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高高照長城》是一部有故事、有內涵、有情感、有力量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抗日戰爭為時代背景,以主人公沈喚河從童年到青年的經歷為主線,寫出了特殊年代里少年的成長,也借由主人公的所見所聞所感串聯起一系列人物和事件,進而展現出整個時代波瀾壯闊的畫卷。
“宏闊”是這部小說給人的整體感覺。從時間上看,故事開始于1933年夏,結束于1942年秋,跨度長達9年。這9年的時光,記錄了主人公沈喚河從9歲到18歲的成長經歷。這不是一個普通男孩的成長,而是一個經歷了家仇國恨的男孩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的成長,他的成長代表著中國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從空間的角度看,小說的筆墨更是大開大合。故事開始的兩章是在呼蘭河畔的一個小村莊,隨后我們跟著主人公的腳步來到哈爾濱,來到沈陽,然后一路沿著長城前行,翻越長城到達北平,再從北平前往青島,最終來到沂蒙山區,腳步跨越了小半個中國。這樣復雜的空間轉換因為與情節緊密結合,并不顯得生硬,還自然而然地串聯起一系列重要事件,展現出壯闊的生活畫卷,筆力雄健,令人贊嘆。
從宏觀上看,這部小說有著嚴謹的結構、曲折的情節和宏闊的時空感。從微觀上看,小說對細節的處理也非常到位,讓幾十年前的生活有了細膩的質感,這是尤其難得的。很多作品讀起來之所以不生動、不感人、不可信,就是因為缺乏支撐生活質感的細節,但是讀這部小說的時候,你會非常驚訝,因為作者會寫到如何在哈爾濱街頭的舊衣攤上買衣服,會寫到當時的人們吃什么喝什么,甚至連去趕海的日子幾點漲潮都寫得明明白白,讓人一下子就沉浸到小說當中。這種對細節準確把握的能力,既得益于作家本人出身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的學養,同時更是作家對自己的創作精益求精的體現,因為所有的細節一定是經過大量的資料查找以及文學創作轉換之后的結果。
小說的人物塑造極為精彩,主人公沈喚河令人印象深刻。沈喚河是一個善良、聰明、堅韌的少年,他永遠充滿行動力,永遠葆有對美的感受、對愛的憧憬和對未來的信念。在這個人物身上,寄托了作家對中國少年的理想。小說中的次要人物也都寫得真切可感。比如蕭紅這個人物是有史實可考的,作家特意將她的故事嵌入小說當中,讓她與主人公產生交集,一方面用再創造的方式寫出了歷史人物的血肉,同時也表現了文學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和感召。還有長著濃密眉毛、像河神一樣的羅先生,風度翩翩、心思細膩、與日本人虛與委蛇的金先生等,雖然著墨不多,但都氣韻生動,令人難忘!
拋掉文學技巧層面的分析,這部小說最打動人的就是作家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充沛情感,他是將自己的生命體驗投射在作品當中的。所以他寫悲壯、寫犧牲是那么的痛徹心扉,但寫兄弟之愛、師生之情,寫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扶持的情誼時,筆觸又是那么柔軟和溫暖。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種真情灌注其間,才會讓這部長達10萬字的小說讀起來一氣呵成,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