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島嶼戰爭是一個重要的戰爭類型。目前世界有410個島嶼(半島、礁石)存在爭端,涉及85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擁有大小島嶼共計7600個,島嶼岸線長達14217.8公里。島嶼戰爭已經成為當代影響國家安全與地區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將軍長期致力于島嶼戰爭準備的實踐中,對島嶼戰爭這一類型的戰爭發生與發展的相關因素、作戰原則、戰爭行動規律、歷史經驗以至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全景式的探討和系統思考。為將他的島嶼戰爭研究成果共享擴大,國防科技大學將組織專家對《島嶼戰爭論》進行專門研討,形成一批學術成果。我們從收到的論文中遴選出兩篇,以饗讀者。
朱文泉將軍用7年時間,研閱以往戰爭的大量史籍,跟蹤軍事變革的歷史軌跡,透視未來戰爭的重重迷霧,提煉治軍練兵的豐富經驗,揭示了世界島嶼戰爭的深層緣由,對于指導我軍當前的練兵備戰、打贏未來海洋島嶼戰爭、保衛我國海洋主權權益、實現強軍強海戰略目標,都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本書創造性地提出了“島嶼戰爭”的定義,即圍繞島嶼(半島、涉海地區)攻防作戰所展開的一系列戰爭行為的總稱。主要作戰行動包括登島(陸)作戰、島(陸)上進攻作戰、島(陸)防御作戰,也包括島嶼封鎖作戰、信息火力作戰,以及在戰略指導下展開的海戰、空戰、天戰、陸戰、網絡戰、心理戰等等。朱文泉將軍的這一定義,是對島嶼作戰性質、影響和指導等各方面的一種戰略認定,也是一種時代認定。其實,二次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爭,也就是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其眾多島嶼、半島廣大范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世稱這是30多個國家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大沖撞”,但始終沒有人從“島嶼戰爭”的高度來定義它。

朱文泉將軍提出“島嶼戰爭”的概念,從戰略高度上來把握島嶼作戰,明確指出當代處理島嶼爭端是國家戰略行為,由多種原因引發的島嶼戰爭牽動戰略全局,島嶼作戰的籌劃指揮處于戰略層次。
戰爭在戰場展開,軍隊作戰離不開一定的戰場空間。幾千年來,戰場空間一直在變化發展,從最初的陸地到海洋、空中,再到今天的陸、海、空、天、電等多維空間,今后還會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拓展。誰能率先成為新興戰場空間的主人,誰就能搶占未來戰爭的先機之利和主動權。
朱文泉將軍認為,由于全部的戰爭史是圍繞生存與發展展開的,所以從戰場空間這個角度看,人類戰爭也可以分為陸戰爭、海戰爭和天戰爭三個階段。目前,我們總體上正處于海戰爭的后期、天戰爭的早期。
在新的階段,一些新的戰場空間成為雙方爭奪的熱點。值得高度重視的有太空、網電、深海、極地這四大熱點戰場。其中,太空是制高點,深海是制低點,極地是新焦點,網電,包括電磁網絡、計算機網絡等信息空間,則是溝通各空間的橋梁。四大熱點都是獲得未來戰爭主動權的著力點。
朱文泉將軍認為,由“兩段論”走向“三段論”,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客觀需要和基本趨勢。當國家間出現爭端、陷入僵局時,坐下來動嘴總比沖出去動手要好。這樣,非武力斗爭成為一個獨立階段,為爭端各方提供了一個緩沖期,為減少誤判提供了更多條件,又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更多機會。非武力斗爭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同樣有利于實現國家的戰略目的。
為什么由政治到戰爭的轉換能由“兩段”變為“三段”,為什么非武力斗爭能夠化解國際爭端,推延戰爭,并單獨成為一段呢?一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強化了各國之間的依存關系,共同利益弱化了戰爭動因;二是因為和平力量的日益壯大,威懾了戰爭對手;三是逐步完善的國際法,限制了軍事行動的升級;四是戰爭可能造成的空前破壞和巨大耗費,警示了戰爭狂人。因此,在非武力斗爭階段,應竭盡全力爭取和平,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進行必要的戰爭準備。如果事態發展使我們忍無可忍,我們也就無需再忍,“三段論”就走向終點,那時用武力解決爭端反而更快了。
戰爭勝利的起點在哪里?朱文泉將軍的回答是,戰爭勝利的起點在戰爭準備。準備就是戰爭。任何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想取得勝利,都要打贏兩種戰爭:一種是準備的戰爭,一種是真實的戰爭。這是其戰略創新思維成果的又一亮點。只有牢牢樹立“準備就是戰爭”“正確準備戰爭”“理論牽引戰爭”等新觀念,切實做好戰爭準備,才能打贏“真實的戰爭”。
“準備的戰爭”既是實力的積蓄,又是戰斗精神的培養和國防意識的提升,還是“隱形長城”的修筑。戰爭不僅是將軍的舞臺,更是士兵的戰場,還是民眾的責任。要把訓練場當成預戰場,對接實戰,鍛造精兵。要寓軍于民,軍民融合,勵兵恤兵,確保“好爐出好鋼”。在國防的天平上,有時“尚武”和“黃金”一樣重。
朱文泉將軍撰寫的《島嶼戰爭論》這部著作,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戰爭,是島嶼戰爭,可以說它是戰爭論,而其本質卻是和平論。因為我們打贏戰爭,目的正是制止戰爭、消滅戰爭,求得和平。人們在注重這部著作的軍事價值的同時,更要看重這部書爭取和平的價值。
朱文泉將軍在《島嶼戰爭論》中指出:“既然戰爭是關乎國家、人民和軍隊生死存亡的大事,就必須慎之又慎。要堅持‘非危不戰’的原則,只要不危及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就應‘熱點冷對’‘三思而行’,力避戰爭。”幾千年來,《孫子兵法》中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被認為是“善之善者”的戰略經典,這種“不戰”而勝于“力戰”的效果,一直是戰爭指導者想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而朱文泉將軍認為:“如今,‘不戰而屈人之兵’已不再是‘最高境界’,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不戰而和人之兵’,這將成為‘更高境界’。”
在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上,朱文泉將軍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提出了推進“世界大同”的美好設想。即以聯合國為基礎,組建準世界政府,制定大同法,設立強力部門,維護世界秩序,逐步消滅戰爭,走向世界大同,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
朱文泉將軍具體地提出了世界大同的8個方面的主要標志:沒有戰爭、消除貧窮、人性自由、平等博愛、包容共存、環境優美、科技發達和管理有序。并提出推進世界大同有12條路徑:一是聯合國主導,世界強國、大國帶頭;二是廣泛傳播世界大同理念;三是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四是著力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五是發揮“非武力斗爭”的作用;六是控制軍備競賽,加快裁軍速度;七是積極推動綠色戰爭立法;八是大力推進世界文化交流;九是努力促進不同族群平等發展;十是控制陸地、海洋、太空環境污染;十一是總結推廣歐盟及其他區域性合作組織的成功經驗;十二是制定世界大同法。
總之,《島嶼戰爭論》的意義不僅在于為打贏信息化島嶼戰爭提供理論支持,還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發揮助推作用,不僅在于它的軍事價值,還在于它的和平價值,特別是書中提出的增強聯合國權力、消滅戰爭、走向世界大同的理念,必將伴隨著世界的歷史進程走向遙遠的未來。
(作者系原南京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少將)
(責任編輯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