族大業,是新時代青少年肩負的使命。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青少年朝氣蓬勃,是祖國的未來、明天和希望。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共同承擔的責任。
2024年3月發生在河北邯鄲一初中男孩遭3名同學殺害的悲劇,一度引發網絡熱議,將未成年人犯罪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宮鳴在3月的一次最高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從全國總體情況看,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趨勢。
最高人民法院4月也發布了涉婦女兒童案件情況,稱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勢依然嚴峻,校園暴力問題不容忽視。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無數事實告誡人們,教育不能只關注升學率,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品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孩子們才能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國之棟梁,擔負起民族復興之偉業。
德智體美勞,德在首位。立德樹人,幫助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是當年新四軍延陵大捷征戰地,也是今天留守兒童“蒲公英之家”發源地。
在東方文化中,蒲公英寓意生命力和堅韌,代表希望和美好。丹陽“蒲公英之家”是在12年前建立的。
丹陽市延陵鎮地處茅山老區,經濟欠發達,大量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產生留守、困境兒童多達數百名,占到學生總數的30%。其中80%的留守、困境兒童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者親友臨時監護。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導致一定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有的甚至沾染上不良習慣,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些孩子無依無靠,流落社會,就像隨風飄蕩、無根無著的蒲公英。此種現象引起了丹陽市公安局延陵鎮派出所張葉宏等民警的思考,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們頭腦中醞釀,給留守兒童建一個“蒲公英之家”。
2012年“六一”前夕,由丹陽市公安局牽頭、以“大手拉小手,警心暖童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蒲公英之家”,在丹陽市延陵鎮行宮村掛牌成立,30名“警爸警媽”成為留守兒童們的特殊家長。從此,每月與結對學生談心交流,每月向班主任或任課老師了解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家訪,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等,成為30名“警爸警媽”的“規定動作”。
他們想方設法在“蒲公英之家”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活動室,書柜里有課外閱讀的書籍,室外有多種適合少年兒童鍛煉的體育運動器材,建起了乒乓球場、籃球場。派出所的民警還為孩子們配置了電視機、電腦,可以上網和在遠方打工的父母視頻互動。雙休日、節假日,“警爸警媽”們放棄休息陪孩子們聊天,組織他們學習、閱讀、游戲,還帶他們去紅色場館參觀。孩子們在這兒找到了家的感覺,感覺到“爹媽”就在身邊,成為了不孤獨的孩子。
在2012年的首批結對儀式上,延陵派出所戶籍民警薛曉靜認識了上小學二年級的濤濤,一對一幫扶,一直延續至今,已整整12年。
濤濤的父母離異,父親去外地打工,他跟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受父母離異的影響,孩子性格脆弱、內向、孤僻,學習成績一般,波動很大。在與濤濤結對后,薛曉靜經常在休息時間上門家訪,與濤濤談心交流,每月定期向老師了解濤濤的學習情況,帶著他一起參加團體活動。濤濤的性格漸漸變得開朗,學習成績也開始不斷提高,逐步進入班級前列。
看著孩子的成長,薛曉靜高興不已,她把濤濤視如親生兒子,用真情真愛去填補孩子缺失的親情。2015年12月12日是濤濤的生日,薛曉靜帶著自己的兒子拎著蛋糕來到濤濤家,共同給濤濤過生日。蛋糕擺到桌上,點燃生日蠟燭,唱響生日歌,從未過過生日的濤濤看著蛋糕興奮極了。回憶當時的情景,濤濤激動地說:“薛媽媽讓我許愿,讓我吹蠟燭,我真的好高興,沒想到還會有人給我過生日?!?/p>
爺爺病故后,2017年濤濤的奶奶也因病去世,濤濤情緒受到很大影響,成績再次下滑。薛曉靜來到學校跟老師交流,又找到濤濤的父親溝通。課余時間,她同濤濤談心,告訴他要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兩個月后,濤濤從悲痛中走了出來,學習成績又上升了。
更讓薛曉靜欣慰的是,那一年高考剛結束,濤濤就來派出所幫忙整理檔案,還積極參與“蒲公英之家”暑期活動策劃和組織工作。“他成長了,成為我得力的小助手?!毖造o高興地對人說。
薛曉靜現為延陵派出所副教導員、蒲公英志愿者協會秘書長。她介紹說:“2012年至今的10多年的時間里,我們丹陽有近500名警察志愿者與750多名留守兒童結對?!薄捌压ⅰ边@朵小花已經開遍丹鳳朝陽大地。
繽紛的蒲公英展開翅膀飛舞,在孩子們面前鋪開了一幅幅多彩的畫卷,成為留守兒童人生中遇到的美麗風景,成為孩子們生命中難忘的記憶。
在關愛青少年成長的隊伍中有一支特別的隊伍——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簡稱“關工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個全國性群眾團體,主要職責是協助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動員社會力量,關心、教育、保護、幫助下一代,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江蘇省關工委地址在省委大院內,現任主任是張連珍,江蘇省政協原主席。2023年6月21日,江蘇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召開全體人員會議,宣布張連珍同志任省關工委主任。
張連珍還有一個別稱——“張媽媽”,這是江蘇省少年管教所未成年幫扶對象對她的尊稱。
繁忙的鎮句公路上有一條岔道,沿岔道前行,修竹蒼翠,佳木繁陰。目光所及,一灣碧波,湖面上游蕩著兩三只紅嘴鴨,景色靜幽。美景盡頭是一堵高墻,高墻上布滿電網,高墻里面就是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自由被一堵高墻無情地隔開,這就是觸犯刑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里關押著1000多名未成年罪犯,放眼望去,警服只是散落在囚服中的星星點點。
時鐘回撥到1999年兒童節前夕。5月26日,蒙蒙細雨把大地滋潤得生機盎然,山川潔凈,草木蔥蘢。冒著細雨,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張連珍作為省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主任,第一次到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開展幫教活動。接觸到這個特殊群體時,她心情很復雜,心里有一種莫名的酸楚。她想,這些滿臉稚氣的孩子本不應該蹲在這兒??!他們本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或者圍在父母身邊享受溫馨的愛,奔跑在蔚藍色的天空下享受自由的陽光與空氣,可是他們卻因各種原因失去自由,來到了管教所這個地方。她頓時感到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她說:“從那時起,我就覺得有一種責任,有一種義務,我們一定要關心他們,教育他們,保護他們,讓失足的孩子少些再少些,努力讓更多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長,成人成才?!?/p>
臨離開時,她對孩子們說:“今后,我每年都會來這兒看望你們!”
從那一年起,“張媽媽”堅守著對孩子們的承諾,她選定萬家團圓的中秋節,無論工作再忙,每年都要抽出時間來這兒看望孩子們,同他們一起團聚、過節,談心、幫扶。
張連珍耐心囑咐這些失足少年,跌倒了不可怕,莫灰心,重樹理想。引導他們樹立遵紀守法、走向新生的信心,并與刑滿釋放人員的家人一起,接他們回家團圓。
她親自為孩子們寫歌詞,請作曲家譜曲,讓孩子們在歌聲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人間的真情;她親手為孩子們分發月餅,讓孩子們感受節日的溫馨和母愛;她給孩子們帶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努力改造;她號召社會愛心人士為孩子們回歸社會后的生活給予幫助……
后來,工作崗位發生變化,工作地點由南京變為北京,但她仍堅持每年中秋節當天或前夕回到南京,和省有關部門的同志一起到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看望孩子,開展幫教活動,25年間從未中斷。
一個“張媽媽”,帶動了無數個“張媽媽”。如今,30多個社會幫教團體和16所學校的青年團組織都和少管所建立了幫教合作關系……
絕大多數未成年犯面對自己的行為時并不知道是犯罪,因為他們都是法盲。
16歲的小超身材瘦弱,說話慢聲細語,卻有10多次搶奪同齡人財物、打傷同學的記錄。派出所民警將他抓獲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甚至語出驚人,說他也被同學搶過,可他沒有報告老師、家長,而是自己悟出了“道理”:“只有自己也去搶人,別人才不敢搶你!”
下面是發生在南京的案件。
小蒙等6個要好的同學在一起炫耀手機,各吹各的好,恰巧不同班的另一位同學路過,手持一部新款手機,一下子把6個同學都震住了,人家那才叫新潮吶,6個人頓時傻眼了。6雙眼睛直勾勾盯著人家的手機看,其中一個提議:“我們拿過來玩玩?”仿佛是鬼迷心竅,這個提議居然得到了響應。于是6個人用武力征服了那位同學,把手機拿到手,輪流把玩起來。接下來的情節是,同學報了案。6人正玩得高興之時,公安人員將他們抓獲。
案情并不復雜,因為這部手機價格昂貴,超過了案件價值起點,這6個同學涉嫌搶劫。6個同學頓時蒙了,這是搶劫?
案件擺在了秦淮區檢察官面前,起訴還是不起訴,檢察官們犯了難。因為當時這6個同學都面臨高考,他們的命運讓人揪心。
聽證會后,對照法律,幾經研判,檢察官們最終做出了“相對不起訴”的決定。
秦淮區檢察院關工委的老同志們主動承擔了這6個同學的幫教工作。他們找家長談,請他們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找孩子談,讓他們認識問題的嚴重性,補上缺失的法律課;還帶他們到雨花臺、梅園新村等革命教育基地,用革命先烈的事跡教育凈化孩子的心靈。無數次的苦口婆心,無數次的真情關愛,半年后,召開了幫教移交座談會。會上,孩子們踴躍發言,談體會,談感想,感謝檢察官叔叔阿姨對自己的關愛和挽救。退休老干部、原檢察長孟慶貴參加了6個孩子的幫教。他說,起初見到這些孩子時怎么看怎么不順眼,面色土灰長頭發。1年后再看這些孩子怎么看怎么順眼,一個個陽光燦爛,充滿精氣神。后來這6個孩子都順利通過了高考,其中的兩名還出國留學。
此事過后,秦淮區檢察院在探索的基礎上建起了“誠愛基地”,聘請“五老”人員作為志愿者,對失足未成年人展開“一對一”幫扶。
教育孩子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有險灘,有泥濘,也有沼澤,怎樣才能保證他們不被險灘阻隔,不被泥濘污染,不被沼澤淹沒呢?在這個開學季,讓我們一起努力,上好孩子們的開學第一課吧。
(責任編輯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