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時值處暑,晉南的傍晚已褪去盛夏的燥熱,帶來絲絲涼意。午后,三三兩兩的群眾結伴前往垣曲東風自然館參觀納涼,自去年10月對外開放以來,這里已成為當地人茶余飯后學習、體驗的新“基地”,《科學導報》記者慕名跟隨參觀者的腳步來到這座山西省首家個人開辦的自然科學類公益博物館進行采訪,一睹其風采。
東風自然館坐落在運城市垣曲縣新城鎮左家灣村,和國內眾多的博物館相比,它的裝修顯得有些簡樸,但里面的藏品卻是琳瑯滿目。該館占地面積1851.66平方米,建筑面積750平方米,館內分昆蟲展區、動物標本展區、植物標本展區、礦產化石展區,現有昆蟲標本6000余件、植物標本500余件、其他標本250件。
館內豐富的藏品主要通過創始人吉紅菊親自采集制作或愛心人士捐贈而得?,F年52歲的吉紅菊是垣曲縣自然博物館退休職工,談及創辦自然館的初衷,她表示:“我想在有生之年發揮余熱,利用所熟悉的行業、自身的特長為打造城市特色景觀、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城市品位、擴大舜鄉文化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東風自然館是山西省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成員單位,今年3月又被垣曲縣教育局掛牌“垣曲縣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自然館的創建,一方面可以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學術水平。今年4月,東風自然館在野外調查的人員多次在歷山腳下天盤山景區周邊區域發現瀕危物種珍貴稀有蝶種——冰清絹蝶,將其制作成標本陳列于館中。
冰清絹蝶俗名黃毛白絹蝶或白絹蝶,是中國具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保護動物。冰清絹蝶一般在4月中下旬能見到,至6月初較少見,棲息于路邊、林緣和林中空地以及懸崖和溝壑,主要以開白花楸樹、橖梨樹等為寄主植物。冰清絹蝶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對環境的反應速度超過鳥類和其他昆蟲,對棲息地的寄主植物和溫濕度等環境因子靈敏性較高,是生態環境標志性物種之一。
吉紅菊說:“冰清絹蝶出現,說明歷山自然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這得益于垣曲近年來大力開展植被恢復和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p>
東風自然館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投入資金200余萬元,業務范圍涉及藏品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科普教育。吉紅菊告訴記者:“目前,昆蟲廳和體驗課堂已完成。在未來3年,一年一個臺階,2024年度完成植物展區策展方案,2025年、2026年兩年完成野生動物標本展區、礦產化石展區布展任務。”
為了吸引更多人前來,東風自然館有選擇性地引進科普展覽,完善提升館內基礎設施,有科普展區、巡回展出設施、體驗課堂,配置科普培訓器材標本制作工具50余件、宣傳展板架20個、加大對科普工作的投入。昆蟲展廳已按照專業展館標準由天津自然博物館策劃陳展,《蟲舞——多姿多彩的歷山昆蟲》展覽于去年10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開展期間,特邀山西地質博物館到館為公眾提供《神秘地球——穿越億萬年時空講述地球與生命的故事》科普展覽。為了更好地普及科學知識,自然館招聘高學歷志愿者10人,他們之中有學生、教師、退休職工,他們舉著知識的“火把”,照亮參觀者之路。
東風自然館是垣曲縣自然科學文化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帶動該縣旅游業和相關行業發展,成為當地一個學習鑒賞園地,是全縣中小學生綜合活動基地、自然科學交流、休閑場所、旅游觀光景點,自去年成立至今,游客接待量已超過2萬人次。
陶行知曾用“廟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長”勉勵教育人要開闊視野、開闊心胸,不要被客觀條件束縛。“民間博物館的建設亦如此,不在規模大小,只要藏品豐富,辦出自己的特色,讓展品走進普通老百姓生活,影響到每一位進館參觀的人,提升當地文化內涵,那么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會前來觀賞。”吉紅菊堅信。